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ZUI悠久、规模ZUI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第YI,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 好学求知之人 的? 本书作者詹姆斯 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 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博物馆不仅是 物 的储存空间,更是 人 的学习场所。博物馆如何转型并为公众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已成为全球博物馆学者和实践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博物馆学习手册》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性探讨,从博物馆管理、运营、人员和设施等不同层面切入,为我们揭示了博物馆向 以学习为本位 变革的规划方法,帮助博物馆转变为21世纪优秀的学习机构。该书2007年问世,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二个版本,重点关注将学习和教育作为机构战略规划优先事项的理由,并通过由19位博物馆学习领域专业人士撰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为博物馆及相关机构提供开展学习变革的全面方法。
本书主编段勇现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本选题聚焦国内博物馆从数字化建设到智慧化实践的转变,重在探索博物馆的智慧化实践之路,从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智慧博物馆及其架构、智慧博物馆的技术伦理规范等,从实践上探索智慧博物馆与公共领域的融合、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从制度上研究智慧博物馆的管理、服务与空间建构等。该选题以清晰的脉络阐述了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及其前景,可作为文博专业的教材使用。
本书名为 奇趣景观 ,书中的专题博物馆有各种特色收藏和镇馆之宝,保留了业已逝去的世界中无数个瞬间的奇景。那一个个瞬间仿佛从历史上截取的小小切片,林林总总拼贴在一起,构建出区别于大型综合博物馆的,更为平等入微的文化叙事。 一个人的个性来自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博物馆的特色也与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书中介绍的展示火车演变历程的铁路博物馆,设在退役的华丽老车站,作为藏品的老火车,仍能带着游客在铁路网上驰骋。海事博物馆的大厦以前是矗立于大河旁的海军军械库,古老的幽灵船就漂在门前的水面上。音乐盒博物馆由废弃的老教堂改造而成,教堂原来的钟楼和管风琴,都成为馆藏的一部分。手袋与箱包博物馆开在阿姆斯特丹绅士运河旁的古宅里,珍藏着当年河畔豪宅贵妇们心爱的包包和手袋。伦勃朗之家并没有价值连城
本书为《你所不知道的 一级博物馆》系列图书第三辑,汇集《人民日报》(海外版)栏目《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刊发的关于 一级博物馆的文章,对32家 一级博物馆的历史、馆藏等进行深入挖掘和介绍,并配以稀见馆藏文物图片200余幅,其中很多文物为“镇馆之宝”。书中既有贵州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综合类博物馆,又有 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等自然博物馆,还有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专业类博物馆;形式上按照博物馆所在的地理位置排序,清晰明了。本书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扩展了原文的内容含量,旨在帮助 多读者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 传统文化。
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本书分析了数字化社会的主要特征、数字化对传统博物馆的影响,也列举了目前最为鲜明的博物馆数字化新业态,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未来博物馆面对数字化进程,该如何重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博物馆行业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本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中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探索找到的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 本书旨在梳理和探究中国社会治理的变迁,探讨如何建设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拟把社会治理的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宏观综合研究,以“大历史”的宏观视野,探讨中国社会治理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厘清社会治理发展的基本脉络,从中总结和发现规律,并进行理论概括。然后以此为基础提供政策建议,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对策,使有关政策建议建立在扎实的历史考证和理论分析基础上。
交互式展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博物馆世界,参观者不再仅仅满足于通过玻璃橱窗观看价值不菲的展示物,他们期待通过对亲自动手获得体验,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展示中,即融学习和娱乐于一体。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让人们能够接触真实的物品和场景,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本书介绍了可动手展示的概念及其教育内涵,并对影响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持续成功性的展示设计、财务、市场、操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活动和重要事项管理等重点内容进行了探讨,*后对可动手展示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全书从实践出发,为博物馆学相关研究者和学生提供了操作指导。
浙江省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为 一级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现已成为浙江省内规模 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本书为浙江省博物馆青年课题项目成果集第二辑,收录了博物馆学研究的 课题项目成果论文。论文从博物馆的实际出发,就自然交互技术在博物馆中的运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丰富了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并为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乡村活态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界在乡村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当下,主动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的博物馆新业态试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依托 社科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城内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课题,对北京、山西、天津、辽宁、河北部分长城周边的70多个村镇开展走访调研后,聚焦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羊儿岭村建设“乡村活态博物馆”。该书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以羊儿岭村建设“乡村活态博物馆”为案例,进行以下四方面的探讨研究:一,是探索用博物馆理念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二是探索乡村活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式;三是在乡村基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四是拓宽和加深新时代长城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书中介绍了浙江省博物馆的16件重量文物精品,是吴越文化的浓缩:以稻作文化为特征的河姆渡文化、实证中华文明起源拥有规模和水平的良渚文化、“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国文化,“青瓷故乡”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 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下沉年代”,相信“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本辑单读首次增设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半自由”生活体验。
本书对 主要美术馆的藏品长期陈列方式演进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当前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所呈现的新的特点及其生成逻辑,总结了影响现代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发展的各种现实和历史因素及相关理论,探讨了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在当今的艺术系统中的形态,以及一个成功的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展览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希望通过本书所做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美术馆展览相关工作的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为什么博物馆需要管理?谁来管理?怎样管理?《博物馆管理手册》以经典 三段论式 结构,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介绍,精心提炼博物馆管理工作的九项标准,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博物馆管理、发展及目标实现提供了值得借鉴、便于操作的思考路径和实施方案。 本书作者从自身的专业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出发,为博物馆有效运营和质量提升提供了方法论,涵盖藏品管理、公共项目、行政管理、对外事务四大部门,帮助博物馆员工迎接日常工作的挑战,满足博物馆及相关机构人士的专业提升需求,为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博物馆管理手册》提供了一份全面而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职位清单,附有详细的职位说明,既可作为博物馆日常管理的参考,也可作为岗前和在职培训项目的计划目标。 《博物馆管理手册》的目标读者是对管理和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