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佳句辞典》选收古今中外流传广、影响大的名言佳句11200条,将这些条目按内容分为生活、爱情、社会、奋斗、感情、幸福、智慧、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111类。条目排列有序,便于查检。对一些生僻字、古汉语难解字词给出了注音和注释。通过阅读本书,可提高读者的语言应用和文学素养,增强语言交际和写作能力,适合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阅读使用。
《古代汉语》 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凡例,影响了靠前外几代学子,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出版后,不断接受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对书稿进行修订,已经出版三版60余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下功夫废弃原来的胶片,重新排版,采用环保印制。 《古代汉语 第2册(校订重排本)》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
一、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 二、本表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一、二级字表合计6500字,主要满足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三、本表在整合《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简化字总表》(1986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现代汉
《汉字从哪里来 从甲骨文说起》参照小学语文课本,从识字表、写字表以及课文里选取文字,汇编为12级,每级70个字。图书从它们的甲骨文字形、字义、书写等进行字源、字义的追根溯源,同时还附有字的组词、拓片、篆刻及相应的文化知识、诗歌或成语故事等,以此让孩子透过汉字了解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全书图文结合,有助孩子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启发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的兴趣。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依据版《标点符号用法》,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从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国家语言监测语料库2013 2020年近140亿字次的语料中挑选出100种易误用的标点符号用例。条目编排分为三部分:部分为标点符号用法解析,第二部分为媒体中的两个典型错误用例,第三部分为修改后的示例。
刘会龙撰理的《说文解字十二讲》为慕课课程“《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配套教材,该课程荣获首届全国百名“好看慕课”三等奖。 所谓“说文解字”,有双重意思:一是指东汉许慎讲解汉字的经典著作《说文解字》,二是指“说一说文,解一解字”,也就是讲析文字。本书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系统地说解基础汉字的构形原理。 汉字,跟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我们每天看到和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有最初的造字意图,都是社会生活的写照。 汉字本身就是历史。汉字的构形原理和内部结构都有非常好的系统性和非常浓的趣味性,形象、生动、简明、有趣。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汉字从哪里来 从甲骨文说起》参照小学语文课本,从识字表、写字表以及课文里选取文字,汇编为12级,每级70个字。图书从它们的甲骨文字形、字义、书写等进行字源、字义的追根溯源,同时还附有字的组词、拓片、篆刻及相应的文化知识、诗歌或成语故事等,以此让孩子透过汉字了解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全书图文结合,有助孩子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启发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的兴趣。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要正确理解、使用汉字必须追本溯源。不同的两个或多个甲骨文字,由于一字多形的缘故,有一些甲骨文字十分相似形近,那些微小而不起眼的碎小差异,往往在应用与识读时,混淆在一起,不好区分。本书选取了148个甲骨文字,做形近字辨析,以区分形近字之微小差异。作者对形近字的辨析,从其本义、拓片、书写等进行汉字的追根溯源,先是拆解分析字形,再从字形去确定字义,字形依据的是甲骨文拓片,分析参考的是名家著述,判断有理有据。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详尽剖析,既描述了文字不同之处,又考证了文字的出处,追记了这些文字的延伸和发展的奥妙之处。本书增智益识,内容丰富,既资知识性,又助资料性,是目前并不多见的辨析甲骨文形近字读物。
无论是在地铁上,超市排队结账时,还是上班的空当,我们都能用手指以惊人的速度在智能手机触摸屏幕上完成滑、点、拖、发送等一系列操作。键盘输入法已经与搜索引擎、手机游戏和购物软件密切捆绑,从北京发出的中文信息也会即刻显示在上海、纽约或伦敦的电子屏幕上。 然而,从设计官话字母方案,在打字机上加装汉字,到图书馆分类、国语罗马字、汉字拉丁化,直至今天的键盘输入法,中国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辗转、奋斗、忍辱负重。一系列大规模技术变革险些让汉字被世界抛弃,是冒着死刑风险重新 发明汉语 的流亡者,倡导普及普通话的大胆革新者,在茶杯盖上设计汉字输入码的工程师 让汉字为全球贸易和数字技术所用,让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 如今,中国正在成为人工智能、自动化、量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各领域的标准制
本书是当代语言学名作。?20世纪80年代,一场隐喻革命悄然兴起。Lakoff和Johnson(1980)、Lakoff(1987)和Langacker(1987)相继发表了三本学术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女人、火和危险事物》和《认知语法基础》。Johnson将这场隐喻革命称为隐喻狂热。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We?Live?By)是认可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他们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
古文字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本身尚处于不断地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之中、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待做。关于古文字学科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尤其是许多青年同志对古文字学感到与趣、感到学习的必要。这是因为古文字学的究材料和成果、可以被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乃至书法篆刻以及某些技术科学等学科和领域广泛吸收和運用。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对古文字学、尤其是对古文字材料本身具有起码程度的了解。因此、古文字学的教学 也可以说是普及与宣传的问题、就日益迫切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既然是教学体系建设、那麽势必首先遇有一个教材的问题:编什么?怎麽编?这个问题近年来在古文字学界已经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開始有所研讨和探究、然而见仁见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解读填补了规范标准不能深入、不能扩展的空白地带,是对规范标准本身的必要补充。如果使用者对规范标准的具体规定有疑惑,解读可以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解读中介绍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的背景、过程、原则等内容,这些“背后的故事”能够帮助使用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规范标准本身。
《不像说母语者:作为后殖民体验的言语》是华裔文化批评家周蕾基于种族、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作品。出于自身对身份认同的敏感,周蕾观察到语言带来的不平等与失语,反思不同肤色和阶级的语言与写作,认为语言实际上成为一种生命政治的秩序。从德里达对法语的自传性反思入手,到与非洲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同等的对语言先天论的烦恼,继而“揭开语言尚未痊愈的伤疤”,作者潜入巴金、梁秉钧、马国明、本雅明、保罗·利科等人的文本,重新思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与跨语言现象所带来的失落感。本书不仅重新定义了后殖民研究中的地缘政治边界,还展示了如何将历史经验与基于声音和剧本的习惯、实践、情感、想象联系起来。
该书借鉴国外语言学界关于情态和主观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考察汉语表达情态和主观性的几种主要方式及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该书代表了国内在汉语情态问题上的研究水平。
本书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的三种现代汉语教材之一,它的特点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理念和练习设计上均有独到之处。第三版吸收了近期新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在语用板块尤其突出。
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世界各国加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和培养新型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课程改革集中体现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当前各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大力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积极推进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奠定基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先进理念,确定了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的课程改革目标。*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
《文字学概要(修订本)》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和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本书出版以后影响深远,书中内容不但广为国内学者征引,而且全书已经翻译成英、日、韩多种文字,是 外学者、学生了解、研究汉字的 书。
莱考夫用 别想那只大象 的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 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他告诉我们, 隐喻 和 框架 是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你可以运用这两种武器在30秒之内了解对方言语的核 含义,并迅速做出反应。《别想那只大象》不仅教我们在话语角力中 占高地、达成自己的目的,还可以让我们变得不那么容易被引导、 弄和煽动。
沈钟伟教授的A Phonological History of Chinese(《汉语音韵史》)202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早期官话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提供了各个历史时期标准语音系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汉语语音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也是一本面向其他相关领域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是了解汉语音韵学基本常识和最近进展的很好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