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成语中容易用错的字”两个部分。其中,“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分为多音误读、声旁误读、形近误读三个板块。“成语中容易用错的字”分为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误用;字形相异,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误用;字形相近,读音不同的字误用三个板块。各部分按照成语首字笔画排列,笔画少的在前,多的在后。笔划数相同的,按照起笔笔形横、竖、撇、点、折的次序排列。 本书共计收录易错成语1000余条,由于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可能也是容易用错的字,所以前后两个部分会有少量重复的成语词头出现,但是侧重点或者辨析的字词会有所不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到我省投资兴业、商务洽谈、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的外国人数量不断增多,对外宣传、对外推介福建的任务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政府部门,而已向各行各业延伸。翻译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也日益彰显。 但从目前全省情况来看,翻译不规范的问题比比皆是,不仅存在于窗口行业、公共场所,而且在各种推介会、展览会外宣品上也大量存在,已在对外交流、对外宣传等诸多方面带来无形障碍和不良影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外宣内容的翻译,如“四个重在”、“四个关键”、“四谋发展”、“五缘”、“六求”等词语,由于中外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不同语言水准的译者会做出不同的译法,而相同
该书是一本专业辞典图书,此类图书市场上不多。该书用语精练,行文流畅,加上作者的准确到位解说,将文学与文学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即使讲到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文字也非常通俗,在确保学术性,给人以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极具可读性。 在本书中,廖炳惠教授对文化与批评研究领域里出现频率较高的200个词汇进行了界定和解说。他深入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阐述了这些词汇的起源及其意义的发展、流变,概括了相应历史时期主要理论家对它们的论述,同时尽可能地结合当今研究趋势,去演绎它们的理论与实践途径。廖炳惠教授在本书中对每一关键词所勾勒的发展轨迹,所筛选的精当的参考书目,将为读者厘清理论脉络、改善术语理解状况提供极富意义的帮助。
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魅力永恒。千余年来,诸家选本繁多,各类专集充栋。这些选本与专集无疑从各方面展示了唐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为了让喜爱读词填词的朋友分享这些成果和乐趣,作者把多年来分词牌收录的名家名作加以整理,编辑成集。在编辑过程中,又进一步查阅了唐宋以来同一词牌名不同体的大量作品,通过分析比较,力求找出每一词牌的流变及其特点,并加以概括说明。注释力求做到典出有自,切近词意。本书收录古今常用词牌一百种,每一词牌下精选名作十首,全书共一千首,并辅以注释,故名《百谱千词注》。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內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
本书可以看作《汉语的语词理据》(商务印书馆,2001)的姊妹篇,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关注理据和内部形式问题的。《汉语的语词理据》主要从内部形式的视角考察理据,此书则着重从理据的视角考察内部形式;前者落脚于理据,后者落脚于内部形式。作者希望这两本小书能够相辅相成,形成互补。 关于语词的理据和内部形式,尤其是关于复合词的内部形式及其游戏规则,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作者希望抛砖引玉,唤起更多的同人对这方面问题的关切,在目前理据话题逐渐被炒热的背景下,把关于内部形式产生的巨大意义、内部形式和词义、内部形式和词结构、内部形式和意义支点、内部形式和对外汉语教学、内部形式和理据以及理据性和任意性等诸多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为进一步揭示汉语本来面貌而努力。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词汇极为丰富。数千年来所使用的文字衍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经过历代文人和百姓的试验,已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或文字的表达过程中,适当地引用成语,可使文辞形象生动,并收言简意赅之效。 古人以当时所熟悉的生态环境、特殊植物形态、植物名称语言、植物体的气味及植物的用途等,来表达心中的意念,从而形成带有植物名称的成语。其中有今日仍琅琅上口者,如“指桑骂槐”,也有不常用到的艰涩成语,如“黄杨厄闰”。每句成语所选用的植物都与该植物的特性息息相关,本书即针对成语中的植物专章介绍,使读者在阅读与使用这些成语时,能更深入了解其含义与用法。
