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唐诗的博物学解读》后的又一新作。作者花费十数年时间精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运用丰富的学识,配以图画解析,对环保有关的中国古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这些千年古诗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对读者阅读古诗词,对当今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本书主要从博物馆文化课程的视角出发,基于学校多年来的博物馆文化教育实践形成的成果,初步构建出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体系。 本书共分为八章, 章主要梳理了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的政策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文化传承向全面育人转换的逻辑;第二章主要对 外博物馆教育进行了文献综述与分析;第三章主要结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了博物馆文化课程的目标;第四章主要构建了博物馆文化课程内容,开发了西蜀园林、天府名人文化、国学经典、钱币世界、篮球运动、金石拓片和书画七大主题博物馆文化课程;第五章主要从项目式实施,学习单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和校内实体与虚拟博物馆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博物馆教育的实施方式;第六章主要设计了博物馆文化课程的评价体系;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成都市锦官城小学的博物馆文化课程实践案例;第八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观展感悟,将中华大地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的介绍说明配以300余张照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弥补不能去到展馆现场的遗憾,也可作为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是一本“拿在手上的展览”。 其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与丰沛的情感,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以及历史规律。
这里汇聚了人类创造的无数璀璨瑰宝; 这里充盈着艺术和知性,却也充满神秘感; 这里洋溢着永恒大美,但抢夺文物的争议也始终不断。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 、 的博物馆之一,1759年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它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目前拥有藏品1300多万件。由于空间上的限制,大量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法》规定:“现有的与之后增加的每一件藏品都将 保存并供后世利用,且保证所有学者和怀有好奇心的人都能自由进出。”博物馆至今仍坚持这一原则:免费开放,所有人都能自由进出。 卢卡·莫扎蒂编著的《伦敦大英博物馆:伟大的博物馆》是对大英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礼,该馆是有着 声誉的博物馆,藏品不但数量极其庞大,其质量也是 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
《课程愿景》挑战了从拉莫斯(Peter Ramus)到泰勒(Ralph Tyler)直到今天四百多年来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单一的、主导性的课程观。它沿袭并了杜威的精神,创造了杜威未曾预料到的愿景——将科学性、故事性和灵性游戏式地结合起来的课程愿景。通过这种写作方式,《课程愿景》促使我们每个人都根据理性的逻辑、社会的特性和文化,以及创造意识与神秘性,来创造我们自己的课程愿景。 阅读《课程愿景》是非同寻常的经历——它引入入胜、富有挑战性并促使我们沉思。书中的课程探究不仅触及美国的课程传统,它也挑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课程传统。多尔提出的5C——课程是在跑道上跑(Curriculum as currere) 、课程是复杂系统(Curriculum as plexity)、课程是宇宙论(Curriculum as cosmology)、课程是会话(Curriculum as conversation)、课程是共同体(Curriculum as munity)——的课
艺术博物馆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不仅是清华园中一处美丽的景观,更是为广大师生、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中国乃至世界灿烂历史文明和经典艺术作品的重要场所。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磁石,用真善美凝聚视线,启迪、激发更多的灵感与思考;它也会成为一个平台,汇聚传统与创新、艺术与科学的多重力量,展示艺术的超凡魅力,让艺术之光去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作为著作等身的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领域的杰出成果有目共睹。本书收录他的35篇讲演,分为四个部分:1.给青年学子们,有自身的求学之路,经验分享,更有给同学们如何治学、如何做人的真诚建议。2.给教师们的话,思考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做好学科建设,亦有切实的行动记录。3.学术主题发言,包括《清人著述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等大型学术项目的成果汇报和经验总结,均是杜泽逊教授最负盛名的领域。4.其他。在其他学术会议的发言,亦有较大的信息量。
