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言西语》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 绝学 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中国话》 本书从语言
发周长楫、王建设、陈荣翰编写的《闽南方言大词 典(修订本)》是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经过多年、大量田野调 查,收录闽南方言特有词汇1.6万多条,注厦门、泉 州、漳州三地读音。注音准确,释义详明,例句规范 ,辨别三地异同,考证部分词语来源。《闽南方言大 词典(修订本)》收录普通话闽南方言对音调2万条, 注厦门、泉州、漳州三地读音综述厦门、泉州、漳州 三地和台湾闽南方言概况附录厦门、泉州、漳州各县 市和台湾省闽南方言特征词附录百家姓、中国省市名 称、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难字等闽南话读音表配有 多种检索方法,近4万条闽南方言特有词、闽南方言 对音词读音光盘以语言事实,明证闽台同源、同缘、 同语。
本词典是一部反映当代生活、集字词为一体并有多媒体和移动产品的粤语工具书。本词典分单字条目和词语条目。单字收录范围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基础,同时增补了不见于字表而在粤语区流行的方言字,共计9220个单字条目。词语条目收录范围包括粤语跟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和部分俗语,粤语常用并跟普通话相同的词语,以及常用新词语和外语译音词,总计17000多个词条。本书主要针对大众实用研发,基本覆盖广州话日常用语。
全书共十七章,从温州话的概述、语音系统、特点、语流音变、文白异读、异音字、同音字汇、词汇、语缀、方言特征词以及中古音与温州话的传承、温州话的探索和传承、温州话散讲、用温州话吟诵唐诗宋词、温州地名解读等方面,全方位解读温州话,系统地阐述温州话的起源、形成特色以及传承意义,是温州方言研究领域的力作。温州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独特的奇葩,与中原古汉语一脉相承,现今的温州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特征和读音,被学术界称为 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极具地域性,极具研究价值。本书作者沈克成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温州话的研究,出版有多部温州话研究专著。本书在《温州话》与《温州话(增补本)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增补,作者细细打磨,精益求精,进一步凸显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分四编,*编为 近代西北方言文献提要 ,分方志方言文献提要、方言专著提要、方言论文提要三类;第二编为陕西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陕西通志》、《同官县志》等29种;第三编为甘肃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西和县新志》、《重修皋兰县志》等44种;第四编为宁夏、青海、新疆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海城县志》、《贵德县志稿》、《新疆地理志》等10种;第五编为近代西北方言专著(4种),即张澍的《秦音》、慕寿祺的《甘宁青恒言录》、王海帆的《陇西方言志》、范紫东的《关西方言钩沉》;第六编为近代西北方言文献 论文部分(16种),包括刘文锦《秦中方言》、白涤洲《秦音琐谈》、李酝班《凉州方言序》、冯国瑞的《关西方言今释》、廖序东的《城固 重言 记》,等等。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维佳和安康学院教授周政作序。正文分词语、俗语和歇后语三个部分,共71万字,涵盖了旬阳天文、地理、时令、农业、植物、动物、器皿用具、红白喜事等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无异于一本 旬阳百科全书 。词典中收词一万余条,所收词条数目较一些以省、以省会城市为方言点而编辑的方言词典还要丰富,说明旬阳方言词汇非常丰富,是方言调查研究的宝库,从中也可见作者调查搜罗之用功。 该词典采用国际音标注音,用普通话注释条目的意义,易读易懂;索引分门别类,查找方便快捷;部分器具类词条加附插图,图文并茂,更显直观生动。《词典》释义解读透彻,编排体例科学,既是一本实用的方言工具书,也是研究旬阳历史、文化的书目。
青岛胶州话系胶辽官话青州片的一个次方言。本书详细介绍胶州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的基本状况,并对其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共分为六章:*章,绪言。介绍胶州市的地理、区划、人口、历史沿革和方言概况,对本书的发音合作人和记音符号进行说明。第二章,语音。介绍胶州方言的单字音系,列出同音字汇和异读字音,详细研究其语流音变情况。第三章,胶州音系与中古音。把胶州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跟中古《切韵》音系进行比较,发现语音对应关系,揭示胶州话的语音演化规律。第四章,词汇。建立分类词汇表,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以彰显胶州话词汇系统的特色。第五章,语法。从词法和句法两个角度研究胶州方言的语法。第六章,语料记音。记录胶州地区的童谣与儿歌、谚语与俗语、歇后语、谜语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用国际音标记音。
本书对明正德本和清光绪本这两个本子作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并通过深入的历史比较,探索五百年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语音的演变历史。因此,本书稿的研究成果,填补了闽语方音史研究的空白,对于闽语语音史研究,汉语语音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本书材料详尽,分析透彻,条理清楚,是一部渗透着研究者专业功力的学术精品。
