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凡例,影响了靠前外几代学子,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出版后,不断接受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对书稿进行修订,已经出版三版60余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下功夫废弃原来的胶片,重新排版,采用环保印制。 《古代汉语 第2册(校订重排本)》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
在《文化的阐释》中,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 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 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 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 之书。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
沈钟伟教授的A Phonological History of Chinese(《汉语音韵史》)202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早期官话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提供了各个历史时期标准语音系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汉语语音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也是一本面向其他相关领域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是了解汉语音韵学基本常识和最近进展的很好的参考书。
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著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主编的《古代维吾尔语赞美诗和描写性韵文的语文学研究/古代维吾尔语诗歌集成》主要整理、刊布西回鹘汗国时期和蒙元时期的古代维吾尔语赞美诗和描写性韵文,并对他们进行较详细的语文学注释和研究。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摩尼大赞》《圣尊弥勒赞》等摩尼教、佛教内容的韵文体文献,也包括《元成宗铁穆耳可汗及其家族赞》《西宁王速来蛮赞》《丰收歌》等描写重大宗教和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普通民众生活的颂诗和韵文等。这些诗歌和韵文为我们了解中亚古代宗教、中亚突厥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 手资料,在古代维吾尔语文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汉语范畴词典》是作者在吕叔湘先生的引导下,对古汉语疑问、时间语义范畴进行几十年研究的成果。《疑问卷》包括自甲骨文至明清时期数千年间重要典籍中的疑问词语,分为十七个语义类别,每个词语按语法功能构拟出不同的句型公式,并列示书证。书中把古汉语疑问词语的语义、语用、语法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为从事古汉语研究与教学、学习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资料。
《现代修辞学》从语境、语体、风格、文风、语用、话语修辞、信息修辞、控制修辞、言语修养等方面着重探讨言语规律。
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结合篆籀古文字体,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系统地对中国文字作了诠释,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名著。陆先生从1956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说文解字通论”,本书为其讲义的整理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说文》的内容、体例,以及如何借助《说文》解释古书、了解古代社会。本书所贯穿的训诂方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和继承我国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启示。 本次出版,对引文作了覆核,对讹字作了校订,并请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对全书进行审校,原书凡征引《说文》某字,均依陆先生授课情形及征引习惯,详明卷次和所属部首,使便按检。并附录陆先生《我的学、教与研究工作生涯》《基础与专攻》《我与〈说文〉》等文章以供参考。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书中《汉字的结构》部分入选香港中学语文课本。
《说文解字》是我国部以小篆为主体的字典。《玉篇》是继其后部书字典。编者,南朝梁顾野王,字希冯。《玉篇》编撰于梁武帝大同九年。野王在序言中说编辑此书的目的是考证六书八体殊形、字各而训同、文均而释异的现象,唐高宗上元元年,处士孙强曾修订增字,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敕令陈彭年等再次重修。增字很多,名为《大广益玉篇》,即所谓今本《玉篇》。 《大广益会玉编》共三十卷,收字二万二千余,全书分为五百四十二部,与《论文关联》为原则,似乎是以字义相关为先后。每个空下先以反切释音,然后解释字义,有些还引有书证或直接引用典籍的诂训来释义,并把一些字的古体、异体附于释义之后。 《玉篇》是字书,又可用为韵书,是研究古籍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今据张氏泽存堂本影印出版。为方便读者检索,特做检字附于书后。
本书逐一对《说文解字》540部首进行注释和考辨,有充分的文献例证和出土材料例证。后附《说文解字叙》注释和笔画、音序索引。本书立足现代语言学理论,从汉字构形学的角度,科学界定《说文》部首在汉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运用小篆以前的古文形体,特别是运用近年来新出土的战国文字资料来阐释和考辨《说文》部首,对《说文》的学习、研究和普及,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词典特点:
《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从对语言与音乐(旋律)相互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入手,深入剖析汉语声调、汉语诗律、吟诵、韵白以及现代音乐创作中对中国语言艺术魅力的再利用、再发现。该书 计算机频谱、音频二维码与乐谱综合分析三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和学术界 提供京剧念白、道白、韵白谱例可视、可听、可分析的全新阅读体验和学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