《甘肃文献总目提要》是在邢澍《关右经籍考》、安维峻《甘肃新通志》、张维《陇右著作录》等已有书目的基础上,查阅参考历代书目,按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著录甘肃历代著述文献两千两百余种。每书撰写有较为详细的书目提要,包括卷数、作者及其事迹、内容体例、序跋情况、学术价值、存佚情况及版本等,并作出相关考证。该选题对于地方文献目录的充实及当代目录学的研究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社会建构的观念已席卷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有些人认为,社会建构论具有深刻的解放性,是创造性重建的主要刺激因素。另一些人却认为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极具威胁性。伴随着这类对重大理论创新的各种争议,社会建构论在组织变革、学校教育、心理治疗、社会研究和冲突解决等领域已有很多新的进展。本书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核心观点进行简明易读的介绍,希望帮助读者迅速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从大学生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任何希望对建构论思想和实践有所了解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
19世纪下半叶,不少国家的最著名的博物馆兴建。史蒂芬·康恩在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有着纯粹知识爱好的美国人,坚信自己有能力荟集、建构和展示整个世界的知识,由此他们兴建那些最著名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中,康恩告诉我们,博物馆是如何使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美国智识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
在这本书里,荣格探讨了无意识对意识人格的反应及行为方式所造成的种种影响。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荣格认为,无意识是独立自主的系统,而把无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是荣格心理学思想的本质之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会显现在一些古老而原始的意象和神话(即所谓的“原型”)里,原型既是人类不断重复出现之经验的载体,也是全人类——即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的共有物。透过本书,我们可以总览荣格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最重要的观点、基本概念和理论脉络。其论述范围涵盖心理学、神话学、文学、哲学等,读者得以深入浅出地一窥这位分析心理学大师的思想洞见。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这本书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血,在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了作者对于 游民文化 江湖文化 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索,让读者在 游民文化 和 江湖文化 中发现另一个中国。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由相对独立的三部分文稿组成,分别是《往日杂稿》、《魏晋玄学论稿》和《康复札记》。其中,《往日杂稿》主要是有关印度早期佛教、隋唐佛教、道教文献和西方哲学的论文与书评的结集。《魏晋玄学论稿》收有九篇文章,深入阐释了魏晋玄学是一种不同于汉学的本体之学,就魏晋玄学派别、“言意之辨”、“贵无三派”、“向郭之庄周与孔子”、“圣人学致问题”等提出了重要见解。《康复札记》则为晚年所写,包括几篇讨论佛道的文章。
《柳欣学术论文集》,本书就是对柳欣学术论文进行归纳整理,本书共四部分内容,编经济学思想、方法与批判,第二编马克思经济学,第三编价值分配与货币资本理论,第四编宏观经济。系统地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的经济学家柳欣论文进行分类阐述,为研究柳欣著作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912年6月到1918年6月,毛泽东求学期间留下了作文、笔记、信函、诗歌等文稿30多篇,依时间次序为:《商鞅徙木立信论》、《讲堂录》、《致文咏昌信》、《挽易咏畦联》、《致湘生信》、《〈明耻篇〉题志》、《致友人信》、《致萧子升信》(四封)、《致黎锦熙信》、《致萧子升信》(八封)、《致黎锦熙信》、《致白浪滔天信》、《体育之研究》、《〈一切入一〉序》、《致黎锦熙信》、《国文教授案》、《夜学招学广告》、《夜学日志首卷》、《夜学招学广告》、《学友会五月十日事录》、《〈伦理学原理〉批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这些文稿大多用文言写成,使用了大量的古代词语、历史典故,词义多与现代不同,有些词语存在歧义,以至学界产生误解、曲解;也为一些不怀好意之人故意歪曲、居心险恶之人恶意中伤留下了漏洞。为方便阅读
《南京博物院学人丛书:曾昭燏文集(日记书信卷)》为我国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先生的日记和与同事、师友、家人的通信。日记从1937年到1942年,不但记录了她的留学生活,还有很多新中国博物馆建设方面的记载,具有的史料价值。书信部分更涉及学科建设、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陈炽集》讲述陈炽(1855—1900),原名家瑶,改名炽,字克昌,号次亮,又号用絮,江西瑞金县人。近代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陈炽集》对陈炽本人的著作尽可能全都收录,但署名陈炽,经考证而非陈炽所作者,如《幼孩须先学工艺说》、《白溪陈氏族谱十修序》等,则不予收录。
赵少咸的小学成就举世嘱目,但呈现给世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著述因为战乱、“文0革”等多未能面世。经过多方努力寻找、整理,推出《赵少咸文集》,包括《经典释文集说附笺残卷》《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校记》《诗韵谱》《手批古书疑义举例》《赵少咸论文集》等。该书稿对《唐写本《唐韵》进行了校勘和补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