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报道内容的精选集。涉及当下热的 元宇宙 概念的解读;将女性从话语场中挖掘出来,展现女性偶像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可能;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探索人物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对中国与世界,年度为精彩而浓缩的记录。 《三联生活周刊》坚持新闻长期主义,重返现场的理念,记者在信息喧嚣的时代,感受自己内心安静的强大力量,记录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变化,大众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观察社会的百态,关心人的性情、情感。同时,他们也借用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当下做的每一篇具体稿子的意义,使之成为这个时代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如此,《三联生活周刊》有雄心逐渐构筑一部视角独特的当代史。 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在于每篇文章后面的 记者手记 及 主编点评 ,解读相关文章的成功之处,体现了《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从我国形势来看,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突破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安全与人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在第七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为推动网络安全宣传工作走向深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增强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编写了《国家网络安全知识百问》科普读本。全书包括树立正确网络安全观、网络安全法律与战略、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网络安全常见概念、网络安全威胁防范与应急处置、日常生活中的网络安全共6个部分,共计115个知识点。本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体现《网络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紧
《社交媒体深渊:批判的互联网文化与否定之力》是基尔特 洛文克(Geert Lovink)写作的 批判性互联网文化系列丛书 的第五本。本书力图描述一种逐渐枯竭的视域:当初互联网的广阔空间正被屈指可数的几个社交媒体软件取代。在这全球性萧条中,谷歌、脸书等技术资讯巨头已不再无辜。现存的管理模式已丧失了其运作所必须的共识。随着网络文化的反对的兴起,曾经强有力的自由主义者的霸权终于遭到挑战,也可能被取代。作者从社交媒体的架构与互联网收益模型出发展开研究,试图触及它们组织化堆栈,并对社交媒体平台在(后)通货紧缩时期建立霸权的情况做了总结。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本书是 京师传播文丛 之一种。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技术的普及,不仅将整个社会推向智能时代,而且还改写了媒介生态环境。谁传播、传播什么、对谁传播、如何传播、传播效果如何等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均面临着重新思考、重新建构的挑战。其中, 元宇宙与深度媒介化 健康信息设计与健康素养 网络数字痕迹与行为 人机交互与社交线索 全球化与数字治理 等等待解之 迷 需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群策群力、共寻答案。因此,本书旨在回答上述重构传播学转型中不同子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探索交叉学科视域下的传播学学科重构,重新发现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针对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传播学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探讨与论述,结合认知传播学生理心理研究方法与范式、计算传播方法与范式等,以便拓展目前中国传播学研究的
徐铸成先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著名人物,经历丰富,著作等身。《新闻艺术(增订本)》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举办的多学科学术讲座,时任民盟中央副主席钱伟长邀请徐铸成先生主讲新闻学专题,是一部较为完整地阐述其新闻思想、新闻学术观点和总结新闻实践经验的著作。 本书共分十个专题,涉及新闻的基本规律和艺术魅力,新闻记者的品质和学养、 过三关 和基本功,新闻的采访、写作、标题、版面和评论,新闻编辑人的自我修养,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和生命力等诸多方面,并附录《记者节上的讲话》《中国报纸的传统》《怎样办好一份报纸》三篇代表性的讲稿。作为毕生从事新闻事业的报人,徐铸成先生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闻观点和办报思想:主张办独立的、自由的同人报纸;强调编辑要讲究艺术;要重视独家新闻,形成
本书从 什么是传播 传播中的人是怎样的 传播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 等有关传播学的问题发问,来探讨福柯的话语理论、权力论以及规则问题与传播学研究的天然 亲和性 ,同时,亦分析了传播学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对福柯理论取用的片面性甚至误读。本书分别从话语理论、方法论、主体理论、思想史和现代性理论五大方面来探讨福柯理论为传播学研究带来的全新提问方式,从而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为了应对融媒体时代的生存挑战,南方都市报积极革新媒体理念、实施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战略突围和创新发展,努力由 办中国好的报纸 向 做中国一流智库媒体 转变,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以充满故事性、人情味的文风,全面而深入地讲述了南方都市报近年来的宏观转型战略和具体改革做法,全书体量丰厚,包含众多南都一线媒体人的经历和感悟,辑集了许多鲜活的业务案例,并编入了不少业界大咖的前沿言论观点,是一部都市类媒体转型发展历程的生动日记,对传媒学界、业界有相当的参考借鉴意义。 本书真诚而温暖,是一部开放生产的书,从生产环节就向内外开放,集众人之智,由南都人、关心南都成长的人共同书写南都转型的实践和故事。本书可读、可听、可见,多种形式并举,既富有南都调性,又突出用户意识。
《电影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一书收录历年来我国颁布的与电影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全书按八个部分进行汇编,分别为 法律 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 规章、规范性文件 综合类 规章、规范性文件 电影制片、审查 规章、规范性文件 电影发行放映、进出口 规章、规范性文件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规章、规范性文件 电影技术 规章、规范性文件 电影专项资金 。书中收录文件齐全,适合电影从业人员及公众查询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一个“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作者俞晓群以细腻流畅的笔触,娓娓道出一个个书与人的故事,以及对于书业历史和现状的思考。《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精)》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颇受好评,现改精装本出版。