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理论教科书,作者通过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的文化个案研究,阐述了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和意义的世界;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制作方与消费方)都卷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的;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本书的大量插图都是这一理论的精彩分析的对象。
四库系列丛书已出版多种,比如我社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乃为历代典籍之汇集,为文献工作者提供极大便利,然品种较多,查找亦较繁琐。本书将已出版的十八种四库系列丛书书目汇于一编,编制索引。著录已出版的全部“四库系列丛书”书目,计著录古籍20000余条,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至十二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文津阁四库全书》《文澜阁四库全书》等。是书将已出版的“四库系列丛书”目录汇于一编,编制书名、著者索引,再编制书名著者索引字头笔画和拼音检字,便于读者查找。是书可作为版本目录学研究者以及图书馆人员的工具书之用。
本书收录2014年江苏省“册府千华”展览古籍100余种,每种古籍著录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等丰富信息,并配以精美书影,以飨读者。
本书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
本书对明清时期的稿本、抄本、批校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围绕版本鉴定之学,试图在认识稿抄校本的面貌、价值与如何鉴定方面,提出一得之见。由于本书作者陈先行先生长期从事图书馆古籍版本的鉴定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故与有些版本学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无论讲述揭示稿抄校本的名目、价值抑或鉴定,都有实例予以说明,这些实例又大都为作者经眼的版本,较为可靠。本书还收录了大量明清版本收藏校勘家的手迹、印鉴,以彩色印刷原大的方式,力图保真、生动的展现出物件原貌,使读者在了解抄校本知识的同时,又可将此书作为标准实用的工具,对收藏、整理、研究古籍版本者颇具参考价值。
本书由任建树先生主编,由安庆党史研究室协助,选编了陈独秀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文体的作品890余篇。全书作六卷:第1卷(1897-1918),第2卷 (1919-1922),第3卷 (1923-1925),第4卷(1926-1931),第5卷(1932-1942),第6卷为音韵学文字学卷。按发表时间收入了陈独秀1897年-1942年发表和未发表的各类主要论著。所选文章均依据权威资料和《新青年》、《向导》、《安徽俗话报》等重要报纸的影印件精心编选和严格校对,优选限度地保证了内容的权威和准确性。
十七世纪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而复社的兴起和发展则是这一时期为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将复社置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中进行考察,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其发展、影响及相关问题。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与集合能效研究/同济博士论丛》围绕“如何对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及其能效评价加以刻画与测度”核心命题,构建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的分析框架,借助优选的空间分析模型与技术,针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展开空间形态、重心轨迹、结构能效、组织关系实证研究,发现空间聚散与能级路径,空间均衡重心的心一核空间结构类型、空间结构能效双维测度的类型组合等城市群重要特征与规律,形成对城市群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价值的深化与发展。
《外台秘要方》主要介绍:王焘一生为官,曾在门下省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供职二十余载,接触到晋唐以前大量医学书籍,并探其奥秘,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后因故遭贬,先后出任房陵、大宁太守。其地处僻陋,地方病、流行病盛行,多赖“经方”救助而幸存,遂发奋整理诸家医方,于公元752年编成此书。《外台秘要方》共四十卷,收录了秦至唐中期五十六位著名医家方论,约六千余首医方,并将其按疾病分为1104门。每门类先引《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名家医论,医方、灸法及各种外治法附录其后。凡援引或题书名,或记作者姓名,许多唐以前失传医籍赖其得以流传至今。本书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后、
本套书系统地考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乖错违失,并对所论述的许多种古籍,从内容、版本,到作者生平,都作了翔实的考证。余嘉锡先生写作此书二刚后经历约五十年的时间,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据著者自叙,这部二十
致力于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后期,众多美国基督徒踏上了前往东方传教的征程,这批传教士中有很多是来自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和教 授。他们在中国居住的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十年,返回故土时带回了大量珍贵资料。本书对美国欧柏林联盟中的80所文理学院图书馆进行调查,整理成有利于读者使用的目录 提要,目的是协助读者广泛而深入地查找美国文理学院中的中国特藏。涉及38所学院、121种中国特藏。内容包括旅行日记、信函、相册、剪报、书刊、明信片和艺术藏品等。 本书在遵循《广州大典》项目对 广州文献 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东亚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俄亥俄州立大 学东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