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平原是赣文化和原始赣语的重要发源地,沿湖滨分布的赣语被学术界称为 北部赣语 。都昌方言地处鄱阳湖北岸线上,属昌都片赣语,其东部与鹰弋片赣语交界。本书基于作者长期对赣方言田野调查与研究的积累,从方言语音系统、地理差异、语音音变、与周边方言关系等角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都昌境内赣方言语音面貌与特点。本书从大视角、多维度深入讨论了都昌方言语音特点及特色音变,并结合其他汉语方言探讨其音变的机制与成因,都昌方言与邻近周边各县方言的关系和历史渊源,进而提炼出鄱阳湖区域赣语的区别性特征及都昌方言的独特之处。都昌方言是北部赣语的典型代表,其演变发展中还有鄱阳湖区域地理上横向渗透形成的区域特征,具有丰富的语音层次,其 次清化浊 送气分调 古透定母今读边音 古溪群母今读零声母 全浊上全浊去归阴平 等
詹伯慧、张振兴主编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下)(精)》分上、下两卷。上卷内容为汉语方言学百科性条目,设置条目共约3000条,内容涵盖汉语方言学的方方面面,旨在显示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汉语方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汉语方言的区属、分布、特色.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汉语方言研究的学者,汉语方言的学术活动,汉语方言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等等。下卷为汉语方言本体的介绍,遴选54个汉语方言点,概述其语言面貌,再以列表对照方式比较各方言点的字音和词汇。这些代表点可以大致反映汉语方言的整体面貌,与上卷内容相互辉映,是大词典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词典上卷所列条目,视内容需要分别以大、中、小条篇幅出条。大条一般字数在万字以上,中条一般为一两千字至三五千字不等,小条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以下。
历时十载,笔者梳理了逾七十种西儒吴语文献(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遴选词汇与语法项,勾勒苏州、上海、宁波、台州、金华和温州六地吴语早期语言特征,捕捉其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的微妙变迁,尝试揭示其演变动因。 西儒文献保留了珍贵且丰富的吴语史研究语料。其中的通俗读本,语言地道、表达自然,为语法研究提供了生动且丰富的语料;双语词典词汇量庞大,《圣经》土白译本同文异言。它们为开展早期吴语词汇、语法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书以西儒吴语文献为基础语料开展词汇和语法史研究,可见早期南北吴语虽存共同特征,但差异明显。其差异一方面源自类型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则为南北官话不同程度渗透的结果。此外,北部吴语的内部接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特征趋同。本书丰富了近代吴语词汇史和语法史研究,也为西儒方言文
本书提供41个汉语方言的字音材料。这41个方言点包括:兰州、红古、永登、榆中、白银、靖远、天水、秦安、甘谷、武山、张家川、武威、民勤、古浪、永昌、张掖、山丹、平凉、泾川、灵台、酒泉、敦煌、瓜州、西峰、环县、正宁、镇原、定西、陇西、临洮、漳县、武都、文县、宕昌、康县、西和、临夏市、临夏县、合作、舟曲、临潭。列出北京音以资比较。全书收字1500个,用 音标注音,按《方言调查字表》的中古音系排序,每个字的反切及音韵地位依照《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本书比较完整的反映了甘肃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别,是甘肃方言研究、普通话教学、公安刑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丛书第一辑收录清末民初上海话方言读物五种,主要为科普读物。内容包括生理读物、乐理读物、数学课本等。本丛书将通过原文影印与文字转写的方式呈现,同时提供对应的官话、英语文本与之对照,不仅生动地记录了百年前上海话的真实面貌,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教育、文化娱乐的一些有趣面向。
瑶语的历史比较研究是苗瑶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书选择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瑶语方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库建设和语言自动比较程序平台搭建给出有效检索对应方式、音值和分布范围等信息,促进语言历史比较的自动化研究。本书利用共享创新特征和核心词同源保留率两种方法分别探讨了瑶语的谱系树分化图景,这对于理解瑶语的演变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对语言谱系树的理论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本书对于厘清瑶语的历史来源及演化、苗瑶语的比较研究乃至汉-苗瑶语比较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采用文字与图表相结合的方式,直观、细致地描写了田野调查获得的 手方言语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在语音演变和语言类型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对“X-儿”形式音变的动因、演变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河北方言中“X-儿”形式的音变过程,不是纯语音变化过程,而是一个音义互动、声韵互动互协的过程,义虚音轻是其音变的驱动因素,自成音节的儿尾在语义弱化、虚化驱动下读音向合音化方向变化。这个过程同时受语音条件和语义虚化作用双重制约,隐含了人类发音的共同机制和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类型上的差异。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绍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 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本书主要收录了1000多条漳州地区流传较广、较地道的闽南语谚语。本书所收谚语按闽南语声母表的顺序排列,并为每条谚语都标注了 音标,附上了释义,以便读者在学习时掌握该谚语的发音和意义。本书所收录的谚语材料,都是作者在数十年的日常生活中仔细记录的,不仅 地道,而且对于漳州闽南语方言材料的保存有一定的意义。