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选取了16位享誉世界的传播学大师,把他们的观点以一种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方式介绍给读者。 本书以课堂演讲的方式,让每位传播学导师来讲解自己的传播学理论。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所选择的内容均是传播学经典内容,并且多与日常生活关联颇深。本书适合那些对传播学感兴趣,以及想要深入了解传播学经典的读者。
本书由厦门大学副教授王凡柯对《本雅明全集》中的广播作品进行选编和翻译,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主要在柏林广播电台和在法兰克福西南德意志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的文稿,并邀请了《本雅明传》译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王璞撰写导言。全书共分为 青少年广播 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 关于广播的反思 三个部分。本雅明认为电台是教育的剧院,是 孩子的启蒙 的绝佳媒介。这些广播的内容来自本雅明自身的童书收藏、报刊记录,以及关于自己家乡的童年回忆或异乡的城市速记,并且本雅明将他的现代性反思贯穿其中。本书内容轻松愉快、文字精辟,在其中本雅明将他复杂的思想引导给广大观众,让人们受益于这位20世纪最受尊敬的思想家之一的新声音。
新闻媒体强烈地影响我们对世界各地的公共事务的描绘,在公众应该关注哪些话题并为之采取行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有争议的作用。 《议程设置:新闻媒体与舆论(第三版)》描述了媒体对我们思考的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媒介议程的来源及其对公众议程的影响的心理学解释,以及媒介议程如何作用于人们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第三版的新内容是,在扩大了的媒体格局中对议程设置进行讨论,新增了有关网络议程设置的一章,扩展了对议程融合的介绍。此外,也纳入了有关社交媒体及公共事务领域以外的议程设置的材料,以及议程设置理论的共同创始人唐纳德 肖和戴维 韦弗撰写的前言。 对于新闻传播学和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对新闻在塑造和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感兴趣的人来说,这《议程设置:新闻媒体与舆论(第三版)》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本书是基于符号学理论讨论意识与意义的学术理论专著。现象学关注中心是意识,符号学关注中心是意义,哲学符号学,或称符号现象学,关注意识与意义的关系,或者说,意识中的意义,以及意义中的意识。因此本书从意义的产生,讨论到意义的经验化,最后讨论意义的社会化。无论讨论任何问题,意义与意识,是本书不敢忘的两个核心概念。本书共分解题、导论与上中下三编。上编为 意义的产生 ,中编为 意义的经验化 ,下编为 意义的社会化 。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 行凶抢劫 现象时会走入?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背后蕴含的是对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刻担忧。整个英国社会把暴力犯罪的 暴增 看作社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二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析的征兆。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慌成为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表征。
近代以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浪潮席卷全球,出版印刷业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十九世纪初,随着中国国门被渐次打开,绵延两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的雕版印书业,不得不面对并经受全球现代化大势的挑战,开启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从传统转向近代,图书印刷方式的革命是个拐点。 本书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从1807年至1873年的六十余年间,各教会基督教传教士通过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尝试引介西式金属铸字印刷中文图书,并*终试验成功的过程,也即支撑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引发新知爆炸、推动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史。 通过全书十二章内容,对七个传教士建立经营的中文图书印刷机构和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所建立发展的精细研究,作者勾勒一副十九世纪西式印刷逐步登陆中国并渐次展开、至发展成熟的完整而
本书以晚清上海报刊上的医药广告造假现象为研究中心,重点围绕近代的两个著名假补药燕窝糖精和艾罗补脑汁展开,兼参考民国初期的医药广告资料,注重讨论报刊医药广告的制作过程、叙述结构和修辞特色,医药广告的读者及消费者反应,名人代言的医药广告情况,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等,并在近代中国的身体文化与消费文化打造的视角下检讨医药广告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如其对 东亚病夫 形象与记忆塑造的影响,藉此来讨论医药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导致的社会影响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希望与既有的医药广告研究进行区隔,同时也希望借助更为丰富多元的资料收集与较为细致的解读,能够补充和纠正之前的相关研究,填补相关研究中的空白。 自序 导论:晚清的广告论述 第一章 制造虚假广告 第二章 当糖精变为燕窝 孙镜湖
当代社会文化发生 图像转向 ,视听内容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信息表达手段和传播方式,视听产业亦延续自二十世纪广播电视兴盛以来的繁荣轨迹,并在新兴媒介技术的助推下加速发展,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立足学术视角系统梳理和回顾中国网络视听传播发展历史的著作,在对大量新闻报道、行业报告、学术论文等资料进行总结与提炼的基础上,全景式呈现了我国网络视听业一路走来的历程。全书以时间为线索,整理了网络音频的滥觞与发轫、发展与成熟,网络视频经历的孕育期、萌芽期、成熟期和繁荣期的发展脉络,并将其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下,深入剖析各阶段中行业、产业、技术等动向与特征。同时,本书还加入了对广播电视向网络视听转型的讨论,以及对视听传播的历史演进与发展逻辑的思考,展现出了相当的历史厚度和理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 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首席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立刻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王国与权力》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首屈一指的参考书,开
