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基本概念、图书馆文献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等方面,对图书馆服务及其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力求从整体上反映图书馆服务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历经的变革,为加强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与建设提出建议,为图书馆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从新文化史的视角切入,梳理了中国阅读史的研究资料,阐述了中国阅读历史的变迁,进一步弥补了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结构的完整性;此外,本书还从阅读转型的现实需要出发,总结了中国传统的阅读精神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推动当下阅读文化建设、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
有这样一个能够自由操纵书架的男人。 少则几十本,多则上万册的书,被他沿着一定的主题摆好之后,书架瞬间就变得熠熠生辉。光是看着书架,都能让人兴奋不已。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脑海中绽放开来,让人预感到自己将要萌发出一种新的灵感。从而,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来,把书拿到手上,想要打开看看。只要是站在他摆放的书架前,恐怕大部分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幅允孝,四十三岁,选书咨询师。这个头衔可能很多人还不熟悉。 幅允孝把未知的书送到大家手里,他深信书的力量和不可取代的存在感,只要书能够在人们身边,其蕴藏的智慧和故事,就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信任书籍这个媒体,以营造书和人相逢的环境为生的幅允孝先生,在百货店、咖啡店、企业图书馆,甚至医院,设计了很多引起读者好奇的书架。 这本书以丰富的实例为基础,全面
本书旨在帮助图书馆员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并成功投稿。由多位核心期刊主编撰写,内容包括: 写什么 论文选题分析 怎样写 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 如何写得更好 论文语言的逻辑架构、层次设置与提炼方向 如何规范写作 学术论文规范概述 如何提高被录用的几率 投稿指南 书后附 参考文献著录样例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信息汇总表, 配有大量写作案例。适合作为馆员学习材料。
本书聚焦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方法,从基础性理论和方法体系两部分,创见性地构建起多维度的阅读推广方法框架,提出了优化设计思路。这种理论探索及方法总结,对当下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支持及实践发展大有裨益。
本书是第四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本次研讨会的获奖论文及交流论文。内容涉及:信息组织与编目原则问题、网络资源编目的探索、编目实践问题、编目理论问题等,是一部对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实践有较大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的书。
本书介绍了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内容,共分八章:认识文献资源采访、如何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如何搜集文献出版信息、如何采集和遴选文献资源、如何构建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如何完成文献招标采购、如何安排文献采访工作、如何拥抱智慧图书馆时代。通过分析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招标实践和特色馆藏建设案例,为同行提供可借鉴的、实操性强的工作方法,并对智慧图书馆时代下文献资源采访事业的创新发展提出思考。
本书为第29届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为了更好地迎接文化部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进一步推动城市图书馆发展和图书馆创新管理的研究探索,而向十五城市图书馆工作者征集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均围绕以下主题: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历史评价与未来展望);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个别问题研究;中外公共图书馆评估比较研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及其政府责任研究等。
本书对我国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进行论证、梳理与分析,在剖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化运营的典型案例,以及借鉴域外公立图书馆管理外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的完善路径和改进策略,从而为推进我国政府购买图书馆运营服务的科学发展提供研究与智力支持。本书对政府部门、图书馆、社会服务机构等具有很强的实用参考价值。
在中华民族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作为中国全面抗战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其 文化救国 的思想与实践,为抗战的 全覆盖 和 全员参与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阐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包括通过转移珍贵文献、抢救收购沦陷区文献等方式努力保存中国优秀典籍,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克服一切困难向国际社会征集书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打造新的文化基地;等等。中国图书馆界的举措配合了政府的抗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救国模式,在文化战线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本书是北美 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 的学刊,本书为第十卷。本卷共收录文章二十一篇,包括杨丽瑄翻译的美国参议员吉姆 里施(James E. Risch)2019年1月15日在参议院向王冀博士致敬的发言、曹淑文翻译的周原的《毕生致力于图书馆事业》以及王成志撰写的王冀回忆录的读后感。其他文章涉及史学、地理、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文学、图书馆学。本学刊一方面可以看到大多数文章与图书馆的密切关联,多与作者所在图书馆的特色收藏有关;另一方面,又不限于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的范围,而是利用特色馆藏,开展史学、人物传记、地理学、教育史、艺术、电影等多方面的研究。这一特色显示北美中国研究馆员正在向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的方向努力。