全书所有谚语均配有录音材料,有助于读者 好地学习漳州闽南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局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蔓延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是201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十卷,各卷内容主要包括房舍建筑、日常用具、服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 第一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2 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此次出版的第一辑共计十卷,分别是《北京方言民俗图典》《广州方言民俗图典》《绩溪方言民俗图典》《揭阳方言民俗图典》《梅州方言民俗图典》《南京方言民俗图典》《宁远方言民俗图典》《平遥方言
衡山方言有个熟语叫“问咑习谱”,本来的意思是“问了编写家谱”。我从小学习衡山方言就是这么问出来的。研究衡山方言的10多年以来,更没有少问。这个衡山方言的“小家谱”尽我有限的能力写成这个样子了,还不知道怎么样。 一种方言是语言世界的一片小天地,然而它又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小世界。我总感觉一辈子也看不够这个小世界。 我研究衡山方言,可以从上大学算起。1980年我考到湘潭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当时我只会说、会听家乡话,连听普通话的能力也没有。这促使我下决心学好现代汉语普通话,渐渐地在李永明、王勤、周显铭等教授指导下,又爱上了语言科学。 在写本科毕业论文以前的1983年暑假,我冒着炎热的太阳,骑着自行车一个公社一个公社(现在叫做乡、镇)跑遍了家乡到,实地调查衡山方言。有一次下坡,自行动散架了,轮子
本书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方言调查项目的标志性成果。该项成果汇集了涵盖湖北省境内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50个市县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的调查材料。全书分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约400万字。语音卷包括各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连读变调、异读与儿化、小称音及其他音变和1000个单字的字音对照;词汇卷包括1200个词语的对照;语法卷包括50个语法例句的对照;口头文化卷包括歌谣、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内容。该项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今湖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为湖北方言的深入研究、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语言理论的建设和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以《壮文词句》为名,分为4个章节:壮文的词、壮文的词组、壮文的句子、壮文常用词。全书共35节,内容相对简单易读;配有相应的音频、视频。
本书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方言调查项目的标志性成果。该项成果汇集了涵盖湖北省境内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50个市县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的调查材料。全书分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约400万字。语音卷包括各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连读变调、异读与儿化、小称音及其他音变和1000个单字的字音对照;词汇卷包括1200个词语的对照;语法卷包括50个语法例句的对照;口头文化卷包括歌谣、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内容。该项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今湖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为湖北方言的深入研究、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语言理论的建设和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是口头文化卷。
《超简单粤语入门》是一本针对零基础粤语学习者的入门书,内容涵盖粤语概况及发音、基础语法和句型、场景分类词语、口语化单句和日常实用会话等5章,结构设置合理,内容循序渐进,符合学习规律。发音部分从声母、韵母、发音方法、声调及难读声母和难读韵母等入手,有针对性地介绍发音技巧。基础语法与句型部分将有规律的语法知识总结成公式。场景分类词语和口语化单句均按照主题进行分类。日常实用会话选取生活中常用主题和当下热门话题,以单句和对话的形式呈现。作者亲自录制发音视频和全书音频,每节一个二维码,随时随地自由学习。
本书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方言调查项目的标志性成果。该项成果汇集了涵盖湖北省境内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50个市县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的调查材料。全书分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约400万字。语音卷包括各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连读变调、异读与儿化、小称音及其他音变和1000个单字的字音对照;词汇卷包括1200个词语的对照;语法卷包括50个语法例句的对照;口头文化卷包括歌谣、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内容。该项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今湖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为湖北方言的深入研究、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语言理论的建设和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