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经典入门读物。书中以详实的例证介绍了训诂专书和经典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一、解释词义,二、分析句读,三、阐述语法,四、说明修辞手段,五、阐明表达方法,六、串讲大意,七、分析篇章结构。除此之外还讲解了容易被人忽视的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在训诂的方法上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和考察古代社会这四种重要的方法。*后在训诂的运用方面除介绍了运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等传统功能外,还将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结合作了极具启发意义的论述。
本书是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分为二十个专题。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问题,考证重《史记》重要篇章的史实,以及太史公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严谨扎实,是一部真正意义的 大家小书 。本书篇幅仅数万字,但并非泛泛而谈,作者精到细致,长于考据,往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于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对学术和科学文献参考模式的探索,早已应用于影响分析、知识流和知识网络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其也具有重要的信息科学应用,特别是在知识表示和信息检索中。 近年来,引文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该方法有助于解决研究、管理或信息服务问题,如大学排名、研究评估或知识领域可视化。这一复兴和日益增长的兴趣源于书目数据的数字化(包括引文和全文)和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的显著改进。前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而后者则是研究人员进行新类型的大规模引文分析的必要工具,即使没有特殊数据收集的特殊访问权限。激动人心的新发展正在以这种方式在引文分析的许多方面出现。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引文网络分析和可视化的理论和实践技术。为了确定主题背景,本书首先讨论了引文分析的
《古典目录学浅说》简要地介绍了目录学的兴起、类别、体制、作用、发展脉络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后谈到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趋势。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叙述了目录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读者借此还可以了解关于书籍的文化史以及历代藏书家的风貌。
本书将《千顷堂书目》置于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目录学史的多维视角下,通过对《千顷堂书目》采访图书的范围与途径、著录图书的内容与数量、著录体例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客观、准确地论述《千顷堂书目》的性质、体例以及与《明史 艺文志》关系等较有争议的问题。由此入手,通过比勘明代其他书目,尤其知见性书目,同时参考明代的地方志、登科录及其他史料,对《千顷堂书目》著录的图书、作者小传等内容进行考订,以求考订史料之真实准确,并以此为基础对《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的关系进行考订。从而辩证肯定《千顷堂书目》价值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千顷堂书目》的目录学价值、文献价值和史学价值。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28 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书内分 4 卷,考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一书中经、史、子等各类书的真伪。例如,书中考证《周礼》、《忠经》、《庄子》、《山海经》、《尔雅》、《国语》等不伪,《古文尚书》、《孔子家语》、《西京杂记》、《十六国春秋》、《元经》等则为伪书。
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回鹘文献梵语借词存在是回鹘与古代印度文化在语言上存在的 化石 ,本研究不仅为语言学、语音学提供了较好材料,同时也为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路径。本研究广泛地搜集各种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尽努力作穷尽式搜集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基于梵语借词材料,作 回鹘语 梵语 语音对音研究,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对梵语借词在回鹘文献中分布、存在缘由作了简要的分析。
孙桂荣编的这本《变动时代的性别表达--新时期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文献史料辑》从原始史料、重要文献、回忆与自述、历史图片四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翔实的资料整理,并增设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译介简况、女性文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与机构活动、女性*述与期刊等附录章节,以期对这一时段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全面、丰富的资料索引。原始资料部分是女作家的文艺理论研究,重要文献部分收集的是探讨性别意识的话题,回忆与自述是王安忆、张辛辛等*名女作家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历程的回顾总结。
潘景郑先生是近现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本书收录他所藏及所见的善本书之题跋403篇。凡宋元精刊、明清佳刻、抄本、校本、稿本等,应有尽有,且所藏小学、金石、诸子、晚明史籍、稀见方志、词曲学方面的古籍更为丰富。其中许多题跋对各书的传世版本作了总结性的叙述,对治学者尤多帮助。据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版影印。 右书跋四百三篇,捃三十年来藏见所记。掇拾丛残,什存二三。须弥之萤火,何堪问世。第念平生蓄聚,过眼烟云,食跖祭獭,聊志鸿泥。至若言不及文,事都无绪,局方隅于牛羊之眼,鼹鼠满腹之饮,只足贻笑方来而已。 仆童龄孤露,鈒镂早非。寢馈枕籍,楹书具存。弱冠以还,略识为学之径途。馀杭章师,诏示经史之绪。霜厓吴师,导游词曲之门。愦闷结车啬,启诱良殷。顾贪多务得,犹不免支离琐碎之病。学艺之外
本书在分析OAIS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建模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OAIS参考模型适合我国电子文件管理项目的建设,不同级别档案部门可以应用赋权评分法有选择地实现OAIS部分或全部功能。作者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基于OAIS的可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框架体系,并对可信电子文件库、可信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流、通用公共服务与标准体系进行详尽研究。提出了全国性的基于OAIS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互操作模型。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8辑)》(作者国家图书馆古 籍馆、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收入中国国家图书馆 古籍馆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中国典籍与文化”讲稿 共九篇,讲稿内容涉及伊朗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 容,内容丰富多彩。《中国典籍与文化(第8辑)》讲 演者有荣新江、朱玉麒、孟宪实等著名学者。
《校雠蒙拾 读韩蠡解》一书由两部分构成。《校雠蒙拾》是作者任教于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时,为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校勘学课程而编写的教材。该书从“正名”、“冯依”、“体用”和“辨讹”等四个方面阐述在校勘古籍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读韩蠡解》一文是作者校读韩愈诗作的心得札记,主要就韩愈诗中的疑难字词作考证和探讨,此研究成果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
祁承?对于图书,不论是在聚书、读书、鉴别、购求上,还是在分类、编目、典藏、借阅上,都有精辟的言论、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方法和可行的规约。它不仅发扬我国先哲有关图书馆工作中和目录学上的优良传统,而且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创造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特别可贵的是他的一切活动,是能以经世致用为鹄的;所有的工作,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准则,不尚空谈,对于今天的图书馆工作也多有裨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馆藏古籍特藏地方文献目录摘要》旨在能够反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古籍特藏地方文献的整体概况,并进一步揭示馆藏地方古籍文献内容,为学术界开展地方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馆藏古籍特藏地方文献目录摘要》收书时间上限可追溯至宋代大理国时期,包括写经、刻本、教科书、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契约文书等;收录范围包括编撰内容与云南有关的、云南籍和寓居云南人士所编撰的,以及云南人刊刻之书籍。共收入地方文献930余种。
作者毕生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本书是他1957-1960年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学的讲稿,由其学生徐鹏先生精心整理而成。全书对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以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合并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此书1986年由本社出版,繁体竖排,这次再版改为繁体横排并收入徐鹏先生历年为此书所撰写的《前言》、《后记》。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