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20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和建立、宣传与革命、知识分子与宣传、从宣传1.0到宣传3.0的升级、宣传与粉丝民族主义等问题。
本书为20世纪流行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历史学家丹尼尔 布尔斯廷最具突破性的作品之一。作者敏锐地描述了大众文化转型的方方面面:新闻业不再忠实报道,转而炒作热点;媒体迎合公众,量产朝生暮死的娱乐明星;观光景点专为游客定制,却又显得千篇一律;营销广告亦真亦假,铺天盖地;文学改编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作者全面观察美国新闻行业发展和社会变化,系统回顾了公共意识从注重真实转向爱好虚假的过程,准确剖析了大众媒体兴起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内容涉及新闻、选举、旅行、出版、电影、广告等多个领域。本书一经出版即在学界和社会引发热议,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等多部经典著作,此次为中文版首度引进。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报道内容的精选集。涉及当下热的 元宇宙 概念的解读;将女性从话语场中挖掘出来,展现女性偶像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可能;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探索人物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对中国与世界,年度为精彩而浓缩的记录。 《三联生活周刊》坚持新闻长期主义,重返现场的理念,记者在信息喧嚣的时代,感受自己内心安静的强大力量,记录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变化,大众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观察社会的百态,关心人的性情、情感。同时,他们也借用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当下做的每一篇具体稿子的意义,使之成为这个时代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如此,《三联生活周刊》有雄心逐渐构筑一部视角独特的当代史。 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在于每篇文章后面的 记者手记 及 主编点评 ,解读相关文章的成功之处,体现了《
谁是北美第一批居民?约旦河西岸属于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种族主义者为何对起源或开端如此痴迷?人们为何以祖先的名字给孩子起名?若不深入了解人类如何想象过去,便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伊维塔 泽鲁巴维尔的经典之作《时间地图:集体记忆与过去的社会面貌》将 时间 与 认知 完美结合,对全球各地的例子信手拈来,为读者徐徐展开集体记忆的社会结构,深刻揭示了人类如何构建历史起源、如何将不连续的事件缀合为故事、如何藉由家谱勾连家庭与国家、如何藉由分水岭分隔不同的历史时期,勾勒出一幅关于过去的社会心理地形图。
传播学视域的博物馆研究 兼具宏观理论思辨与微观受众分析 透视博物馆传播如何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智识发展 基于场域理论,本书立足三个问题探讨博物馆传播。1.媒介属性决定了传播场域属性,博物馆与一般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特殊属性?2.探讨场域的动力机制问题:传播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特征和模式?3.参观者既是场域行动主体,又是传播的受众,其有哪些行为模式?传播效果如何?本书立足传播学,将经典理论、前沿理论与博物馆实践整合起来,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万相 006号作品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内容日益混乱驳杂,商业性内容审核已成为一项广泛存在、极为必要的工作。而抵御不良内容的主要屏障并非是机器算法,而是人。数以百万计的审核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评估社交平台用户上传的信息,筛选和移除色情、暴力、仇恨言论等不良内容。然而,出于各种原因,这个行业长期游离于社会关注之外,从事相关工作的审核员群体也不被大众所知。 在本书中,作者对商业性内容审核这一行业进行了充分的社会研究。基于对从硅谷到菲律宾、专业审核公司和主要社交媒体的一线员工的采访,本书对这个不被人所知的行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考察了互联网商业性内容审核工作的不同类型(短期合同工、专业公司、外包、零工),揭示了审核员们的社会待遇、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职业发展等,并针对内容审核
