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3编105节。第1编为 论证的基本框架 ,共有14节,主要介绍作者对于论证的基本看法,强调论证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听众在论证中的重要地位。第2编为 论证的起点 ,共3章29节;作者认为业已形成的共识是论证的前提,第1章根据共识的强度和内容区分了各种类型;第2、3章探讨如何呈现各种论证素材。第3编为 论证的方法 ,共5章62节;作者将论证方法分为四类,分别是 准逻辑论辩 基于现实结构的论辩 建立现实结构的关联 概念的分离 ,并在后一章分析 论据的关联 ,指出各种论证方法并非截然分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综合判断、运用。整体而言,《新修辞学》提出的是立足于论证实践,致力于总结论证经验并强调实践做法的合理性的论证理论。
本书是文字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主要内容有:文字的形成、汉字的性质及形成和发展、汉字形体的演变(古文字阶段的汉字、隶楷阶段的汉字)、汉字类型的划分(六书说、三书说)、表意字、形声字、假借、文字的分化和合并、字形跟音义的关系、汉字的整理和简化。 该书一版为手写影印,出版于1988年,2013年由作者做了修订,并重新排版印制。1994 年获届国家图书奖,2011年获届思勉原创奖,为大学中文系及高等教育的常备教材。
本书由语言文字各分支领域知名专家合著而成。本书全面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关注汉语言文字学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书中梳理了推动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学术渊源,尤其是党和国家对语文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改革开放事业对语言文字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总结了语言文字研究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经验;记述了70年以来中国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学术事件和各种学术平台、园地建设发展过程;介绍了对各个领域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著作和论文。本书绪言部分对70年以来语言文字研究的伟大成就做了总体性概括。
《中国古文字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通论性作品,系统阐述中国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涉及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研究史、古文字学理论与考释方法、音韵学、训诂学、甲骨学、商周金文、简帛与其他古文字材料,以及古器物学与商周史研究,提出诸多重要见解。作者 **中国文字起源两源论,揭示了六书理论的本旨,并将文字纳入语言的背景下加以研考,尤重语音对于古文字研究的作用。作者强调古文字资料作为直接史料的特殊价值,论释其对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意义。 冯时其他作品: 《中国天文考古学》 《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
语言理解涉及十分复杂的认知神经机制。探讨和揭示人类如何理解语言,成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语言理解 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系统阐述近年来对语言理解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的研究进展。《语言理解 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共十二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概述语言理解的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基础。第二部分阐述词汇语义加工、句子理解、语篇阅读以及会话交流中的主旨和意图理解的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第三部分阐述记忆、认知控制、推理和心理理论等一般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及其对语言理解的支持和调控功能。第四部分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阐述语言产生与语言理解的关系。
这是一本以历史、变化的眼光看语言的经典名著,主要讲述了语言自身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分四个部分:一、语言学的发展,即截止至成书的20世纪初,三、语言在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变化;四、语言自身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在结尾处,作者综合全书各章节中的信息,在语言起源这个引人遐想又充满争议的话题上,给出了自己充满想象力又有理有据的假说。
本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教授的代表作,是一部可供语篇分析参照的语法理论巨著。它建构了一种语法体系,阐述了现代英语的口笔语语篇。本书所依据的理论是韩礼德创立的系统语法,它之所以称为功能语法,是因为它是为探讨如何使用语言而设计的:探讨个体怎样依据所表达的意义从可资利用的句法结构和词汇中做出选择及为什么做出这些选择。
《说文解字》是我国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专著,在中国乃至世界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说文》研究到清代达到鼎盛阶段,以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及其著作为代表。 《说文解字句读》为王筠之代表作。王氏原本想就严可均《说文校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或增或删或改 不加疏解 著成一书, 以便初学诵习 ;后改为撷取前列诸书精华, 博观约取 ,间下己意,以成一家之言。是书删繁举要,参以己意,集语言文字之大成,浅易简明,为初学《说文》所。 中华书局1988年7月出版该书,书前附笔画检字,书后附笔画索引。本次再版,我们于书眉上标出相应的楷书通用字形,并参考中华书局2015年版《注音版説文解字》为之注音,标于各楷书字头之上;书后重新编写了音序、笔画
我国汉语音韵学研究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学术传统,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发展到20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转型,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各个部门中最富活力、最有成就的分支学科。因此,总结20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得失,不仅具有语言学史价值,对文化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书遵循 考镜源流、辨章学术 的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以 史实为先导、考论为目的、史论结合 为研究导向,全面总结了20世纪现代音韵学在材料、方法、学术史观上的突破,对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等韵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源流梳理,总结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得失,并提示了未来研究可以考虑的方向。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描写20世纪汉语音韵学发展史的学术著作。