《政治传播: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成果》是德国政治传播学界的一本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德语政治传播教材。全书围绕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基于系统理论总结提出了开展经验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对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梳理。全书内容涵盖政治的媒介真实、传播与参政、选战、政治利益的传播管理以及媒体对民主的影响,读者不仅能通过本书来掌握政治传播的关键议题,也能更好地了解德国政治传播的实践与研究脉络。
2015年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展开深入合作,接续推出多本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系列《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融合了新媒体方式,使用手机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看到获奖作品的图文及音视频资料。新媒体手册打开了 展示手册 的全新视听模式,其中部分展示手册作为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和第18个中国记者节的献亮相人民大会堂。
版权战争:跨越大西洋三个世纪的争斗 THE COPYRIGHT WARS Three Centuries of Trans-Atlantic Battle / 著者简介 /[美]彼得 鲍德温(Peter Baldwi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纽约大学全球杰出教授(Global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 译者简介 /王志刚,男,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深圳报业集团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传播学博士后,英国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访问学者。 内容简介 在数字革命的推动下,版权争端成为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创作者、出版商、消费者以及盗版者等多方利益体展开了较量。虽然数字一代认为出版业和谷歌之间的争端是全新的,但版权战争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三个世纪前 历史对于人们理解今天的战斗至关重要。《版权战争 跨越大西洋三个世纪的争斗》讲述
本书是中国记协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联合主编的一本关于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新媒体展示手册,收录了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获奖的文字、图片、广播、电视、网络作品,使用二维码的方式,读者可在手机上观看获奖作品,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观摩。书中还辅以作品基本信息、作品简介、推荐理由,可让读者直观迅速地了解作品的大致内容,形式新颖活泼,有利于优秀作品的推介和展示,有利于学生和从业者学习、观摩。
《理性多元思考法》 你分析电影中的角色时只会考虑 正义 和 邪恶 两个阵营吗?专家说明年房价会涨,就一定不会跌吗?所有事物的结论只有 是 或 否 这两个吗? 从经济趋势到生活决策,我们早已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大脑做判断,那么只能全盘接受他人想让你看到的 事实 。牛津知名教授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以阅读、写作、提问为切入点,整理了一套系统性掌握多元思考的方法:首先在阅读时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逻辑,不再轻易地被他人的意见左右;然后尝试从多个立场写文章反驳作者观点,建立多个思考视角;后通过提问 为什么 引出新问题,找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新看法,进一步提升思考质量。作者希望读者们养成从多角度出发独立思考的习惯,摆脱盲从盲信。 如果上网冲浪时不再盲目转发、点赞,写文章时能从不同角度清晰
传教士中文报刊介绍了相当丰富的西学知识,举凡数、理、化、天、地、生、医、农、文、史、哲、经、法、政治学、教育学、军事学,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到工程技术,无所不涉。其中,相当多的知识为中国人此前所不知,或较中国已有之知识先进。笔者曾细细翻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格致新报》与《汇报》等多种传教士中文报刊,深感其内容极其丰富,无论是治新闻史、思想史、学术史,还是广义的文化史,都应高度重视这一资源。
本书呈现了25位国际体育传播领域的学者围绕体育、媒介与重大事件展开的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奥运会、国际足联世界杯、环法自行车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等。本书将体育重大事件视为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凸显媒介在型构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全面而精彩地阐释了一个重要观点:以体育为中心的媒介奇观,远远不止于体育本身。
本书以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为核心目标,以中国新闻舆论建设发展路径为主要脉络,立足中国实践,开拓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媒体传播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聚焦我国系统推进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路径,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实践逻辑、创新路径进行调研与分析,具有创新性和系统性;第二部分为主流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研究运用 QCA、共词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多元研究方法,以自媒体热点话题、新闻反转、虚假信息等社交媒体时代的新现象为切入口,分析舆论生成机制和治理策略,具有现实性和启发性;第三部分为新媒体前沿与社会变迁,主要分析知识类短视频、新闻游戏、交互可视化报道等传播创新的具体载体和形态,研究其背后的内容生产和传播逻辑,具有前沿性和理论
本书以流行音乐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多个主题,包括数字技术对流行音乐的制作、发行和消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使我们创作、分享和聆听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如何重置了音乐传播的方式,移动音频设备的使用对日常社交产生了哪些影响,游戏如何极大地影响了音乐的生产、发行和消费模式,等等。对于媒介与传播研究、社会学、文化研究与创意产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引人入胜的读物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图书详情如下所示; 暂时没有目录 189550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