本书是以社交媒体为对象的传播学研究译著。再版更改了开本,修正了第一版中存在的少量翻译错误。作者探讨了我们年轻时的影像持续存在时的种种情境。与高中纪念册或装满旧照片的鞋盒不同,社交媒体上所累积的信息会一直存在。曾经转瞬即逝的东西现在都被记录和标记下来,随时可能浮出水面,并干扰我们未来的生活。同时,新的技术创新(如自动面部识别)也意味着,我们的过去会越来越不受控制地再次出现。从历史上看,成长是为了继续前进,与通常标志着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痛苦经历保持着安全距离。然而,数字时代的真正危机与其说童年因过早失去纯真而被缩短,倒不如说童年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被遗忘的幽灵。 这个时代长大的孩子,喜怒哀乐都要发到网上,晒定位、晒自拍、晒生活中的一切。你想过吗,晒的时候只需轻轻一点,想要删除却可
开放共享、兼容并包,是互联网初被赋予的精神底色,网络成为寄托着人类美好理想与殷切盼望的虚拟新世界。然而,当互联网扩张到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变成了生活本身,关于它的愿景似乎正在破碎。 互联网的负面效应日渐明显: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里,虚假新闻与语言暴力泛滥;算法可能增强偏见,且让人陷入系统无法自拔;平台巨头成为网络时代的垄断者,用户隐私沦为牺牲品;全球互联网蜕变为 分裂网 ,形成多个独立运行的 电子集中营 互联网真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吗?所有被技术深刻影响的各方,无论公司、公众,还是监管机构,都需要一场灵魂拷问。
从不可持续的社会安排到速度加快的风险积累,再到生物、认知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性中的人类境况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后人类主义 和 超人类主义 也许是这条路上突出的两个分支,前者意味着人本主义主题的死亡,而后者试图无限期地放大人类的存在。 与此同时,随着事实的土崩瓦解,人类还面临后真相时代的考验:真相被赋予 次要 的重要性,贬值成为一种毫无价值的残币。我们应该将当下的认知困境视为知识民主化痛苦进程的必然部分,并且相信,既然神殿的祭司们不再控制我们对知识的汲取,我们将比以往更加需要那些批判性思考的技能。
《社交媒体深渊:批判的互联网文化与否定之力》是基尔特 洛文克(Geert Lovink)写作的 批判性互联网文化系列丛书 的第五本。本书力图描述一种逐渐枯竭的视域:当初互联网的广阔空间正被屈指可数的几个社交媒体软件取代。在这全球性萧条中,谷歌、脸书等技术资讯巨头已不再无辜。现存的管理模式已丧失了其运作所必须的共识。随着网络文化的反对的兴起,曾经强有力的自由主义者的霸权终于遭到挑战,也可能被取代。作者从社交媒体的架构与互联网收益模型出发展开研究,试图触及它们组织化堆栈,并对社交媒体平台在(后)通货紧缩时期建立霸权的情况做了总结。
近年的媒介研究存在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新旧媒介之间存在一道明显的分野,旧媒介将被彻底并入新媒介的轨道,此为媒介的断裂史观;另一派承认数字媒介对于数字社会的特别意义,但更倾向于看到历史的延续,指出新旧媒介互为交织的复杂性,此为媒介的延续史观。 旧媒介着重于对内容的投资和创造,其主要特点包括:由媒体机构生产权威的新闻报道,有固定的文本,吸纳精英作者与人才。新媒介则处处表现出不同的属性:媒体机构的特权正在消失,网络平台成为主导;文本表现出动态性与交互性;人人都是媒介的出口,置身于一个庞然的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然而我们不能以简单的二分法来认识媒介的变化。 媒介思想家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 我们透过后视镜观看现在,我们倒退着走向未来。 只有通过回顾过去数个世纪的媒介技术爆炸,才能看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论述媒介生态思想、试图建立中国媒介生态学体系的学术专著。全书运用媒介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高举媒介作为绿色生态和生态文明研究的学术旗帜,坚守整体互动、共存共荣、平衡循环的研究方针,对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原则以及媒介生态观念与生态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人类生态4.0的发展历程、中国生态思想和媒介生态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人、媒介、智能、社会、自然五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探索和阐述,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倡导建构基于文明平等交流和传播整体互动视野的面向亚洲、面向世界的全球传播生态系统。
徐铸成先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著名人物,经历丰富,著作等身。《新闻艺术(增订本)》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举办的多学科学术讲座,时任民盟中央副主席钱伟长邀请徐铸成先生主讲新闻学专题,是一部较为完整地阐述其新闻思想、新闻学术观点和总结新闻实践经验的著作。 本书共分十个专题,涉及新闻的基本规律和艺术魅力,新闻记者的品质和学养、 过三关 和基本功,新闻的采访、写作、标题、版面和评论,新闻编辑人的自我修养,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和生命力等诸多方面,并附录《记者节上的讲话》《中国报纸的传统》《怎样办好一份报纸》三篇代表性的讲稿。作为毕生从事新闻事业的报人,徐铸成先生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闻观点和办报思想:主张办独立的、自由的同人报纸;强调编辑要讲究艺术;要重视独家新闻,形成
