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是中国部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专著。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历经九个寒暑。悉心梳理大量而零散的晚清史料,以西学东渐为经。以晚清图书馆的发展为纬,从西方图书馆观念与学术的流入,中国人翻译介绍与出国考察西方图书馆事业。到外国人和中国人在中国宣传和办理近代图书馆事业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在社会发展剧烈动荡、社会思潮汹涌澎湃的晚清时代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术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而次完整而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历史画卷。全书共分八章,书前有图书馆学家彭斐章、谢灼华和历史学家林家育撰写的序言。是一部史料详实、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述公允、观点新颖的力作,对于图书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年图史》的作者是韦庆媛、邓景康。《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年图史》选用大量历史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以图述史,以阻图证史,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年发展历程,展现了百年清华图书馆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献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利用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有意识地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档案资料,为系统、详细总结这一项目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汇总文献调查、残片修复、纸张检测、装具制作等方面的资料,编纂了此书。期望通过此书的编辑出版,全面总结西域文献修复项目的经验教训,留下一份较为详实的资料,作为业界同仁研讨切磋的参考。
吴汉华编著的《中国民间图书馆研究》密切结合我国民间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吸纳、整合近年来与民间图书馆有关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回顾了民间图书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民间图书馆的产权属性、办馆群体、发展问题及未来发展道路。本书的理论支撑材料多来自于民间图书馆的实践。利用统计方法从不同角度将民间图书馆的现状呈现给读者,是学习、研究民间图书馆的重要参考书。
《湖南近代图书馆史》是一部研究晚清至民国湖南省图书馆发生、发展演变史的学术著作,该书运用了大量晚清、民国时期的档案、年鉴、期刊、报纸、文集、方志等史料,对湖南近代图书馆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管理体制和法规建设、经费来源、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配有大量珍贵插图。
2015年4月国家图书馆入藏三件早期雕版印刷品,其中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简称《弥勒上生经》)仅比咸通九年《金刚经》晚59年,为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另两件分别为晚唐五代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五代北宋初刻本《弥勒下生经一卷》。这三件刻本弥补了中国作为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故乡却无早期实物的遗憾,同时也提升了国家图书馆馆藏品质。入藏伊始,国家图书馆即组织古籍版本专家与修复专家共同“把脉”,商讨修复方案,解决技术难题,目前已高质量完成两件珍品的修复工作,使般若妙谛,风采重光。本书收录其修复档案,附有大量图片,既可以借鉴其修复方法,也可以一睹三件佛经的风采。
优选化带来的通信、交通和生产等方面的重大改变,迫使各国政府和产业组织不断开发可以在靠前上通识的,无关语言和文化的标准化标识和图标系统。本书整合大多数近年来靠前范围所使用的规范标识,并以高度准确、绘制精美的样式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其中包括:公路标识、游乐标识、交通标识、接待标志、安全标志、电子标签、机械标签、盲文信号、气象符号,等等。不仅为优选化时代的生活提供更便利的指导;也是设计界的同行们,一直渴求的,一本精心编纂、分类和制作的很为通用和有效的标识和图标汇编工具书。
繁荣社会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和繁荣的过程。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呼唤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呼唤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换言之,没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科学真正的发展和繁荣。理论贵在创新,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执着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理论重在创新,创新需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