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当前最有写作才华的作者队伍,每一个人都那样特立独行、不拘常规、又敏锐多情。 翻开《橡皮:中国先锋文学》,您将由他们带领,走进中国先锋文学大本营,领略目前中国文学最前沿的动态,关于当下中国先锋文学,无论是题材、文本结构,还是语言才华和思想张力,您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获得一次丰富的精神滋养。
本书收录了夏莲居一生编辑整理的各种古籍作品,还有著述的各种诗文作品。其中有包括关于古琴、书画等古代艺术与文物研究的专著,有关于山东省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各种纪念诗文等,以及研究先秦诸子、宋明理学、禅学历史等方面的诗文。作者歌颂新中国与社会主义许多诗文作品,在生前曾受到陈毅、郭沫若等领导的嘉评。
本书编入宗白华先生从1931年至1986年所发表和未发表的译著,共15篇。其中,的康德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上卷,是根据作者六十年代给主编者的校勘过的译本收入的。《马赫(感觉的分析)》选译,是根据手稿整理而成。这些译作,反映了宗先生译文的特殊风格。卷后还收录了主编 所撰写的《哲人永恒,散步常新忆宗师白华的教诲》、《宗白华生平著述年谱全编》。
《四库提要辨证》全书四百九十篇,其中经部六十一篇,史部一百八篇,子部二百十七篇,集部一百三篇, 可以说他关注的重点,是在子、史二部,与清人的偏重经学小学有所不同。从所涉时代来看,包括了从上古到清代的各个时期,但以宋人著作为最多,达230种,接近全书的一半。凡此均可看出作者在博通中有所专擅的方面。 《四库提要辨证》所涉博大精深,对近五百种书中的各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作出了精当科学的解析。所涉如一书作者之归属、成书之始末、内容之分合、流传之完残、传本之真伪等,都有很具体的指正和发明。应该说,《四库提要》中带有明确的倾向性的偏失是很明显的,如以汉学正统之立场贬抑宋学,对西学一知半解地轻率讥评等,批评较为容易,余先生对此虽所见十分明切,但因议论可因所见不同而发挥,毋庸逐一讨论或批评,故
《叶维廉文集(第6卷)》收集了四十年诗的上部。一共分为九辑,分别为生日礼赞、赋格、愁渡、醒之边缘、演出试验作品、爱与死之歌、台湾山村诗辑、松鸟的传说及惊驰。叶维廉在其较早的诗歌创作中,一直追求中西诗艺的汇通,在其学术生涯的开始,自然就毫不犹豫地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他在分析其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动因时指出,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诗的创作。他的诗洋溢着浓厚的中国古典诗意,融合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遗产,承接了西方自象征主义以来的表现策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他毕生致力于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探寻中西诗学和诗艺汇通的途径,并且其诗歌在这方面开辟了一代诗风。延续了数千年中国诗歌的血脉。
本套《鲁迅全集》以1938年蔡元培先生组织编辑并出版的《鲁迅全集》(版)为底本,总目录以鲁迅先生生前亲定的著述目录为基础,并增加了译作部分,全套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共分二十卷。除了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外,书稿的内容和编排限度地与1938年版保持一致,可作为学习或研读鲁迅的参考,并兼具的收藏价值。
印章是成熟较早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精华的物质载体之一。从先秦迄今的3000年中,印章和篆刻艺术发展经历了哪两座高峰?明清以来的篆刻艺术大放异彩,出现了哪些篆刻大家,他们为印篆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从事篆刻艺术有哪些需要磨练的技艺和修养?前辈印人有哪些治印经验和关于印章的掌故?名篆刻家、书画家韩天衡先生新作《印篆里的中国》分印篆源流、行知合一、印人印事三个板块,呈现韩先生在中国印篆研究上取得的非凡成就。随文配有400余方古代珍贵印人印作、豆庐藏印及豆庐所治印等,以及印谱书影、印材等图片共600余幅,书后附录更有历代印章实物、豆庐印选等集中呈现,全面展示中国篆刻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