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钦州市县镇概况》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情书,它的出版正当其时。该书系统介绍了钦州市县镇的历史沿革、经济特点以及人文风情,全面地反映了钦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丰富翔实的内容和资料,为我们认真总结和把握钦州经济社会发展,开拓创新。推进富民强市,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指导,还可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措施、为投资者在钦州的创业投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南方文明:童恩正学术文集》收录“南方——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孕育之地”、“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中国西南地区”、“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中国西南地区”、“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等作品。
《易中天文集2:学术卷》易中天先生的《艺术人类学》,在当今外众多的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于,作者首次表明,史前艺术的奥秘并不只是包藏在那早已不留痕迹地消失了的史前人类的一闪念中,也不只是封闭在那重见天日而沉默不语的石斧、陶罐和洞穴壁画中,而且还沉睡在我们自己心里,它就是人们自己的奥秘、一般艺术的奥秘,即“人”的奥秘。对史前艺术的陌生感,无非是对我们自己的潜伏着的、已被遗忘了的本质力量的陌生感而已。
艺术博物馆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不仅是清华园中一处美丽的景观,更是为广大师生、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中国乃至世界灿烂历史文明和经典艺术作品的重要场所。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磁石,用真善美凝聚视线,启迪、激发更多的灵感与思考;它也会成为一个平台,汇聚传统与创新、艺术与科学的多重力量,展示艺术的超凡魅力,让艺术之光去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清代四川文化(亦称巴蜀文化、蜀文化)是清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作为清代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的四川,在文化上对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四川及四川以外的地区都产生了较之前代更大、更直接的影响。
《眉山年鉴(2013)》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四川省眉山市2012年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全貌,反映了眉山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全书指导思想明确,结构合理,编排规范,层次清楚,体现了年鉴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为各界人士认识、了解、投资眉山提供了一部信息量大、准确度高的地情资料,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开展对外交往、招商引资以及全民创业提供了窗口和桥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化,具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拥有浩瀚的古籍文献。从最古的甲骨刻辞、 青铜器铭文、石刻文算起,到简帛书和写、 印在纸上的书籍,中华古籍文献历时三千多年,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这些珍贵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本书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渭生先生的论文集。收录杨渭生教授近三四十年的论文三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