在本书中,作者叙述了从事出版工作以来,所遇到的精彩人物。有些是神交已久的前辈,有些则是亲炙教诲的长者,如王云五、黄仁宇、陈原、王充闾、沈昌文等。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于2007年编写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适应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实,结合近年来新闻发布工作的实践及其变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专门组织编写了全新版《新闻发布工作手册》。 该书结合新闻发布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参照新理论成果,增补众多新内容,适用面更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满足党委、政府、企业等的新闻发布工作需要,供各地各部门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参考使用。 《新闻发布工作手册》是五洲传播出版社 新闻发言人实务系列丛书 之一。 《新闻发言人实务系列丛书》是专门为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新闻发布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量身打造的实务系列图书,力图以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架构,对新闻发布
社交媒体到来以后,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消失了。我们在线上发现的是一个后真相的世界,在那里,刻意编造或扭曲的新闻被用来影响个人的决定。 虚假信息和假新闻有何不同?假新闻的降生和扩散是如何促成的?其技术机制和社会心理机制是什么?假新闻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假新闻的影响?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本书研究 网络科学 和 赛博心理学 ,选取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的成果,论述假新闻的语境、成因、效应和对策,解释管制假新闻的机制和举措,论证严密、例证丰富。
本书由绪论、八章内容、结语及附录构成。前四章从历时角度出发,将民国广播事业分为引进起步、黄金发展、抗战苦斗、重整与变局四个时期,把握其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特点。后四章从共时关系出发,考察民国广播事业发展演变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包括广播的政策法规、广告经营、广播人物等。广播是那个时代的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 广播传播过耳不留的特点,导致史料的流失散佚情况突出,搜集不易。本研究从档案文献、老旧书报刊等材料中爬梳整理,试图拼贴、还原出民国时期广播事业发展的历史图景。
这部专著结合课题组 十三五 期间做的大规模流动人口追踪调研结果,对我国特大城市人口治理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流动人口特征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及对比。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探究特大城市人口发展客观规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特大城市人口治理路径。第二部分分析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和家庭特征、就业、收入与支出、居住特征与居留意愿等。第三部分全面阐述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其变动的社会经济影响。本书是人口经济领域的重要参考。
本书是一本对当下媒介环境中人的符号化状况进行讨论的理论专著。 第一部分首先从词义角度梳理了媒介概念的历史流变,本文从符号学视角探讨了不同媒介观的关系与层级。借助 学习信息 概念对比讨论两种媒介观的异同。 第二部分聚焦人在当下媒介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对媒介技术的具身性展开讨论。提出:媒介技术与其具身性的交互关系。本文根据媒介技术具身性的在场性、体验性层次,建立二元划分标准,对不同阶段的主要媒介技术进行强弱对比,由此将媒介技术史中的传播时代划分为强、中、弱三个具身性时期;分析了当下及未来媒介技术具身性的发展趋势,对媒介技术具身性的主体性、交互性危机进行反思。 第三部分探究当下数字传播实践中去身体化的数字生存方式,及其对 生/死 概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数字时代独特的语境出发,对逝者媒
本书收录的 中国十大应用新闻传播创新案例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组织,经过专家提名和推荐评审而出,反映了国内媒体在媒介融合和技术创新中的探索。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系列书,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出版了至第四辑。这是第五辑,是对2021年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榜单的阐释和点评。 书中所介绍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 国聘行动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客户端、天目新闻客户端、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河南广播电视台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南风窗传媒智库、二更传媒、微信视频号、公众号 牛弹琴 等十大案例,代表了本年度中国媒体在主题报道、平台运营、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探索的成果,具有示范性、代表性和引领性。 每个案例既有来自 内部人 直接的创新
本书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在公共危机的特殊语境下,探讨科学传播的新特征与新挑战,提出在公共危机治理中进行更 科学 的科学传播,并尝试以对话机制作为审视科学传播的新思路和新认识。本书将科学传播看作一个以科 学为文本符号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对话,探讨对话的主体、内容、场域,剖析对话在议题管理、舆论导控、关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以对话作为本体和路径,不断进行社会互动,并在互动中不断解除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双重威胁,恢复稳定秩序,建构新的关系。
当下媒介技术高速迭变,对社会沟通的传播形态、社会新闻舆论的形成与影响机制产生了全面、深入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数字媒介技术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和新闻业务带来的影响。 在理论方面,本书着重关注当下国内外学界在数字新闻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力的新视角、新成果,引介新闻与媒介物质性、数据与算法诠释学、媒介平台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实践方面,通过目前处于新闻实践与技术创新前沿的业界资深新闻人所作案例分享,与理论形成呼应,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
针对21世纪的媒介环境,作者美国传播学家兰斯 斯特拉特重温、继承并发扬尼尔 波斯曼的媒介理论,整合媒介批评和广义的技术批评,思考美国文化里新闻业、政治、宗教和教育的现状,论述文化的未来,评述波斯曼的学术生涯和成就,重温其《娱乐至死:娱乐时代的公共话语》一书。本书可视为《娱乐至死》的姊妹篇,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又一力作,在认识互联网和新媒介方面将产生震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