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是张涌泉教授三十多年敦煌文献研究的结晶,系统梳理了敦煌写本的语言特点和书写特例,构建了写本文献学的理论体系。本书回顾了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整理史,详尽探讨了写本文献的形态、字词、符号系统及校理方法,强调了写本文献不同于刻本文献的独特价值。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严谨考证,本书不仅推动了敦煌学的深入发展,也为写本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增订本在内容上进行了重要更新和补充,新增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学术与实用价值。
苏子曰: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本书取名 无尽藏 ,经由 达心适意 写形传神 诗歌绘画 法中尚意 书以学养 五个部分,选取宋元明清诸家名手笔墨丹青近150件,其中不乏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名作,借此梳理文人画的千年脉络,延续苏轼书画艺术精神的简约丰美、意蕴无穷。
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卷。 本书集政治性、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全国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读物中,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党史正史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的出版发行,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教材,为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本手册对ESG指标体系从环境(E)、社会(S)和治理(G)三个主要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每个维度下分别包含多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和细分指标。全书共435个指标,每个指标从指标定义、企业为何考察该指标、指标披露方式、为何披露该指标、与该指标相关的主要指导机构及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指标披露等级及主要适用范围6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本手册作为国内领先ESG领域实践性指导工具书,覆盖当前ESG信息披露指标框架下我国全部行业,可全面、详细地帮助企业建立ESG信息披露体系,有效降低企业ESG信息披露难度,提升国内ESG推广效果。
安全情报学是一门适用于所有安全领域或行业的具有普适性的情报科学和安全科学新分支,旨在解决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情报缺失(不完备)问题。在当今高风险社会和信息时代(特别是大数据与智能化时代),安全情报学研究意义重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本书专门介绍与研究安全情报学,立足于大安全观和大安全情报观,面向和聚焦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构筑和发展安全情报学理论体系,提升安全情报对安全管理的支撑,描绘和展望安全情报学未来发展。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绪论、安全情报基本问题、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理论、安全情报学基本理论、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及典型应用、大数据时代的安全情报学发展与展望,以及安全情报学实践应用的重要新领域。
本书是首 部中国图书馆学史多卷本通论著作,在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进行宏观考察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重要创获,深入探析了中国图书馆学起源、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与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恰当处理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内部 新 旧 、 中 西 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全书依时代和专题共分十卷。其中古代部分为五卷,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部分为五卷,分别是《民国图书馆学理论卷》《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卷》《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团体卷》《民国图书馆学学者卷》《民国文献学学者卷》。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所撰写的一部名著,对晚清以来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学者陈垣、余嘉锡等就是通过研习此书走上治学道路。此书民国时期,范希曾进行了补正,出版了《书目答问补正》,风行至今。柴德赓先生是20世纪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垣先生在文献学领域造诣深湛,柴先生师从名师,在这一领域也佳作颇多。柴先生身后,家属从先生旧藏中觅得先生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二册,全书批点颇多,可以看出柴先生在此书上所下功夫之深。此次影印出版,并附以孙文泱先生所整理的批注释文。以柴先生1962年所写《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为本书序,附录部分有四:1《〈书目答问〉清代著述家姓名录》和2《〈书目答问补正〉著作家姓名录》,这是柴德赓编写的《书目答问补正》的反向查询工具书,在当时属独创。此部分由
本书是首 部中国图书馆学史多卷本通论著作,在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进行宏观考察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重要创获,深入探析了中国图书馆学起源、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与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恰当处理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内部 新 旧 、 中 西 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全书依时代和专题共分十卷。其中古代部分为五卷,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部分为五卷,分别是《民国图书馆学理论卷》《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卷》《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团体卷》《民国图书馆学学者卷》《民国文献学学者卷》。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研究对象,按照《汉书 艺文志》著录的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小学类、道家类等十九类的顺序,对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北大藏简、清华藏简、上博藏简、银雀山汉简、张家山汉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天回医简、乌程汉简等等简帛书籍的文体形态予以描述,并就其文体谱系对照传世文献做出分析。结合金石文献、甲骨文献、传世典籍(如十三经、《史记》《汉书》《国语》《楚辞》等)相关记载,以《文心雕龙》所记古代文体种类为基准对先秦各种文体的流变进行了梳理,其中不乏对经方类这种没有传世文本的形态分析。内容有详有略,对于六经的分析最为详细,引述的数据也非常丰富。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文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图书情报工作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文献学8个部分,共3436条。本书对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科研、教学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范名词。
