《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是一部篇幅宏大、内容艰深的著作。受现象学、形式社会学的影响,戈夫曼在本书中引入了初级框架、片段、基调、调音、捏造、层级等概念,搭建了系统的框架理论体系,进而详尽描述了框架的变动与其影响的经验的组织。 戈夫曼将 框架 视为一种 解释基模 。他指出,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辨识和标识社会事件与信息。在实际运用中, 框架 既是一种建构现实的过程,又是该过程遵循的原则。此外,本书对新闻传播学影响深远,是戈夫曼送给这一学科的 意外的礼物 。
《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用通俗、有趣的方式介绍传播理论。本书清晰、直接地解析理论,提供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实例与应用,帮助读者学到传播理论的基本知识,并且爱上传播理论。本书主要面向的是那些对传播理论所知甚少、甚至完全不具备传播理论背景的读者。作者用30章的篇幅,将传播理论分成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修辞学)、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六类加以详细介绍,对传播理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实用、有趣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探索。阅读本书后读者将了解,理论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我们的经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
互联网虽具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属性,但本质属性是传播主体多元的群体聚集性传播。速聚速散的群集,形式酷似“快闪”,但绝不同于“快闪”背后的组织传播本质。时间碎片化与空间叠加且加速流动,赋予群聚传播生成条件,促使大众传播时代的离散社会,演变为互联网空间中常态化的社会聚集,即原本非常态的集合行为常态化了。多元主体聚散瞬间化、常态化的社会表达,既直逼话语权力和舆论角逐,又反映出虚、实社会结构的“共变共振”关系。群聚传播以表征符号映射社会结构冲突,用情绪发泄裹胁民意,激发真相难辨的网络狂欢,把个体事件、局部问题扩散演化为整体问题,转化为舆情海啸,不仅可以绑架个人、机构、企业、行业,甚至可以影响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乃至战争走向和国际格局。
《传播力》一书延续了卡斯特的宏大叙事线索,记述了传播过程对于树立与维护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重要性。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这种新型社会形态中,传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时空。在传播这个链条上,政治、市场以及公民社会力量正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大博弈,需要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方能看清他们博弈的过程。虽然卡斯特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曾招来质疑,被认为缺乏学术规范,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卡斯特的思想在学术江湖中已经自成一家,构成了思考网络社会各种问题的起点,他的书籍也成为开展此方面学术辩论的书籍。此外,卡斯特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的走向。在他曾经撰写的书中,既可以看到孔子的只言片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此时中国复兴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面临的各种挑战。 卡斯特作品的核心观点
2023年 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再次强调了媒体融合的重要性,而皮书项目《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媒体融合蓝皮书)是对于时代要求的回应。该报告是一本全面反映中国媒体融合进程与创新实践的重要文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指导下观察和研究中国媒体融合的重要知识成果,已按年度连续发行5本,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学习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的重要书籍。《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在之前报告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改革,以打造实用、有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皮书为主要目标,为国内业界和学界提供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前沿性的丰富案例和数据的行业扫描和实践指南,计划分为总报告、探索篇、区域篇、评价篇、借鉴篇五部分,全面分析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状况,分区域、分领域解读媒体融合发展
新闻规律论(新修版)(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新闻活动论(新修版)(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多模态文化翻译理论与传播研究是北京市与中央高校共建双一流大学项目 北京多模态文化国际传播与人工智能译述系统开发 的结项成果,一共八个分册,包括多模态影视翻译理论、多模态戏曲翻译理论、多模态文化翻译理论、多模态认知与文化传播、北京戏剧文化多模态翻译传播、北京历史文化多模态翻译传播、北京建筑文化多模态翻译传播和北京民俗文化多模态翻译传播。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面向与焦点领域(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本书系统性论述了在双耳听觉和空间声感知领域里作者团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用耳机聆听的双耳听觉技术以及用扬声器重放的空间听觉的各方面的基础性问题,主要是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原理性实验研究。全书内容基本上是原创性的研究工作,结合空间听觉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前沿问题展开,包括仿真头模与声学头模的研究、耳廓的听感机理研究、耳道的作用研究等,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听感隐性线索的探索。同时介绍了双耳感知语音清晰度的实验研究、双耳录音的适用性研究等问题。空间声感知方面的工作包括水平面和垂直面上的声源定位感知原理实验,以及运动声源的感知原理实验。空间声的实际应用方面包括小空间的感知扩展、基于声景重构的多声道渲染的实验原理等。本书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教学以及研发人员
