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本书是一部以 档案开放审核标准化体系建设 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2021年1月1日起新修订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首次提出 档案开放审核 的专业术语。本书即在全国率先研究探索建立 依法依规、科学严谨、结果稳定、安全可靠 的档案开放审核标准化体系。 全书先后从审核工作机制、划控规则、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辅助技术、人才培养六个方面入手,研究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机制的机构人员、制度规则、审核流程及保障条件,确定每个工作环节的质量核心思想、质量标准与方法,制定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档案开放审核划控规则,并梳理档案开放审核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解决档案开放审核人才普遍匮乏的问题。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给企业的办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办公自动化对企业效率的提升方面。由此而产生的电子档案由于其自身的优点,正逐步取代纸质媒介成为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电子文档被广泛运用,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电子文档带来的信息快捷传递和资源共享给单位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挑战和问题。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书是由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征集遴选的2020年度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内容涉及档案管理、档案服务、档案查询、档案建设等多方面的议题,包括档案事业管理、文件与档案管理、专门档案与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电子文件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与开发利用、高职院校档案馆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等,给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创造一个参与档案业务探讨和理论研究的平台,让来自基层的经验、做法和观点在推动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书从信息治理视阈的角度出发,围绕档案服务质量优化控制的基本认知问题开展论述,通过实证分析,采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总结归纳了档案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具体引发了哪些方面的档案服务问题进行了实证评价,构建了科学的档案服务质量优化控制问责制度,并提出了档案服务质量优化控制的实现机制。
近年来, 在全国推动档案服务社会的试点工作,得到各有关省、区、市的大力支持和相关试点地区的积极响应,取得显著成绩。本书收入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地区及试点推广地区典型案例。包括档案治理效能 案例、档案资源建设 案例、档案利用服务 案例、档案安全保障 案例等,通过这些案例,反映档案服务基层所取得的实践成果。 以及各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的省级有关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本卷档案资料主要有1922年前董事会会议记录、1922年以后的历次理事会(包括1923年到1942年152次理事会记录、内迁后11次理事会记录、战后复原153次到1952年第214次理事会记录、1952年以后10次常务理事会记录)、1916-1948年共26次年会上相关社务会议记录。
本书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以一个试点项目为主线,介绍了企业为实现电子单轨制而进行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全书共18章,重点介绍电子单轨制的背景,试点项目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与实施,电子文件“四性”检测、区块链技术应用、智能鉴定、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电子档案销毁、元数据、电子全宗卷、安全与保密体系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和解决思路、做法,以及整个项目的总结、启示和项目成果推广应用。 本书主要供广大企业档案工作者和企业IT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教师、学者、研究人员等教学和研究的参考用书,还可作为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档案场景应用区块链系统开发人员进行系统分析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