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 200)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此本二十卷,宋蜀刻八行本,为郑玄注、陆德明释文,是注疏汇合之前的 单注本 ,较为接近郑玄注本的本来面貌。原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后卷1-5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卷6-20藏于国家图书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据两馆原书高清扫描,形成合璧,原色印刷。既可以供学界研究使用,也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韵部次序是韵部间亲疏关系的直观反映,更是解释音转的依据,韵序相近,则表示韵部间关系紧密,或可音转;韵序较远,则表示韵部间关系松散,不可音转,理清韵部次序至关重要。学界普遍承认王力对上古三十韵部的总结,但王力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对上古韵部小类的排列次序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上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对这些韵部进行科学的排序。在本书考察范围内,涉及韵部的古音通假共计12968组,其中本部通假共计9871组,异部通假共计3097组,5380次。对高频通假加以综合考察,可将韵部归纳爲“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十一类,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王力古韵分类的正确性。
《宋代农书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农书涵义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农学学科系统性和中国传统农书特殊性的分类法。其次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 的农书研究史,揭显、剖析了125年间研究范式的转移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宋代农书为典型,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论述宋代 综合性、耕作类、农具类、农田水利类及作物类、蚕桑类、园艺类、畜牧类、水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农书,总结宋代农书的整体特点,客观揭示其在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的 地位。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 2023》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 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一、综合;二、公共图书馆;三、群众文化;四、艺术;五、文化市场;六、旅游;七、文物;八、教育、科技、动漫及其他;附录资料。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阿维森纳(980-1037)素有“中东医圣”、“阿拉伯医学王子”之美誉,是中世纪医学和阿拉伯医药学医药学成就的代表。其与希波克拉底及盖仑并称为西方传统医学三巨匠。 阿维森纳《医典》是其医药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医学的一本的、系统的医药学百科全书。《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尝试着将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医学论著综合整理,其中还包括亚里士多德的生理学著作,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的医药学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体现了当时世界医学和药物学的先进水平。 《医典》问世后即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从12~18世纪的600年间,欧洲很多大学都采用《医典》作为医学教科书。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博士(1849~1919)对《医典》的评价是“被当作医学《》的时间比其他
为全面展示近代以来的 黄河历史 ,讲述近代以来的 黄河故事 ,弘扬近代以来的 黄河精神 ,兹谨择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关黄河的文献资料,编为《黄河文献系年要目(1911-1949)》。本目所录黄河文献概有三类:一是政府文书,如奏折、政令、公报、公告、新闻、议案、法规、训令、纪要、报告、预算、档案等,这些文书及时记载了1911年至1949年间与黄河有关的灾害治理、水利工程、战时应对、生态保护等实时情况,具有极强的政治性、社会性、时代性特点,是研究近代以来黄河治理史的重要文献;二是学术文章,主要为发表在《东方杂志》《黄河水利月刊》《禹贡》《黄河》《国民杂志》《古黄河》《申报》《文史杂志》《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月刊》《中山学报》《水利通讯》《史学季刊》等的报刊论文,如翦伯赞《南宋初年黄河南北的义军考》(《中
黄灵庚教授编纂《楚辞文献丛刊》的同时,对200多种楚辞学著作详细评述,撰成这部《楚辞文献丛考》。他对著作的底本来源、注释的因承等,均作翔实考证、评述。且别白是非,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体现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时,附上相关图书的彩色书影,对《楚辞》研究者来说,《考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对初涉《楚辞》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内容介绍:本书系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1912年以前出版刊刻的古籍一万两千余条,著录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以巴蜀地区文献为特色,古籍入藏多渊源有自。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本书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摸清家底,揭示馆藏,反映古籍的基本信息,为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依据。
《古典目录学(修订本)》共有八章,除章绪论、第八章结束语外,中间的六章系按历史发展顺序、有重点地论述了历代的古典目录和有成就的古典目录学家,以及与古典目录学相关的学科,使读者能对古典目录学获得比较完整而系统的认识。全书引用原始资料较多,以求论必有据。对时贤论著中的不同论点除撷取附入外,并多断以己见,以开启读者思路。书前以《我与》一文代序,向读者自陈致力于古典目录学的途径,或可备读者参酌。书后附参考书目提要,收录近、当代学者的主要论著,特别介绍了学者的专著多种。另附《汉志》、《七录》及《隋志》代表性的三序作为阅读文献,以节省读者搜求之劳。
本书系甘肃省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甘肃省图书馆1912年以前古籍21817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批校题跋、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本书系江西省萍乡地区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萍乡地区7个收藏单位1912年以前古籍将近5000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批校题跋、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刘向奉诏校理汉朝所藏的图籍。刘向在每种书整理完成后,“条其篇目,撮其指意”,撰成《叙录》(或称《书录》、《叙奏》)随书上奏,后来被编成《别录》一书,是中国最早的群书提要目录。
本书为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推出的 近墨堂法书丛刊 中的一种。 何绍基(1799 1873),字子贞,号蝯叟,斋号东洲草堂,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咸丰五年(1855),何氏在四川学政任上,被罢职。此后,何氏分别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漫游吴越,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 何氏日记手稿两册为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起讫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丰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故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 何绍基精于经史、小学,又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在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由于他常年仕京经历,使他完全融入当时文化圈
本书系首都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馆藏古籍五千三百余种,凡宣统三年以前的写本、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皆在收录之列。著录项目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内容。本目录后附书名笔画索引,方便读者使用。
本书辑录了公元1949年以前出现在云南境内的石刻文献,以石刻纪年先后为序排列,著录石刻凡9070条。目录信息包括碑名、撰者、书者、刻工、材质、字体、年代、尺寸、立碑地点、资料出处等。碑目参考了云南省已出版的各类石刻目录、地方志、文物志等文献资料,共计461种,其中地方志文献258种,石刻合集125种,文物志、文史资料75种,谱牒类文献3种。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六万余件古代文献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社会经济文书。其用语记录的多是晚唐五代民众的现实生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论考》由张小艳所著,《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论考》对其词语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和考释。上编导论,阐述了论题的内涵,回顾了研究的概况,反思了存在的问题,论证了选题的价值,说明了考释的方法;下编考释,对其中的270余条疑难字词进行了详尽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