这本书是由作者申请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山东方言语法研究”的最终成果。
首先,《河湟方言文化与民俗学特质研究》阐释了河湟方言作为活态语言文化所体现出的民俗特质,以及方言作为 多模态 民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区域文化个性特征,展现了更为立体和丰富的河湟方言文化,为语言学和地方历史文化的学科构建添砖加瓦。其次,恰逢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河湟方言文化与民俗学特质研究》有志于在平等文化认同框架下,弘扬河湟地区深厚的文化传统,促进和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群体识别、文化认同、跨文化交际、区域文化个性、方言情感、语言变异等方面揭示方言是推动文化互动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在充分认识语言文化遗产重大保护价值和特殊属性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弱势语言保护与尊重语言持有者自主选择意愿、生存发展利益的关系。*后,在总结现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为方言整体保护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促
兰玉英编写的《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在汉语方言学、接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立足于方言接触的视角,对四川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面反映了在四川官话的影响下四川客家方言传承与变异的语言事实,揭示了四川各地客家方言因地缘性的方言接触而产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对四川客家方言发展演变的特点、方式、规律等进行了理论概括,在四川客家方言的分区、语音接触、词汇接触、语法接触等问题上都有很多创见,是方言接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局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蔓延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是201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靠前辑共十卷,各卷内容主要包括房舍建筑、日常用具、服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 靠前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9 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此次出版的靠前辑共计十卷,分别是《北京方言民俗图典》《广州方言民俗图典》《绩溪方言民俗图典》《揭阳方言民俗图典》《梅州方言民俗图典》《南京方言民俗图典》《宁远方言民俗图典》《平遥方言
我于1957年春到中国科学院(1977年5月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担任行政工作。到所不久,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先生就发现我说的家乡话(山东莒县话)很有意思。他对我说,“你的方言很有特色,可以记一记”。后来又不时的向我问这问那,如问劁了的公猪怎么说,我说叫豕宗猪。又问起诗词的“诗”,弓矢的“矢”,老师的“师”,你们不读声母吧?“知识”两字的声母分别是和吧?从这些字音可见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字分化成和两套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我到语言所工作起的二十多年,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都几乎无法正常工作,何况党政工作人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同志有一次说:“我们是做服务工作的。”意思是说我们做的工作是为研究工作服务的。因此,我心安理得地在语言研究所
本书收入汉语20个方言点的词汇材料。这20个方言点基本上可以代表各大方言。它们是: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武汉、成都、合肥、扬州,苏州、温州,长沙,双峰,南昌,梅县,广州,阳江,厦门,潮州、福州、建瓯。全书收入词目1230个,用国际音标注音,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排列。本书是汉语方言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蛾术丛书拟择取天禄琳琅丛书景印《宋监本尔雅郭注》(民国20年刊,1931)、日本羽泽石经山房《景宋本尔雅》(日本天保年间刊,1830—1844),并附录陈玉澍《尔雅释例》(民国十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铅印本,1921),三种汇为一书。天禄琳琅丛书景印《宋监本尔雅郭注》三卷,故宫博物院于1931年影刊,收入天禄琳琅丛书。此本为尔雅郭注 流传之监本,较之古逸丛书影覆宋蜀大字本, 近宋本原貌。羽泽石经山房《景宋本尔雅》三卷,此本为日本天保年间松崎羽泽石经山房覆刻北宋刊南宋补刊本,松崎氏以室町时翻刻之宋蜀大字本和元明诸本以及段玉裁、阮元、郝懿行等著作相互参证,精加比勘,讹误之处均于原文加一黑点,校正及根据载于书末《校讹》之中。《尔雅释例》五卷,陈玉澍撰,陈氏作此书专释尔雅义例,多所发明。本书将尔雅义例概括为4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