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学的古典学系没有也不需要中国文史典籍课程,我们的古典学系却不得不修习西方的古代文史典籍。理由 简单:百年来的中国越来越西化,究竟会西化成什么样子,我们迄今谁都没底。认识西方文教传统,是我们的古典学“专业”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西方古典文献学发凡(古典学丛编)》中的三篇文本分别扼要介绍了西方的古典语文学史、古代修辞术史和文本考据学,均属于古典文献学的常识,看起来与我国的古典文献学没有太大差别。然而,西方的古典文献学史隐含着西方文明自身内部的问题,唯有关注到这些问题,我们才会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古典文献学的差异。 《西方古典文献学发凡(古典学丛编)》的作者是刘小枫。
《中国古代散文论丛(2013):第三届骈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内容简介: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其句多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或四六、骈俪、骈体等,具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骈赋。该文体在文学史上评价不高主要因为后期华而不实,适于写景而不适于说理。
书籍的历史首先是从文字开始的,正是由于有了文字。才有了书籍的滥觞。 从刻写在石头和泥板上的人类早的书籍,到后来出现的纸莎草卷、羊皮纸等书写载体。书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铅字印刷术的发明成为书籍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人类自此摆脱了繁琐复杂的手抄本时代,进入快速发展的书籍出版和印刷时代,一个新的行业就此诞生。与此同时,对书籍出版的审查制度也随之确立起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受教育人数的不断增长,书籍很快进入消费品时代。在现代电子技术的冲击下,传统的图书出版和阅读方式正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和考验。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馆藏古籍特藏地方文献目录摘要》旨在能够反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古籍特藏地方文献的整体概况,并进一步揭示馆藏地方古籍文献内容,为学术界开展地方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馆藏古籍特藏地方文献目录摘要》收书时间上限可追溯至宋代大理国时期,包括写经、刻本、教科书、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契约文书等;收录范围包括编撰内容与云南有关的、云南籍和寓居云南人士所编撰的,以及云南人刊刻之书籍。共收入地方文献930余种。
我国历史悠久,并且首先发明了印刷术,历代所印之书,总数虽不可确考,但以一人之力,终其一生,所读之书也不过是存世之书的九牛一毛而已。然而让人纳闷的是,历代读书人写读书心得的书却很多,甚至从东汉起,专门有了“书后”的文体,韩愈、柳宗元文集中屡见之,后人仿效者不少,明代名士王世贞更著有《读书后》八卷(按:前贤郭沫若、钱穆引《读书后》,均在“读书”下加逗号,将“后”字与下文联属,不知《读书后》乃书名,此一时疏于查考所致也)。不过,这类书与诗话类体裁有别,更与近代的书话有很大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书话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其中最为读者熟悉的是郑振铎的《西谛书跋》、阿英的《阿英书话》、唐搜的《晦庵书话》。前年是郑振铎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中华书局重新编选郑先生的书话文字,印成《漫步
刘光蒉的著作是他去世后诸弟子编辑刊行的。初由王含初、赵和庭搜集,张鹏一编定为《烟霞草堂文集》lO卷,1914年在西安印行。翌年李岳瑞重编,1918年王典章(字幼农)在苏州出版。其后,王典章又与张鹏一等同门搜集其它遗著,于1921年刻成《烟霞草堂遗书》(17种21卷),1925年出版《遗书续刻》(4种4卷)。《遗书》及《续刻》皆由王典章出资印行,前者出版于苏州,后者在南京面世。这就是现存《刘古愚先生全书》的全部内容。当时印数不多,如今坊间已不易见 到。 综观刘古愚的一生,他受国内时势激荡,锐意改革,从教育入手。但是,地处偏僻的陕西,那里排拒新思想,对于新思潮人物不但不欢迎,反而加以压制,因而刘古愚的事业在陕西难以奠定基础。当然,一时一地并不能决定事业之成败,斯时的中国那能容忍革新的浪潮呢? 刘古愚一生的行事只能说是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叶德辉(1864-1927),字焕彬,又字奂份,号直山、直心,亦署郎园,湖南长沙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吏部主事。但旋即弃官归里,所谓“不乐仕进,日以搜访旧书、刻书为事,专力于考据之学”(叶启发《郎园读书志跋》)。叶氏贯通小学、经史,尤嗜版本目录之学。他的弟子杨树达论其学云:“盖先生之于经也,推本雅故,驰贯众家,追迹段、王,自标独得,晚岁笃精小学,众家史籀,有疏读若,有考远人,问字稽撰,六书亦其选也。其于史也,淹通目录,识别版藏,凡雕刻源流,传本真膺,莫不骈列在胸,指数如画。即今《读书》一志,声重寰中;《书林》二话,遍流海外。其明征也。”(《郎园全书序》)。此基本真实地反映了叶氏之学术成就。叶德辉一生所著、所辑、所刊之书,即《郎园全书》中已达130余种之多,版本目录方面的代表作有《书林清话》10卷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对古籍的整理、保护与开发,是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我国古籍资源数字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早已完成,制定古籍数字化标准列入议程,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