本书以德古意特独家的历史文献档案为基础,叙述了赖默尔、戈申、维特、古腾塔格、特鲁布纳等五家出版社的创立、发展以及后加入德古意特联盟,并奠定了德古意特今天跨国经营的整个历史脉络。从1749年至1999年的250年间,在西方文化中心之一的德国,出版人是如何在剧烈的时代变动中,进行德国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理论,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专业化组织、生产活动,并抓住时机勇敢进行 自我革命 ,大踏步国际化,将德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书中既有出版人与歌德、席勒、费希特的交往花絮,也有德国出版社与图书零售、批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形成今天德国图书贸易法规的历史还原,还有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生产分记账等 德国式 的创新。可以说,德古意特出版社的发展史,就是德国出版机构如何进行专业化知识生产、如何勇于
本书从 什么是传播 传播中的人是怎样的 传播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 等有关传播学的问题发问,来探讨福柯的话语理论、权力论以及规则问题与传播学研究的天然 亲和性 ,同时,亦分析了传播学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对福柯理论取用的片面性甚至误读。本书分别从话语理论、方法论、主体理论、思想史和现代性理论五大方面来探讨福柯理论为传播学研究带来的全新提问方式,从而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麦克卢汉在后的20年里所撰写的一系列著作,确立了他作为媒介理论家和杰出预言家的世界声誉。他区分 冷 热 媒介,提出 媒介即讯息 地球村 等警语。然而,麦克卢汉的成就绝不仅仅是提出警语。当计算机刚刚诞生之时,他就预见到个人电脑的飞速发展。他预见到互联网将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他了解数字技术的变革,尤其是通信和传播的全球化,他认识到新兴电子世界 瞬即-同步 的性质。 麦克卢汉通常是既语惊四座、风趣幽默,又发人深省。本书搜集了麦克卢汉的未刊稿,含讲演稿和访谈录。这些文稿都根据现场实况录音整理而成,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令人耳目一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于2007年编写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适应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实,结合近年来新闻发布工作的实践及其变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专门组织编写了全新版《新闻发布工作手册》。 该书结合新闻发布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参照新理论成果,增补众多新内容,适用面更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满足党委、政府、企业等的新闻发布工作需要,供各地各部门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参考使用。 《新闻发布工作手册》是五洲传播出版社 新闻发言人实务系列丛书 之一。 《新闻发言人实务系列丛书》是专门为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新闻发布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量身打造的实务系列图书,力图以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架构,对新闻发布
社交媒体到来以后,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消失了。我们在线上发现的是一个后真相的世界,在那里,刻意编造或扭曲的新闻被用来影响个人的决定。 虚假信息和假新闻有何不同?假新闻的降生和扩散是如何促成的?其技术机制和社会心理机制是什么?假新闻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假新闻的影响?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本书研究 网络科学 和 赛博心理学 ,选取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的成果,论述假新闻的语境、成因、效应和对策,解释管制假新闻的机制和举措,论证严密、例证丰富。
这部专著结合课题组 十三五 期间做的大规模流动人口追踪调研结果,对我国特大城市人口治理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流动人口特征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及对比。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探究特大城市人口发展客观规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特大城市人口治理路径。第二部分分析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和家庭特征、就业、收入与支出、居住特征与居留意愿等。第三部分全面阐述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其变动的社会经济影响。本书是人口经济领域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