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陈昌凤说起她想写一本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材,而且想从一个新的视角写。我表示赞同。新闻史的教材、著作在我国已经出了很多,从一卷本到多卷本都有。我向她谈了我学新闻史的体会。传统写法的新闻史,与历史学家写的中国近、现代史差不多,按革命阶段分期,是以报刊资料叙说历史而已。至于新闻业本身的发展阶段划分,不但不能体现于章的标题,见于节的标题也不多。体现新闻规律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本来放在一起谈更符合逻辑,但是由于会突破政治分期只好按下不表。所以,一本新闻史看完了,头脑里装满了各种政治活动、革命斗争的背景材料,以及这些时期的说不完、记不清的各种报刊的言论及其斗争。头绪繁杂,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很多,尤其是对这个时期的新闻业本身发展的特点及其在新闻业发展史中反映的新闻规律,不甚了了。有这
《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学核心课程(02):外国新闻史》以封建集权时期、资本主义转型时期、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典型化国家的新闻传播史发展脉络为经,以新闻媒介发展史为纬,采撷世界各国丰富的新闻历史资料,糅合相关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选取宽广的社会史视野,详略得当、科学合理地介绍与分析了人类新闻传播史的一般性发展规律和各国特殊化发展模式。 《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学核心课程(02):外国新闻史》史料丰实,叙述生动,分析深入,史论结合,是一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简明版世界新闻史教科书,对新闻史相关领域的爱好者亦开卷有益。
《播音主持艺术发声》基本知识和原理有很多新鲜的认知和阐述,对技术技巧训练,采用了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教学及训练设计“情境”,对提高学生发声的意识和能力,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注意共性的同时,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声音、语言培训,将培养出各具特点的学生。教学应随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发展不断地创新。但浮躁的社会心态,影响了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播音主持艺术发声》是胡黎娜老师把握当今实践,结合前人经验,刻苦踏实教书育人做学问的结晶。
本书是目前在新闻写作领域较为新颖、全面、厚重的一部教材。编著者博采众长又自出机杼,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大量经典的或新鲜的材料,从原理、专题、文体三个方面阐释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分别讲解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当代大众传媒的不同特征及新闻写作要求;编著者还结合多年来新闻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在文本特征、报道的框架与视角、新闻语言、新闻修辞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和主张。 本教材既有科学性、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实用性,适合于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生学习,也适合于新闻从业者、新闻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目前在新闻写作领域较为新颖、全面、厚重的一部教材。编著者博采众长又自出机杼,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大量经典的或新鲜的材料,从原理、专题、文体三个方面阐释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分别讲解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当代大众传媒的不同特征及新闻写作要求;编著者还结合多年来新闻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在文本特征、报道的框架与视角、新闻语言、新闻修辞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和主张。 本教材既有科学性、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实用性,适合于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生学习,也适合于新闻从业者、新闻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探寻不同类型人物采访与写作规律,呈现人物报道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内容包括:新闻人物、公众人物和民间人物。是人物报道采编培训范本。
部系统、全面、科学论述新闻学基本原理及报道规律的学术专著。 本书从会议和会议新闻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探讨会议新闻的地位、特性、功能和类型,并对中西会议新闻报道及其研究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梳理。并用大量篇幅详述会议新闻与记者思维、会议新闻报道的准备和策划、会议新闻的基本表现形式、记者招待会及其新闻的采访报道技巧、会议新闻的编辑评论及会议新闻报道对采编人员的特殊要求。既有理论探索,又具有可操作性。 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学生;一线采编人员、通讯员;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官员、会议组织策划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