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 博物馆中的 物 。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 物 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 物 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 物 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 物 是如何被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包括展览教育活动,以及与研究及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
本书遴选了42本20世纪海外学者的博物馆学研究著作,并约请35位相关专业青年学者为每本著作撰写评述。42本著作,出版年代跨越20世纪的后40年,一些是海外大学博物馆学、博物馆研究课程的基础教材,一些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产生过深刻且持久的重要影响。这些著作是考察和研究现代博物馆学理论发展和变革的节点指示器。研读它们,可以为学习博物馆学理论指明思想进路,为掌握博物馆专业技能提供标准做法。
博物馆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 它处于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状态, 人类既创造了它, 又不断刷新着对它的认识。20 世纪后,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校外非正式学习机构, 协同学校共同育人。博物馆的教育吸收采用了很多教育学理论, 在博物馆这个独具特色的空间内开展着实践。本书先从当代博物馆的构成、功能、特点等入手, 结合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案例全面阐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以及博物馆教育的对象、活动、课程、实施、评价等内容。
本书是指导博物馆参加评估工作的参考书。开展博物馆评估、实现对博物馆的分级管理,是引导博物馆明确定位方向、提升办馆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全书分为前言、综述篇、定级评估篇、运行评估篇、综合数据篇、附录等几大部分,内容权威,结构完整,对博物馆参与定级和运行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汇集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ICOM-IMREC)与欧洲遗产协会(EHA)遴选出的2022 2023年最佳遗产利用案例及数字利用案例,这50多项案例分别来自中国河南博物院、巴西足球博物馆、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博物馆、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荷兰露天博物馆、日本大原美术馆等机构,展示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最佳实践成果,旨在推动博物馆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文化遗产。本书隶属21世纪国际博物馆学基础书系丛书,为系列案例集的第二本。
上编 博物馆与社会 ,介绍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历史源流、功能类型等。通过大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案例,帮助大家形象地了解博物馆这一机构,及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 下编 博物馆与文化 ,通过聚焦八个著名的*博物馆,每章引出一个文博相关的社会话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的藏品,介绍艺术的欣赏方法、基本的艺术史及文物知识。 现代的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课堂的 翻转 ;学习也不仅限于课堂,而在于实践、考察、体验结合的综合锻炼场。教学如此,教材也应如此。 每章还设有 阅读书单 ,列出与本章有关的参考书籍,方便大家深入学习。在本书的末尾附录,设有三个 话题 和三个 专题 两个部分。 话题 针对性地聚焦大家关心的某个博物馆相关话题,进行着重探讨;而 专题 则是对博物馆参观及藏品赏析的具体引导。
博物馆是致力于全球和谐,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未来公民的终身学习和审美素养,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21世纪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博物馆事业已经前所未有地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学研究也随之逐渐被从业者和学术界所重视。本书就博物馆学的基础概念、国际国内的博物馆行业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形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对博物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期,为读者初步了解和深入学习博物馆学提供了参考。
在公民博物学复兴的新形式下,博物绘画获得某种新生,不是简单地回到从前,而是在吸收、借鉴前面经验基础上的前行。本书征集了53位博物学创作者的代表作品,展示丰富多彩的“回归生活的博物绘”,意在推动中国本土博物绘画创作与交流,并为未来博物画的发展方向探明方向,打破门户之见,推陈出新: 1.优先选择本地有特色的野生物种、生态来绘制。 2.视角 加多样化,多绘制细节图、解剖图。 3.所绘画面的时间、地点及对象的名称尽可能记录清楚,尽可能同时记录地方名和学名。 4.创作者宜在仔细观察、研究清楚对象的分类学特征的基础完成创作,并查阅有关资料,不单纯根据少数照片来绘制。 5.鼓励绘制与大自然有关的连环画、讽刺与幽默画、生态系统画等。
本书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框架,确立了科技中心和博物馆中的相关作用模型,通过众多的案例,探讨了参观者在科学中心和博物馆中获得的体验以及学习成果,重点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参观者之间、参观者与馆员之间、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今,博物馆逐渐成为学习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甚至是治疗和思考的场所。本书重点关注博物馆观众的认知特点与偏好,进而从认知与传播、阐释与理解、反馈与评估三方面切入,探索让观众真正加入到传播过程当中,成为博物馆合作者、积极发言行动者的新思维模式。
县级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但县级博物馆发展受思想认识、政策法规、经费投入、人才力量、藏品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成为新时期制约中国博物馆事业整体质量提升、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现代化的重大瓶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系统研究县级博物馆治理提供了新的政策背景和研究视角。本书以县级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视角,运用治理理论、协同理论、系统理论,结合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从认识、建设、协同、融合四个方面对县级博物馆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诊断和深入探讨,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系统回答县级博物馆治理“怎么看”“怎么建”“怎么协”“怎么融”四大问题,并对其未来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和相关
《智造展览——博物馆馆长讲博物馆2》收入上海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九州文华:中国博物馆之旅”系列讲座的内容。有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等十家博物馆的馆长,以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在讲座中介绍了所在馆的馆藏特色,特别是近年来举办的重要展览。从中可以看出,各馆是如何利用馆内馆外的文物资源和新的考古发现,筹划一个好的展览;怎样展示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怎样把展示与公众教育相结合,促进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土墩墓是吴人的墓葬形式,西周春秋时期主要分布在宁镇地区。春秋中期诸樊徙吴,阖闾元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吴地建造了都城,于是太湖以北的苏锡地区就成了吴国的腹心地区,所以春秋后期在苏锡地区越人的石室土墩墓被吴人的土墩墓取代了。然而由于吴人和越人都是江南土著,是“同俗并土”的近邻,吴文化与越文化本来就交流互通,春秋后期进一步互相吸收融合,所以苏锡地区的吴人土墩墓在继承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同时又出现了类似越墓的新变化,而等到吴国灭亡以后吴人的土墩墓也随之从苏锡地区消失了。
对博物馆来讲,仅仅做好收藏、研究是不够的,必须要进一步把收藏和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和公共服务。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发展,光靠财政的支撑与物质基础是不够的,相较于物质基础,观念的革新才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 重要推动力。这要求博物馆管理者和策展人不断创新管理思路,通过不断思考,不断推动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的新形式。本书通过以山东博物馆藏品为例证,具体而系统的介绍了党旗我国博物馆藏品的宣传推介方式及其研究心得,对于拓宽博物馆藏品推介思路大有裨益。
本书围绕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借鉴科普产业统计指标、地区科普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科普场馆产业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要素,设计科普场馆产业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选取具有典型性、标志性的科普场馆,通过调查问卷、统计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分析我国典型科普场馆的产业发展能力,提出新时代促进我国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