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多方追溯汉字演化的轨迹,并与腓尼基字母、苏美尔线形文等古文字作比较,从全新角度探索汉字起源问题。作者指出中国历来的“书同文”政策使语、文分离,文字不随语言而变化,而且汉字结合书、画艺术与文学上的形文、形声的高度美,造成汉字这一枝大树卓然兀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字、文学、书法艺术的连锁关系构成汉文化的特色。作者还揭示了汉字未形成初期陶器上的大量线形符号反映了古代闪族人使用字母并尝试采择陶上符号以代替借用契形文的雏型字母之特殊观象,从而提出了字母出自古陶文的“字母学假说”。作者更指出不使用字母是中国古代就做出的明智选择。本书不向香港、澳门及国外地区发行。 作为“业精六学,水备九能”的国际汉学界公认的大师,饶宗颐先生被论者称为“无愧于当今汉学界导引先路的学者”之荣冕。因其博古
吴承学编写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了较完整和系统的梳理,是对中国传统文体学的回归性研究,在西方文体学研究的影响之下,坚守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根据相关史料和文本系统考察了中国文体学的历史发展和特征,是一部结构合理、论证严谨、征引翔实的学术著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共24章,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学考察、文体功能、人品与文品、地域对文体的影响、文体形态,以及中国古代各时期学者对文体学的研究著作等方面出发,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各项基本问题,宏观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凸显了文体学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用,是一部文体学研究的作品。
自从心理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张积家教授已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多年,他既是介绍者,也是研究者。本书是张积家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自20世纪90年初以来在期刊上发表的心理语言学的综述和理论文章的荟萃,共有100篇文章,内容涉及心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语言与脑、基因,词汇与语汇认知,语言影响认知,双语心理与双言心理,言语产生与阅读,语言与知觉,记忆与心理健康,语言缺陷与认知等诸多方面。阅读本书,既可以了解心理语言学各研究领域的前沿,又可以把握外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发展脉络,更可以领略他们提出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本书适合心理学、语言学、外国语专业的研究者与学习者阅读,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语言工作者、中文人工智能研究者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以认知科学领域的具身认知理论为框架,对转喻这一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语言现象进行探讨。研究内容包括:具身认知理论建模、转喻的界定、转喻的分类、转喻的形式和功能、转喻生成和理解的内部神经模拟和外部认知分布等一系列议题。具身认知的引入,可以为转喻研究带来新的理论视角,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转喻认知和转喻话语的理解。另外,《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尝试从多角度揭示转喻生成的认知语用因素,可以在程度上弥补认知语义学只关注颅内认知和历时研究范式的局限性,进而对具身认知研究本身作出贡献。
于省吾先生所著《双剑移吉金文选》是一部有关殷周彝器铭文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曾于一九三二年由北平大业印刷局代印出版,解放前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时至今日该书仍不失为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有鉴于此,我们征得于先生家属同意,现据大业印刷局代印本影印出版,以供有关研究者参考。吉金文字之学肇自有宋欧剑诸公开其端及有清吴清卿孙仲容推阐益精而彝器所出亦寝多晚近名流迭相搜讨号为极盛然大氐注重字体至於文义之精微则识者盖鲜夫鼎彝所载皆三代之高文也识其辞而不通其义其为得也几何况。
本书属于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范畴。汉语本源双音合成词的形成有两个渠道:一为历史传承式,一为现代合成式。本书的研究对象属于前者,指在源头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文献语言的现代汉语复合词,简称“先秦传承复合词”。在研究原则上,以汉语书面语为背景来观察词汇的发展变化。由于文言与白话是汉语两大书面语体系,因此,本书试图通过对现代汉语中先秦传承复合词的研究,从词汇角度沟通汉语两大书面语体系“文言”与“白话”,考察“文言”对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影响。
本书为“西方语言哲学经典原著系列”之一。作者在书中主要阐述了一种描述的形而上学,摧毁了他所谓的“修正的形而上学”,即认为实在是比现象界更为的观点,认为只有满足某些标准的事物才是真实的,由此引出关于现象和实在的不同领域的区分。
这本女书研究专著是笔者十年来女书研究的一个小结,论点新颖,论据充分,材料丰富。内容包括女书给世人留下的一系列难解之谜,女书文字的特点,女书与平地瑶的关系,女书与当地民俗的关系,女书书法的流派和审美价值,女书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港台和国外学者对女书的研究,女书的抢救和保护等。附有国家博物馆保存的民国时期女书原件《摇(瑶)文歇》、女书文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以及众多名家的女书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