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论述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音节结构,包括声韵母内部的组合结构、变化和变化的功能以及它与《切韵》系统联系的规律(语音演变规则和发生机制)、乃至在方言与亲属语言音韵中的反映。研究上古音系,是为了了解汉语语音史的源头状况,为了解释上古文字和文献中各种不易理解的语音现象和与语音相关的词汇、语法现象;此外还为了进一 步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一些现象的来龙去脉。
本书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通过档案研究和话语分析,考察了18世纪晚期以来精英发明的关于美国文明特性、地缘政治身份和国际角色的叙事如何塑造美国的自我理解和外交政策,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新国家身份叙事作为一种帝国话语在冷战时期如何推动了“西方”的形成,激发了美国的对外干预,振奋了美国人的精神,并加快了冷战终结的进程。本书为外交史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维度,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战略形成过程的理解。
本书是“浙大中文学术丛书”之一种。本书是王云路多年来研究汉语词义学论文的结集,集中于汉语词形的演变、结构的演变、词义的演变,其间联系千丝万缕,关系错综复杂。本书收录共二十余篇。结构通常是对复音词而言,而汉代以来,复音化是词语结构的主要形态和发展趋势,是词义演变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不同的组合结构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结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都需要我们通过语境细细分辨。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中国语文》、《文献》、《古汉语研究》等权威与一级期刊发表。这次结集出版,更能集中给学界以重要的启示。
《浙学与现代文明》丛书之一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专题比较研究”(18BYY047))研究成果。明清白话文献与现代吴语的语法研究各自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薄弱。本书稿主要研究吴语语法的历时演变,细致考察明清白话小说、戏曲的语法现象,充分利用传教士文献、契约文书等,并与其他方言、南方民族语言、海外华人社区方言等进行共时比较。与同类成果相比,本书稿有如下几点特点:(1)理论色彩浓厚:如类型学、语法化、认知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等理论。(2)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对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为因”等明代白话小说中使用的词语在《红楼梦》中已消失,进行了更正补充。(3)充分挖掘新事实:比如明清白话文献的一些拟声词,但音未明,本书进行了补充。
《汉字中的身体密码》系统地选择了一组与人的身体相关的字作多维视角的演绎,据此分析了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深层心理,既深化了对文字的理解,也让人领悟到字以载道的神奇力量。 通过汉字中的身体密码来谈论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和心理,可以说是角度独特。 《汉字中的身体密码》是深度心理学、汉字语源学和身体人类学三维关系的有机结合。 《汉字中的身体密码》既有深度又耐人寻味,令读者回归文化本源。
本书是一本方法论教材,主要针对大学翻译教学,也可以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介绍给职业翻译人员;对翻译感兴趣的翻译教师、大学生和其他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启发。 本书旨在提出一整套合理的教学法,讲解并演示翻译程序。本书借助相对简单的概念和模式,以渐进方式系统地介绍职业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本书中的众多实例主要为教师提供参考,他们可根据自己拥有的材料资源选择非文学类文章在翻译课上使用。
敦煌佛经音写卷有迻录玄应、可洪音义上的注音,有征引传世文献上的注音,也有抄经人自己所作的注音。总的来看,敦煌佛经写卷上的注音不如传世文献规范,受通语的束缚相对较少,更能反映语音的实际变化。本书全面描述敦煌写卷佛经音的状况,分析其注音形式、功能等,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对它作了续校勘,并考证了它的来源,在考证的基础上,将它分为三类,并一一对其进行语音分析,发现佛经音的主体仍是沿袭汉唐以来的读书音系,但反映时音、方音、古音、民族语音、文化语音的现象较多,其中的方音现象与今西北方言关系密切。总之,它们在中古音、方言史等研究上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