本书以常用3500个汉字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每个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介绍了每个字的形、音、义、结构、造字方法、笔画及所属部首,在字义下附有大量例词。 本书对所收的每个字头,按形、音、义进行分析。先分析字源、字素;对那些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在形体、造字法等方面差异较大的字,按形体演变的历史顺序,介绍其由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因隶书和楷书相似,故未列入)到简化字的演变过程;然后介绍每个字的部首、结构、部件、笔画数;说明它的读音、本义以及由本义派出来的一系列引申义;在每一义项下列举大量的例词、例句等,读者可从中了解该字的构词能力,丰富自已的词汇。 本书编撰努力做到知识性与科学性、趣味性相结合,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以,很适合中小学生、师范生使用;对中小学、师范学校的教师,特别是语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这本“词典”有近千个词条,包括哲学、科学、文学、医学、宗教、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赋予现代词汇全新的诠释与内涵。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是一个医生叶维之放下手术刀,在工作之余、旅途之中执笔剖析诊治社会病症之作,是一个医生对社会、人、事物的一种另类思考和感悟。一种后现代文化与智慧的表达,一种脱俗的、似不经意的,*是深刻、泼辣的理性认识。它也许是一种调侃,却*非庸俗的黑色、灰色或黄色幽默。它可能看似怪异,却着力维护人性,维护真、善、美,揭露虚伪、空话、大话、套话的假、恶、丑,用意在于分清是非,明辨荣辱。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外语言学的研究发展迅速,一方面,在语言学核心学科(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式;另一方面,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出现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本丛书的编辑和出版给读者提供一套有关这两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原则的基础读物,为普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知识,促进语言学习、研究和教学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是我国大专院校语言专业,特别是外语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之一。由于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和革新,传统的语言学学科内容已满足不了教学上的需要,本丛书正好作为教程,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丛书将分辑出版,作为辑献给读者的有六本专集。 本丛书还计划在今后陆续介绍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其他有关学科。读者掌握各
本书主要是收录古籍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也即读破字或异读字,属于“一见便识、一读又错、一说才知、一论即通”这一类型的。“一见便识”指的是这些字大多是常见字。并不难认;“一读又错”指的是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读音去读很容易出错。“一说才知、一论即通”指的是一旦举出例证说明,疑难便涣然冰释。 这些字,情况不一。有的一字数音;有的一音数义;有的是一字异形;有的是同音假借。也有的属于音近义通或叶音借义,不一而足,我们以字形为准,后边列出不同读音并解释它们的不同意义。项注音是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的习惯读音。本编只注字音,不讲音韵;只解字义,不及训诂。对假借字与通假字也不作严格区分。目的是为了要言不烦,简明实用,有助于阅读古籍。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集中了这一类字800余,可供阅读,也可
本书将作者已经出版的(《在语词的密林里》和《重返语词的密林》合为一册。两书属作者无心插柳之作,分别成于1991年和2002年。作者先前在《读书》杂志上开设专栏,谈论古今往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后来竞成了众多读者阅读杂志时的*之作。 若干年后,作者重拾旧题,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为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 在作者看来,语言与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相通,丰富深邃,中文语词更是得天独厚。全书穿越语词的密林,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对文字的变迁进行语义学上的探讨,其中杂以例句说明,配以古朴的小图,读来亲切活泼。本书使用的是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5年4月版。
张先亮、聂志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充分吸收了近年来语言学理论以及相关方向的研究成果,重点讲授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反映了本学科整体的知识体系和较新的进展情况。本书侧重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应用实际密切结合,并注重语言学理论与汉语语言学的区别和联系,在问题的阐述上,尽可能体现语言学理论本身所应有的严密性和深刻性。教材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和简明性,教材主体部分主要介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附属部分提供了语言学分支学科领域的相关信息,用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知识的需求。《语言学概论》可供全日制普通高校中文、对外汉语本科生,中文本科函授、自考学员以及其他语言学爱好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