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十七章,从温州话的概述、语音系统、特点、语流音变、文白异读、异音字、同音字汇、词汇、语缀、方言特征词以及中古音与温州话的传承、温州话的探索和传承、温州话散讲、用温州话吟诵唐诗宋词、温州地名解读等方面,全方位解读温州话,系统地阐述温州话的起源、形成特色以及传承意义,是温州方言研究领域的力作。温州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独特的奇葩,与中原古汉语一脉相承,现今的温州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特征和读音,被学术界称为 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极具地域性,极具研究价值。本书作者沈克成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温州话的研究,出版有多部温州话研究专著。本书在《温州话》与《温州话(增补本)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增补,作者细细打磨,精益求精,进一步凸显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发周长楫、王建设、陈荣翰编写的《闽南方言大词 典(修订本)》是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经过多年、大量田野调 查,收录闽南方言特有词汇1.6万多条,注厦门、泉 州、漳州三地读音。注音准确,释义详明,例句规范 ,辨别三地异同,考证部分词语来源。《闽南方言大 词典(修订本)》收录普通话闽南方言对音调2万条, 注厦门、泉州、漳州三地读音综述厦门、泉州、漳州 三地和台湾闽南方言概况附录厦门、泉州、漳州各县 市和台湾省闽南方言特征词附录百家姓、中国省市名 称、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难字等闽南话读音表配有 多种检索方法,近4万条闽南方言特有词、闽南方言 对音词读音光盘以语言事实,明证闽台同源、同缘、 同语。
本书以粤东闽语分支方言揭阳方言为研究对象,运用语音层次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揭阳方言的语音层次及其演变模式。声母方面主要分析了中古全浊声母和次浊声母,韵母方面主要分析了果假遇蟹止咸山通等韵摄。本书有助于增进对闽方言音韵史的认识,对深入理解汉语方言语音层次演变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余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的河姆渡文化代表着长江流域的远古文明。余姚秦时置县(一说汉置),宋时被称为 东南*名邑 ,明时被誉为 文献名邦 。余姚方言是余姚悠久深厚地方文化的基本载体、表现形式和直接标志,是吴方言的一个古老源头,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词汇在语言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语音是以词音的形式而存在,语法是词的形态变化及其构句规则。所以专门调查、收集、比较、考证词汇当是研究余姚方言的一个基础工程。本书作者在吸取诸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编撰本词汇专集,以供广大读者学习使用。
许多语言及方言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凭经验作定性分析,却无法作语言之间亲缘距离关系程度的数量描述。因此相关结论的可信度均值得重新商榷。本书的目的是根据计算语言学的原则,利用计算器手段以及分子人类学和词源统计法等先进方法,对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发生学关系做出科学的测定和分类。运用距离法和特征法来描述语言之间亲缘距离的程度,全面且系统地评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亲缘关系,从而作出科学的分类。所使用的数理树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所有语言的相互关系,并可以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理论问题,例如预测不同词的变化速度和替换方向以及计算出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分裂的年代。本书的意义在于建立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数学模型,建立基于语言遗传信息的系统树与基于生物遗传
此书经过作者精心研究,收录了在潮汕地区传唱至今的方言歌谣,是一本蕴含潮汕传统文化特色的书籍。全书分为“爱情之歌”、“时政之歌”、“生活之歌”、“过番之歌”、“仪式之歌”、“诙谐之歌”、“儿童之歌”和“风物之歌”等8个部分,收歌谣过千首。 此前的潮汕方言歌谣版本,由于出版年代比早,搜集的数量有限,基本上没有注解。此《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与以前各种版本比较起来,更显其歌谣齐全、评注专业和题材、方言统一的特点,是一本极具学术研究价值、推广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潮汕文化特色书籍。
《广州话正音字典 广州话普通话读音对照(修订版)》 广州话的正确读音是怎样的?一直以来地方方言界有不同的说法。为了规范广州话的正确读音,广东省地方方言界的专家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了广州话正音字典。《广州话正音字典》由粤港澳三地粤方言专家共同审订广州话标准音读,采用国际音标标注广州话语音,正文按部首笔顺编排,备有部首检字表,对于方言字和方言用法大都配以句例以及普通话翻译,使读者更好地掌握字义和用法。总的说,这是一本很实用的字典,对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对非广州人士学习广州话,以及语言工作者,都很有参考价值。
《郑子宁作品:东言西语+中国话+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套装)(全3册)》由 郑子宁著
《闽南方言教程(附光盘)》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林宝卿教授为学习闽南话的人士编写的方言教材。林先生是闽南话专家,曾出版过《闽南话教程》《闽南话口语》等教材,颇受欢迎。《闽南方言教程(附光盘)》是作者在以往著述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市场需要编写的,以实用为宗旨,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闽南话。
分地方言词典的要求有两项:一是为综合的方言词典准备条件,二是反映方言的特色。 分地方言词典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主体是词典正文,前有引论,后有义类索引与条目首字笔画索引。 引论大致包括以下八项:一本地的沿革、地理与人口。二本方言内部的地理差别与年龄差别,本词典发音全作人的方言派别。三 本方言的声韵调,声韵调的连续变化。假如有变间,就说明变化的格式与功用。四 单字音表,就是反映字音构造的声韵调拼合表。这种表可以检验所定音系是否周到,有没有什么音在表里不好安排。老读轻声的字与超出一般语音系统之外的象声词,都可以在表前交代,不列入表内。注意自成音节时的用法。了细询问表里空格所代表的音有什么意义,把有音义而无通行写法的字通通记下来。这是采集语料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不会写、光会说的字往往是
本书将陕北神木方言置于晋语的宏观格局中,静态描写、共时比较、历时溯源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神木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音篇描写、讨论方言的语音系统、内部差异、语流音变,进行历时比较和例外字解释,从横、纵两个层面概括方言音系特点,列出了同音字汇。词 汇篇讨论方言的古语词、分音词、圪头词、重叠词、儿化词、四字格、地名等特殊词汇的语音、结构、语义特点,对部分词汇现象进行历时解释,对方言词汇进行内外比较,列出了分类词表。语法篇描写方言的构词法、副词、代词、结构助词、体貌助词、时制助词、语气表达系统、复句表达手段等,并对部分语法成分作了历时考察。最后讨论了方言调查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新疆是中国西北之边疆宝地,“在吾国常人视之,以为边疆,无足轻重,而以亚洲全局观之,实为中枢”(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左宗棠曾指出“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守,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省之边城时虞侵掠,防不胜防,即直北山关,亦将无安眠之日!”可见新疆之战略位置重要。“盖汉弱匈奴,唐灭突厥,必先征定西域,巩固河湟;宋明失西域,则侵陵与辽金,灭亡与蒙满,若夫南宋南明,皆退婴南服,终至退无可退”(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汉唐之所以盛强,宋明之所以衰弱,虽非全关于西域之有无,然无土地以为凭借,成就大业或长治久安实属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