本书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初版《档案学概论》的第二版。在该版的基础上,本书突出了对档案学根本问题的解读和时代发展性的阐释,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客体(档案)+主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工作者、档案机构、档案利用者)+主体之于客体的管理活动(档案工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体系(档案学)”的总体结构。回答了有关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活动的主体、档案学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了学术理性和时代特点相统一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2005年至2010年间,在季羡林先生等人呼吁下,中国国家图书馆分批征集入藏了新疆和田所出的西域文献九百余件,受到中国学界以及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本书是对国家图书馆 西域文献专藏 之汉文部分的整理与研究。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图版释文编 ,集中公布国图所藏西域汉文文书共计296号,约400件,图文对照,便于使用;下编为 研究编 ,收录相关研究成果14篇,解读这批文献所揭示的于阗军政体制、税粮制度、中原文化的传播等内涵。
本书是首 部中国图书馆学史多卷本通论著作,在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进行宏观考察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重要创获,深入探析了中国图书馆学起源、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与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恰当处理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内部 新 旧 、 中 西 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全书依时代和专题共分十卷。其中古代部分为五卷,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部分为五卷,分别是《民国图书馆学理论卷》《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卷》《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团体卷》《民国图书馆学学者卷》《民国文献学学者卷》。
本书是首 部中国图书馆学史多卷本通论著作,在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进行宏观考察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重要创获,深入探析了中国图书馆学起源、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与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恰当处理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内部 新 旧 、 中 西 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全书依时代和专题共分十卷。其中古代部分为五卷,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部分为五卷,分别是《民国图书馆学理论卷》《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卷》《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团体卷》《民国图书馆学学者卷》《民国文献学学者卷》。
本书是首 部中国图书馆学史多卷本通论著作,在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进行宏观考察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重要创获,深入探析了中国图书馆学起源、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与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恰当处理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内部 新 旧 、 中 西 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全书依时代和专题共分十卷。其中古代部分为五卷,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部分为五卷,分别是《民国图书馆学理论卷》《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卷》《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团体卷》《民国图书馆学学者卷》《民国文献学学者卷》。
本书是首 部中国图书馆学史多卷本通论著作,在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进行宏观考察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重要创获,深入探析了中国图书馆学起源、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与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恰当处理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内部 新 旧 、 中 西 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全书依时代和专题共分十卷。其中古代部分为五卷,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部分为五卷,分别是《民国图书馆学理论卷》《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卷》《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团体卷》《民国图书馆学学者卷》《民国文献学学者卷》。
本书是首 部中国图书馆学史多卷本通论著作,在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进行宏观考察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重要创获,深入探析了中国图书馆学起源、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与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恰当处理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内部 新 旧 、 中 西 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全书依时代和专题共分十卷。其中古代部分为五卷,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部分为五卷,分别是《民国图书馆学理论卷》《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卷》《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团体卷》《民国图书馆学学者卷》《民国文献学学者卷》。
本书是科学技术部两年一度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系列报告第 16号,即科学技术黄皮书第 16号。本报告主要依据科技统计数据及相关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主要执行部门 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高技术产业,地区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分布,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与态度等基本情况,反映了我国科技活动的主要特征。本书为研究我国的科学技术状况、科技实力和科技水平及其发展变化特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大量数据,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可供各级管理部门、科技工作者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和参考。
《档案学名词》收录的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档案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文件管理、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保护、电子文件管理、历史文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9个分支学科,共16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