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姚伯岳先生2004年版《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的修订本。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图书版本诸问题进行探讨。上编为理论分析,对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下编为实践指导,对中国从古至今各类图书版本鉴定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新一版中,作者结合自身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在论述上 为全面、理论上 为醇熟、实践性上 具可操作性,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亦适合广大古籍图书收藏者、版本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
本书收录的是2021年度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者撰写的 论文,共151篇。 全书按档案事业管理、文件与档案管理、专业档案与特殊载体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档案文化与档案开发利用等5部分进行编排。这些论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体现了务实、创新、求真的特点,反映出浙江省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如《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采供血档案信息公共服务探索与实践》《基层医院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和利用的探索与实践》《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的思考》《论大数据时代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的流程设计探索》《传统村落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档案数字化项目交付质量控制研究》等文章的选题都很有现实意义,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新观点,将
本书是 鲜有的系统论述电子档案管理理论、流程、方法和技术要求的专门著作。内容涵盖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电子档案形成与收集、电子档案整理与归档、电子档案保管与保护、电子档案利用与开发、电子档案鉴定与销毁、电子档案移交与统计等,并附录《电子档案管理相关标准》《电子档案管理模型框架》文件。 全书以建立电子档案主体论述为目标,全新定义电子档案管理内涵,全新梳理电子档案管理流程,全新构建电子档案管理框架;全面引入数据治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建设领域理论实践成果,充分融入电子档案管理 制度规范和 实践;在管理内容上实现了DIKW体系化应用和系统性创新。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于文件管理、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实际操作人员、档案工作人员及大专
近年来, 在全国推动档案服务社会的试点工作,得到各有关省、区、市的大力支持和相关试点地区的积极响应,取得显著成绩。本书收入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地区及试点推广地区典型案例。包括档案治理效能 案例、档案资源建设 案例、档案利用服务 案例、档案安全保障 案例等,通过这些案例,反映档案服务基层所取得的实践成果。 以及各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的省级有关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本书是苏精教授历十余年,从欧洲及美国图书馆所藏近代 教传教士在华工作档案、汇报、往来书信等珍稀历史史料中还原的美华书馆历史,是学界 部关于美华书馆的专著。 本书以人物为研究线索,串起美华书院八十年的历史和近代中西文化——尤其是印刷出版文化——的转型历史,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历史人物的丰富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高质量学术著作。
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延续时间 长、影响 为深远的综合性科学社团,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1914年在美筹备创建的中国科学社,成立有董事会作为领导组织。1918年搬迁回国后,为了扩展社务1922年进行改组,将原董事会改为理事会,另成立由社会名流组成的董事会,专门负责向社会募集基金和管理基金。何品、王良镭编注的《董理事会会议记录》主要包括1922年前董事会会议记录、1922年以后的历次理事会1916~1948年共26次年会上相关社务会议记录。这些会议记录真实而翔实地记载了中国科学社这群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们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所经历的艰难苦心,是了解中国科学社及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 手资料。
《档案管理理论与实务》系上海市档案局组织编写的档案人员培训之一。全书共分两部分、十三章。理论部分全面介绍了文件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业务环节的基本要求,突出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论述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强化通俗易懂的“实际需要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