《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政策法规研究》全面梳理和阐释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的不同历史时期(主要 是当代俄罗斯),俄罗斯 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律、职业规范等的制定背景、内容、特点、作用、价值等,通过 对俄罗斯图书馆政策法规的研究,全方位展现近二十 年来俄罗斯图书馆事业从衰退到复苏再到振兴的发展历程,便于认知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 貌。《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政策法规研究》由贺延辉所 著。
连续性资源ISSN记录的编目规则是用于描述、存储、交换、控制和检索ISSN注册记录的规则。崔明明编著的《连续性资源ISSN记录编目实用指南》针对以上规则,列举大量实例,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编目格式手头工具书,既可供ISSN中国国家中心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供图书馆编目工作者及连续性资源出版工作者了解和参考ISSN注册记录之用。
问学问道是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对公共图书馆问学问道的*思考和研究文字。全书分为 问学篇 问道篇 技术篇 和 文献篇 。其中 问学篇 主要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热点鸟瞰、科研与智库的选题、研究治学的方法、经典阅读等内容, 问道篇 主要包括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服务品牌、智库建设、地域文化、文旅融合等内容, 技术篇 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与图书馆重塑更新、数据驱动与图情教育转型、信息化的全域赋能、公共数据开放等内容, 文献篇 主要包括与顾廷龙、张元济、刘体智、李玲璞等学者相关的文献学故事以及灰色文献的研究文字。
本书是图书馆学专业的基础理论教材。在担负专业启蒙教育任务的同时,对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实践各种综合性问题进行了总体把握。本书内容包括: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与内容,性质方法与趋势,图书馆及其社会职能,图书馆类型,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微观工作体系,图书馆管理原理与实务,信息高速公路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文献数字化工作与电子版权,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等。
由汪东波编的《图书馆行业中长期战略规划选编》包含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于2012年年初面向全国各相关单位征集的数十篇事业发展规划文本和同时期国外同行编制的十余篇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发展中长期规划,分为国内篇和国外篇两部分,包括各类型图书馆发展规划、图书馆行业组织发展规划、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发展规划及数字图书馆发展规划。
《国家图书馆网络资源元数据规范和著录规则》是根据国家图书馆对于网络资源描述的具体需求(资源导航、永久保存等),厘清网络资源的基本概念,其所涉及的实体类型、各类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体的属性特征以及这些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属性的值域和范围等,并以《国家图书馆元数据应用规范》和《国家图书馆专门元数据设计规范》为指导,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元数据规范、著录规则和样例的编制。 《国家图书馆网络资源元数据规范和著录规则》内容主要针对国家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但可以直接或经修订后供其他图书馆或信息服务机构利用,其修订必须遵循本规范的基本原则与扩展原则。
肖希明等著的这本《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法律保障研究》主要为公共图书馆立法提供有关的资料、思想、理论乃至方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证:从国内外的图书馆法中析出有关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国外图书馆法中有关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定,从中找出我国在图书馆立法方面可以借鉴的内容,以及国内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以及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对近十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状况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掌握乡镇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的分析,拟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哪些问题是需要法律来规范的,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选取若干样本进行调查;从目前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中提炼出若干与文献资源建设法律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对象管理规范》是“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标准规范成果”之一,主要分析不同数字资源类型(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使用用途;分析国家图书馆的资源现状;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出版发行、网络信息服务、远程教学等相关领域的资源情况,提出适合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对象管理的规范及其相关规则。
史学范式疏淡于理论提炼,学科范式则赋予西方 他者 标准,两者都不能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本质。本书旨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从古代目录形式和内容的总和出发,勾勒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作者认为,古代目录以文献单元的标引(著录、提要)和文献单元关系的揭示(分类、序言)为形式,通过主体介入的导向性话语,确认客体文献的价值论存在,文献背后的文化亦不再具有理智*性。由此建构的书目是一个兼具检索技术、学术考辨和 申明大道 之精神信仰的统一体系,并构成了与传统文明之间彼此型塑、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本书可供古典文献学、图书馆学等涉及目录学专业的师生阅读,亦面向广义文史领域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