本书是乔全生主编的《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的总目录及内容提要的汇编,包括了该丛书全部14辑308卷,文献近千种。本书内容按照《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各辑各卷的内容顺序,依次列出该丛书所辑录文献的内容提要,提要中简要介绍了相关文献的版本、内容、学术价值和研究概况等信息,有助于对相关文献形成基本的了解。此外,本书还标注了各文献在各辑、各卷本的出处及页码,可为读者了解丛书内容、查找文献提供便利,达到提要钩玄,得一书而览全局的目的。本书是乔全生主编的《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的总目录及内容提要的汇编,包括了该丛书全部14辑308卷,文献近千种。本书内容按照《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各辑各卷的内容顺序,依次列出该丛书所辑录文献的内容提要,提要中简要介绍了相关文献的版本、内容、学术价值和研究概况等信息
《上博简文字编》是一部基于集目前已公布的第一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全部文字材料所做的字形合编。全编收录了980余枚简(统计基于整理者缀合编联的意见),28600多个字形(合文作一字计),仅正编总字头计2200多个。 本编主体由前言、凡例、正编、附编和附录构成。(1)前言主要介绍了上博简的总体情况,已公布的上博简文字编(含网络工具)的优劣,本字编在图样处理、收字、隶定、归字以及按语方面的总体例。(2)凡例主要介绍了本字编的收字数据,以及正编、附编、附录各部分的总体例。(3)正编部分主体据大徐本《说文解字》体例编排成十四卷,另附第十五卷收录《说文》所逸表意字、部首《说文》所逸形声字、部首不明字以及《说文》所逸双声符字。附编部分包含合文一卷、简序字一卷、未识字一卷、残泐字一卷以及卦画符
中国汉字始于甲骨,归于草,较早系统完备的起点乃为说文。字本无体,外衣不同而已,甲骨金文大篆乃初生之幼童,天真烂漫,隶楷乃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草书乃灯光聚秀,超然之舞。历代习书者,苦于汉字各体纷繁久矣,常常是顾此失彼,难以打通。本书稿《常用汉字字法演义图集》试图从篆字到草书,以型为主,音为辅,做一些归类,探求其演变规律,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可像字典一样查阅的工具书 字法演义图 ,把握规律,节约时间,提高练字实效。
本书是文字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主要内容有:文字的形成、汉字的性质及形成和发展、汉字形体的演变(古文字阶段的汉字、隶楷阶段的汉字)、汉字类型的划分(六书说、三书说)、表意字、形声字、假借、文字的分化和合并、字形跟音义的关系、汉字的整理和简化。该书第一版为手写影印,出版于1988年,2013年由作者做了修订,并重新排版印制。1994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2011年获第一届思勉原创奖,为大学中文系及高等教育的常备教材。
《唯识三十颂》是大乘唯识宗创始人世亲的晚年重要著作,不仅篇幅极短,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哲学思想也被加密到梵语词汇的词根、词缀中。梵语语法集大成者波你尼创立的梵语文法学派被誉为 印度核心文化的核心 ,具有最权威的文献诠释权。本书以波你尼《八章书》为基础,分析《唯识三十颂》中佛学术语的构词生成过程,同时列出所依据的语法经文条目,并进一步对《唯识三十颂》提出梵语语法哲学视角的新诠释。
《广雅》是魏张揖所作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体例与《尔雅》相同,其中所收录的词语都是在《尔雅》之外的,故名。但《广雅》原书已无单行本,清以前有隋曹宪所作音释《博雅音》。清王念孙所著《广雅疏证》,侧重校订和疏通古训,援引该洽而精约,就古音以求古义,于词义探讨上别辟一条途径,对后来的训诂学研究影响巨大。
《汉语阿拉伯语政治文献翻译手册》一书是长期从事文献阿文翻译工作的专家,充分利用长期翻译实践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和丰富经验编纂而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在《汉语阿拉伯语政治文献翻译手册》编排上,充分利用翻译实践积累的大量一手资料,借助TRADOS平行语料库等现代科学电子数字化研究手段,按词条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共收录词条及释义七千余条,例句六百余句。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和时代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对促进汉语阿拉伯语重要文献的翻译,无疑有重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说文解字系传》是《说文解字》的最早注本和系统研究著作。全书四十卷,卷一至卷三十为《通释》,注释阐发《说文》正文,各条先出《说文》原文,然后以 臣锴曰、臣锴按 等领起注释,末附朱翱反切;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为《部叙》,推阐《说文》五百四十部据形联系、次序排列的意义;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为《通论》,阐发文字构形的含义;卷三十六为《祛妄》,驳斥李阳冰臆说;卷三十七为《类聚》,列举同类名物之字,说明其取象之由;卷三十八为《错综》,从人事以推阐古人造字意旨;卷三十九为《疑义》,论列《说文》所阙之字及字形与小篆不合之字;卷四十为《系述》,说明各篇的著述旨趣。 此次整理以中华书局影印道光祁寯藻刻本为底本,参校以《四部丛刊》影印述古堂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进行录排、标点、注音、校订工作。书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是语言学方法论研究专著。作者立足大量的语料调查、分析和整理,对20世纪各国学者研究中国境内语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包括结构语言学、汉藏语言发生学、字本位论、语义句法、非线性论、词汇扩散论、叠置式音变论、自组织论、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论、历史比较法等,展开了充分的研究,归纳的中国语言学家对普通语言学的主要贡献,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进一步解决方案。本书适用于语言学领域的师生和研究人员。
本书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范畴化理论、识解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视角,探究了英语词根的语义图式表征网络。本书选取了469个英语核心词根,把它们范畴化为静态认知域和动态认知域词根,概述了表征每个认知域内概念的所有成员,溯源了每个词根的语源,列举了大量的词汇根缀切分实例,建构了词根的图式表征语义网络并进行了识解。本书将无形的词根语义表征网络图式化、有形化,让语言学习者了解每一个词根的语义网络、出处、语义侧显点,为进步区分同一概念域内词根所表征的语义差别提供了参照,为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语义创造了条件。本书可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孵化英语语言意识和习得能力,建构二语语言意象图式,厘清语言世界、人类认知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映射关系。
《汉语否定的发生与语义功能研究》在系统总结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关于否定研究的基础上,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立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汉语中的否定进行发生学解释,认为否定本质上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认知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体验性、互动性、生成性特征;建立客观否定(基于空间的否定、基于时间的否定和基于价值的否定)和主观否定(故反否定和故意否定)的新分类系统,区分标志否定和非标志否定两种类型,并对汉语否定现象及其个案从结构、语义、表达、演化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