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 检索力 这一技能,帮助科研人员、青年学子、职场人士以及广大读者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把握 逆风而行 的搜索主动权。信息素养的训练过程是塑造一个人情趣盎然、对新事物永远抱有探究精神的过程,这其中包含着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元认知的交叉融合。作者根据自身二十多年的搜索体验,结合人文学科和诺贝尔奖的科学案例,以平实的语言将枯燥而繁琐的技能工具演化为有趣的检索故事,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学会利用、创造和交流信息,提升信息素养,并逐渐拥有走出 信息茧房 的勇气与能力。
本书直接地呈现了质性文本分析过程中的核心步骤,目的在于指导读者进行质性数据系统化分析。详细描述了质性文本分析的三大主要方法: 本书所描述的质性文本分析,来源于主题分析、扎根理论、传统内容分析和其他理论。这是一种阐释性诠释的系统化分析。在英语国家, 内容分析法 往往是与量化范式相关联的,因此,术语 质性内容分析 似乎自身是个矛盾体。为了避免这些误解,本书使用 质性文本分析 来替代。本书详细地描述了质性文本分析的三种方法 主题分析、评估分析和类型创建分析。着重介绍了各种复杂的分析类型以及如何呈现结果的方式。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质性文本分析的可能性,本书也展示了如何使用QDA(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质性数据分析)软件来进行分析。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是我国数千年知识的宝库,但如果读书不得其法,则势必一无所得。 典籍分类正如书海里的指南,启示读书的方法,引导求学的门径。 本书论述中国古代的知识与典籍分类,考索古代“七略”“四部”两主要分类的特征与嬗变,并追寻这种分类的思想文化渊源,为我们拨开求知路上的迷雾,指点入学的路径。
本书采用文献调研法、实地考察与访谈法、实证分析与典型案例法和专家研讨与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围绕科学数据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进展、需求、政策、数据组织与元数据标准、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数据管理与服务的绩效评估,以及科学数据人才培育等方面对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共享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信息管理这门课程具有知识的复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融合了信息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 本教材写作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特色有以下几点:①信息管理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为多个专业所共同需要,本书力求做到具有较强的适用性。②作为概论,全面介绍信息管理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对当前快速发展、纷繁复杂的信息管理的成果和技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知识。③作为相关学生的入门教材,本教材追求通俗易懂,各部分的讲述深度适合初学者。④以企业信息管理为主,兼顾其他形式的各种组织和政府、公益性组织等的信息管理要求来安排教材内容。⑤信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非常迅速,信息管理教材也已有多种,本书力图反映国内外*研究成果。
姚名达撰。采辑丰富史料,用分类、归纳及比较方法系统评述古代至抗战前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体例别具一格,不以时代为纲。分10篇:叙论、溯源、分类、体质、校雠、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颇有理论创见,如提倡主题目录、主张精撰解题、希望统一全国目录学方法等。商务印书馆1938年初版(收入中国文化史丛书)。
《新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培训丛书:中文编目与RDA》的章先讲编目原则声明及基于它们的编目条例和/或编目规则的结构与特点,第二至第四章分别论述我国巴黎《原则声明》或文献编目时期的MARC书目记录和规范记录的数据元素内容(含著录数据元素内容和检索数据元素内容)及其记录结构和内容标识符内容,第五至第七章分别论述国外《国际编目原则声明》或资源编目时期的MARC书目记录和规范记录的实体、属性、关系及其内容标识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新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培训丛书:中文编目与RDA》虽然在第四章的第四节谈了MARC的XML化问题,以使MARC能够适应互联网的环境,但互联网目前毕竟是个文件的网络,而要使其成为一个数据的网络,则必然使用关联科学中的关联数据,尤其是今后国内外普遍使用RDA来编目。据此,《新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培训
自从中美科技战出现,我国对自主创新原创科技的需求更为紧迫,中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从过去的跟随和拿来,真正变为自主的领跑,这不仅对科技界,而且对科技领域的决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书主编和作者群多年来跟踪研究境外有关机构,具有扎实的基础,对如何理解科技智库也有独特的想法。本书虽然主要提供国外科技智库的研究分析,它对我国建设高端智库,尤其是支持科技决策的高端智库必然起到参考和帮助的作用。本书选取的案例中,既有民间的科技智库,也政府的;既有隶属于大学以学术研究为其优势的科技智库,也 有形式为国际论坛而聚焦于政府科技和产业决策支持的科技智库,表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
本书共21章,分为五篇来组织,分别为数字保存的研究内容、数字保存的及时基础研究、数字保存的功能实体研究、数字保存的技术专题研究和数字保存的实践案例研究。全书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的相关问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数字保存技术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对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起到推动作用。
本书为广东省哲社“十二五”规划项目。主要介绍全媒体时代下,医学信息的传播,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特种文献、多媒体资源、网络信息等多种文献信息的检索,及全媒体时代信息伦理与道德等内容。可为相关研究、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参考指导。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的研究项目。自1990年起,研究成果已出版了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2017等八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从2018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和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28个单位的145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1014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 《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数字信息资源规划、管理与利用研究》的终成果,首先剖析了数字信息资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数字信息资源的特征、类型和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发展战略进行了概括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调研和统计分析,确定了近年数字信息资源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对我国不同区域数字信息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数字鸿沟在不断扩大。然后遵循规划、管理和利用的思路展开研究。
