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语法讲义》以简约、明晰的语法框架,介绍粤语语法的特点,较连贯,有系统,方便初学者、有志者掌握。全书分为四篇:“导论篇”介绍基本定义和研究方法。“词法篇”介绍粤语词类和构词法。“句法篇”重点分析约四十个助词,还论述具粤语特色的框式结构。“理论篇”从核心部分和边缘层次探讨粤语语法问题,显示粤语独特之处。全书文字浅易清晰,对专门术语都有所说明,例句翔实。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选取了吴方言区的十个方言点,根据吴方言的自身语法特点来设计问卷,深入探讨吴语的语法特点及其内部差异。通过语法问卷和实地调查聚焦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对外”的,即吴语相较于其他汉语方言的语法特征;二是“对内”的,即吴语各片区或地理单元的内部语法差异。《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详述了每个范畴和例句的调查任务,以及方言语法调查的方法论问题,旨在高效获取目标方言在各语法参项上的基本取值,从而构建相应的语法范畴系统,为后续的对比/专题研究提供基础。
《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第二辑)一书系湖北方言文化中心专职研究员和专职研究员指导的学生完成的有关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包括部分已经发表的成果。全书围绕湖北方言比较研究、湖北方言与湖北文艺传承创新研究、湖北方言文化资源与湖北文化传播发展研究三大方向,秉承发挥各学科优势,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学科整合发展,拓展研究视域的原则,将语言学与传播学学科完美结合,关注研究前沿,进行田野调查所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对民俗文化传承、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绍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 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本书的书名是《成都平原语音历史层次研究》,这里的成都平原是指狭义的成都平原,也就是以金堂、都江堰、彭山为顶点的一个三角形区域。笔者运用历史语言学、方言地理学及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移民史的相关资料,主要研究了成都平原现代汉语方音及其历史演变。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 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本书收录作者多年来研究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的精华作品。身为彝族人,作者从彝语出发来探讨彝族文化,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则涉及语音、词源、语法、口语,文化方面的研究则涉及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本书是作者对彝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一次总结性回顾,是一部重要的语言人类学研究论集。
衡山方言有个熟语叫“问咑习谱”,本来的意思是“问了编写家谱”。我从小学习衡山方言就是这么问出来的。研究衡山方言的10多年以来,更没有少问。这个衡山方言的“小家谱”尽我有限的能力写成这个样子了,还不知道怎么样。 一种方言是语言世界的一片小天地,然而它又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小世界。我总感觉一辈子也看不够这个小世界。 我研究衡山方言,可以从上大学算起。1980年我考到湘潭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当时我只会说、会听家乡话,连听普通话的能力也没有。这促使我下决心学好现代汉语普通话,渐渐地在李永明、王勤、周显铭等教授指导下,又爱上了语言科学。 在写本科毕业论文以前的1983年暑假,我冒着炎热的太阳,骑着自行车一个公社一个公社(现在叫做乡、镇)跑遍了家乡到,实地调查衡山方言。有一次下坡,自行动散架了,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