人际传播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本质,无传播,不存 在。 由美国人际传播研究的奠基人与领军学者耐普、 米勒和戴利等人编辑的《人际传播研究手册》几十年 来一直风靡美国各大专院校。该手册每隔十年左右( 1985,1994,2002,2011)*新出版一次,奠定了人 际传播研究的核心话题和关键概念的基础,追踪、整 合了该学科*前沿的成果。本《手册》是*新版,全 面介绍了人际传播研究的关键理论和方法,深入检视 了人际传播一般过程(比如,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社 会认知、每个传播者进入相遇的特征),详细考察了 人际传播具体过程和功能(比如,情感、社会支持、 社交网络、社会影响力、冲突,以及以计算机为中介 的传播),并细致阐释了人际传播能力等相关问题, 是该领域迄今为止*系统、***的工具型图书。 马克·L·耐普、约翰·A·戴利主编的《人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以集纳众智、会通经典、观照前沿为宗旨,汇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智识成果,力图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的思想创新与理论突破。 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 含《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 新闻十论 ,总字数超过400万字。 新闻十论 不是一次性规划完成的作品,而是在研究、写作中逐步构想、形成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系列作品。从1999年《新闻事实论》的写作算起,到2019年《新闻规律论》画上句号为止, 新闻十论 的写作积二十年之功。 十论 中的每一论都是对某一新闻理论基础概念、基本观念的成体系的研究,接近可以独立成篇。而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了对新闻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可以说, 新闻十论 为整体的新闻理论体系构建做了初步的但重要的铺垫工作。
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是探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同的发展参与者(通常是缺少资源和权力的困境群体)如何使用传播传统或适宜媒介,通过进行社会对话、社区发声、知识分享来参与发展进程,以改善自身状况及社会状况并促进社会变革。这样一个领域具有理论批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动主义研究等重要特征,主要采用 批判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 ,即将研究者与社区群体结合起来,通过研究确保在当地发生可持续性的社会变革。本书提供了对理论和研究范式来源、研究问题来源、文献来源、实践来源、研究伦理和政治等进行反思的方法。研究者的任务不是在西方框架中填充数据,而是根据中国的发展实践探讨理论并致力于让这些理论能够在改变社会中发挥作用。由于文化、媒介等议题广泛地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作为促进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一
科学文献在承载与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构成了人类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揭示科学活动的本质、洞察发展脉络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文献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在新技术支撑下,逐渐形成以 篇 为单位、多点揭示信息特征与知识内容、多种链接关系交互的新形态,使表征知识单元的传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关联交错的传播网络,不仅改变知识的创造、分发、使用方式,而且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本书针对新的变革与发展,围绕着科学文献传播网络的界定与分类、传播要素间的作用、传播网络构建与知识进化表征、传播网络演变机理与模型、传播网络预测建模、基于典型的传播网络演变应用等方面,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本书从传播生态学视角聚焦全球传播格局和世界传媒发展,在复杂的全球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息共生关系,为传播研究和媒介管理提供某种联动、系统化、战略化的思路。本书凝结传媒业界、传播学界和相关管理机构的智慧,从政策 理念、技术 热点、市场 生态、结构 国别四个维度,全面勾勒了2019年世界传媒发展和全球传播格局变迁状况。
时光与书页一同翻过,这一份叫作“解放书单”的阅读榜单,已经走过10年。本书即是“解放书单”10年精选集,从30期的300余篇文章中,臻选100余篇由学者大家撰写的独家书评,以及横跨10年的“解放书单”副书单的文化侧写和书业记录,涵盖了思政、经济、历史、新知、社科、文学、艺术、城建等多维度视角,展现和印证了“解放书单”的品质与追求。人类的记录不仅照得进过去,更是投向未来的光束。书籍是承载记忆和记录的一种独特存在,也因此,阅读充满光芒。
该书熟练运用文化研究、传播学、符号学和历史学等理论,以媒介为视域,重构了时尚史。作者基于多年的时尚传播教学及研究,结合媒介研究与时尚研究的跨界所长,将媒介技术发展与时尚史撰写结合起来,在媒介视域下,以“具身”媒介—大众媒介—数字媒介作为时尚史分期的参照标准,书写了从14世纪中期时尚诞生,至21世纪当代时尚的近期新发展状况的完整历史,梳理了时尚从古典、现代到后现代的变迁过程,以翔实的时尚史料,近200幅不同历史时期的时尚图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时尚在风格及文化两个层面的历史变迁。
《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以历史脉络为经,以全球视野为纬,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理论资源的活水源头保持开放性的互动,又强调社会传播分析的辩证性、具体性、互补性和条件性。书中作者试图以重建国际传播的知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一方面促进国际传播的 国际化 ,赋之以丰富的 文化性 ,一方面加强华人社会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文献的对话,以期获得彼此 境界的交融 ;作者借助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和方法分疏近代中国新闻史上若干重要的脉络,在国际格局下动态地追寻人物事件、结构过程的同与异、常与变。
每个时代都其语言特色。当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就注定这个时代的语言自然会被烙上“网络”的印记。而关注和研究网络语言,则需要从青少年自身的视角出发,了解和分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创作或使用网络语言。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语言建构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源于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二者之间是一种“传播”与“建构”相互作用式的循环嵌入关系。任何网络语言的生产与传播,都追求群体区隔而形成的青少年彼此之间的传播默契,是青少年与周遭文化、社会融合后的时代产物。或许这正是我们借由网络语言得以窥探当代年轻人日常生活集体表象的窗口。
2023-202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数字蓝皮书”2023-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附录等四大部分组成。本报告采用数据实证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产业组织经济理论着力从产业主体、产业行为、产业绩效等方面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环境加以阐析,以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脉动进行准确把握,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