本书综合近年来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等理论,从多学科视角对比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内涵与外延,指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时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创新。通过对公共信息资源产权性质的界定及资源配置模式的分析,揭示了时下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弊端,系统分析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产生依据与运行模式、职能定位与改革方向;对政府、社会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竞争与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
信用信息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正处于建设初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信用信息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成效。《档案管理视角下个人信用信息有效性保障研究》基于档案管理的视角,从信用信息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揭示信用信息有效性的实质意义和基本要素,并在分析档案管理核心思想与实践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借鉴“档案管理核心思想”及“保障信息凭证价值与信息管理高效率的具体原则、程序和方法”,终构建起个人信用信息有效性的保障体系。
本书是作者在图书馆长期从事数字信息资源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国内外数字资源检索与利用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并参阅有关书刊资料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撰写而成的。全书分为三部分,共计七章。部分(章)系统地阐述了数字信息资源检索的基本原理、检索方法、检索技术,为基础篇;第二部分(第二、三、四、五、六章)介绍常用数字信息资源检索的基本方法、检索策略,包括检索结果处理及检索实例,为应用篇;第三部分(第七章)系统阐述了数字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为提高篇。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新颖,力求给出*、简便、实用的检索方法,以帮助读者提高信息检索技能以及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本书既可作为广大信息用户查找、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的实用工具书以及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资料,又可作为高等院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国家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 各类创新主体打破组织界限,通过广泛的资源联动与创新合作发挥整体协同效应,实现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青年论丛(第2辑):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协同”发展问题,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围绕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环境、运作机制、演化模型、评价体系和实现方法等问题,结合案例与 实证,进行面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构建和面向多元创新主体全方位、协同化的信息服务实现研究。本书可供信息管理学 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研究生和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共收录23篇文章,对 互联网 环境下大数据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新成果、新进展、新动向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综述。主要内容涉及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核心领域:数字学术资源信息安全保障、知识融合、信息生态、数字资源的语义揭示、健康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关联数据、科学数据管理、知识管理、移动搜索行为、嵌入式信息服务、行业信息融合服务、智慧服务等前沿问题。适合于高等学校信息资源管理、图书情报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阅读,也可供实际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域-国家'电子文件管理整合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11BTQ039)的*终研究成果。本书以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区域性与国家化冲突作为研究起点,解构已有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中的整合思想,构建了"区域-国家"电子文件管理整合模型,并根据模型,从多个不同层面和视角设计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整合策略。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搭建了理论探寻与支撑-模型构建与阐释-策略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框架,采用解构和建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构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中的整合思想和电子文件管理整合的各层次要素,建构电子文件管理整合的概念链与理论体系,从管理整合的视角探讨如何实现电子文件管理在区域与国家两个层面上的统一。在研究中运用了系统工程论、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整合协同论、博弈论、面向对象方法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论,这些理论与方
本书试图通过对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深入研究,从实践出发上升到理论和方法,为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并指导实践。
《信息网络法学》介绍了因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态——信息网络社会(通常也被称为“网络社会”)。*主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总要求。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的网络社会也应当是和谐的网络社会。为此,我们需要研究网络社会中的网络侵权、网络犯罪、信息污染、信息侵略及信息鸿沟等非和谐现象,并运用法治手段治理这些非和谐现象,促进和谐社会的整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