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共同合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张保护,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及金属制币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
《展览设计》这本综合性书籍为展览设计原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础。它描述了成为一名展览设计师所需的技能,包括制定展览设计纲要并与客户合作,关于平面、参观动线、布光和无障碍通行的设计原则,互动展览的最新信息,向客户展示设计师的想法,展览制作的实用性资料。其中视觉材料众多,包括数百张已展出的展览照片、概念图、计算机效果图、图表和信息表。所有本书内的信息都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包括永久性和临时性展览,包含博物馆、画廊、游客中心、品牌体验、展销会和节日庆典。《展览设计》的第二版以新的案例研究为特色,展示了一些世界顶级设计实践的近期工作,并扩大了互动媒体部分,包括声音和影像。本书将为学生和新晋展览设计师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指导和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 策展 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意义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
本书以生动、令人兴奋的方式描绘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策展工作所需的聪明才智。作者兰斯?格兰德系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他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不乏幽默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工作,而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探索了研究和收藏的价值、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变化的生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本书是关于博物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研究专著。研究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博物馆建设语境、第二章留存博物馆改造、第三章博物馆新建设、第四章博物馆类型、第五章博物馆陈列展览与教育、第六章博物馆从业者与专业理论探索。本书不但搜集整理了大量散佚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早期博物馆文献档案,让许多过去业界鲜有关注的第一手资料得以呈现和挖掘,而且以博物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从国家文化建设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发展变迁史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思辨性的讨论。突破了以往以博物馆论博物馆的研究局限,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和拓宽了理论博物馆学研究的方法论。
苏子曰: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本书取名 无尽藏 ,经由 达心适意 写形传神 诗歌绘画 法中尚意 书以学养 五个部分,选取宋元明清诸家名手笔墨丹青近150件,其中不乏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名作,借此梳理文人画的千年脉络,延续苏轼书画艺术精神的简约丰美、意蕴无穷。
博物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组织特性和业务特点,分析和解读这些特点,有助于博物馆工作者适应纷繁变化的工作环境,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多元需求。《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从博物馆是社会组织系统的认识出发,对当代公共博物馆及其主要活动的概念、特性、任务和方法进行系统解读,对当代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体系、研究方法和主要课题进行讨论。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博物馆陈列艺术中的叙事性问题,从博物馆陈列设计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专业整合的特点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探究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叙事学规律。全书共分为六章,并附名家经典设计作品赏析,从现代博物馆陈列的艺术特征和叙事形式,以及叙事性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功能、价值实践等方面展开,在丰富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叙事性设计开启的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新模式,并展望了大数据时代博物馆陈列设计叙事的未来。
2021年7月11日,上海体育博物馆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坐落于南京西路150号体育大厦内,其原址为建成于1928年的西侨青年会(Former Foreign YMCA Building)大楼。这是一座以 传承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 为宗旨的综合性体育博物馆。经过一年的开放运行,这里已经成为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市民公共体育文化空间和城市体育文化坐标。 馆内设有 历史之舟 奥运之光 活力之城 未来之窗 四个展厅,共展出珍贵藏品2000 余件,生动地展现了上海体育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本书甄选了119 套375件博物馆藏品,向公众讲述上海体育的历史文化和藏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是研究上海体育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印记。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体育,感受上海体育独有的魅力,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增添动力。
这本由前馆长安东尼奥·保卢奇写就的佳作充满睿智哲思,首先聚焦美术馆中典藏的珍宝,包括乔托、贝亚托·安杰利科、彼得·佩鲁吉诺等画家的巨作, 还包括伟大的艺术家拉斐尔创作的《弗利诺圣母》 《圣容显现》等旷世杰作,当然也不乏达·芬奇、提香、委罗内塞等人的杰作。作者随后剖析多米尼克修士安杰利科在尼可利纳礼拜堂作品所绘制的杰作,该礼拜堂创建于人文主义教皇尼古拉五世(帕伦图切利)伟大统治开始的初期。然后阐析平托瑞丘为教皇亚历桑德罗六世波吉亚寓所创作的杰作,那些弧面窗及穹顶上洋洋大观的徽章, 教及神话信息、象征、隐喻委实令人击节称叹。紧接着,作者阐述拉斐尔展厅中那些宏伟的画作,新近开展的修复工作让它们 加夺目。而地图画廊是凝聚感官与智慧、荟萃艺术与文化积淀的奇妙之地,其推动者为伟大的教皇圣格里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这本书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血,在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了作者对于 游民文化 江湖文化 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索,让读者在 游民文化 和 江湖文化 中发现另一个中国。
本书是 长城沿线博物馆、纪念馆、乡村博物馆建设与展览数字化传播 项目研究工作代表性成果的集成之作,也是迄今为止对全国长城沿线博物馆建设资源与长城文化传播最全面的线上线下普查、基础数据采集及分析研究成果。中国博物馆协会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研究团队联手,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针对长城文化传播的专题调研。本报告分为导论、总报告、专题篇、区域篇、资料篇、附录等几个部分,旨在根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对长城沿线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各类博物馆资源概况及其配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展与长城文化传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调研,为统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博物馆保护好长城遗产、弘扬好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提供参考依据与践行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天津博物馆论丛(2012)》集中了天津文博界近年来多方面的很好研究成果,其涉及博物馆学、地方史、文物研究、考古发现、藏
本书是对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和智慧化建设中指导体系、实践经验和未来设想的个人三十二年(1991-2023年)的文集汇集。本书分为理论、方案、实践和所思四个部分。理论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
本书共分陶瓷器、玉石器、铜铁器、金银器、货币、造像、书画和其他等类别,收录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馆藏200余件精美文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该馆丰富而有特色的藏品,反映青浦悠远而多彩的历史文化,也体现青浦区*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