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丛谈》可谓一本不可多得的奇书。它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一部全面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作者是已故评书大家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 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
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庄子,庄子给无数人以陪伴、慰藉、启迪和鼓舞。他想象奇特,思想博大精深,观点常常出人意表而又发人深思。《庄子》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都是一部极为难得的奇书,是经典中的经典,金圣叹将其评定为 六才子书 之首。《庄子》通行本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庄子》用词瑰异,文意跌宕跳跃,行文似断实续,即使有了注释与译文,仍然不容易理解透彻。 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读明白的〈庄子〉》,在详细的注释、翻译之外,特别增加了三百七十多条 研读 ,梳理有关篇章的逻辑结构、解释寓言故事的确切含义、阐述庄子思想的深刻意蕴,以及某些故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希望能帮助读者真正读懂《庄子》,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原貌,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营养。
《技术与时间》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所著《技术与时间》系列前三卷之合集,系作者在德里达指导下,积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学成果而成的鸿篇巨著,开创了当代技术和时间哲学的一个新方向,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代表作品之一。 本书从人类固有的 缺陷存在 和 代具性 这两个品质出发,对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讨论,从而建立技术与时间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间新的关系;并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人类之本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人类原有的特定记忆、种族记忆及个体记忆逐渐为新生的机器记忆所取代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也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广义上的 存在 所造成的影响。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杂采魏晋典籍,经过巧妙编排和精心润色,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众生群相,特别是将当时士大夫群体的独特风貌分门别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于年代久远,且魏晋时的社会风尚、思想观念都相对特殊,书中又多用当时口语,因此《世说新语》篇章虽短小,却并不容易读明白。 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读明白的 世说新语 》,在对原文注释与翻译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一则故事的评鉴,将《世说新语》中各种难以理解的地方、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一一解读出来,为读者答疑释惑。并对诸家众说纷纭的条目、语句或字词阐发自己的见解,尽最大努力让读者真正读明白这部经典名著。 书后附有 《世说新语》人名指南 ,汇集原文出现的所有人物的称谓,方便读者检索。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费孝通接续其早年对城 镇 乡结构关系的思考和 乡土重建 的理想,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对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城乡和东西部区域协同发展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先后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等不同的乡镇发展类型,以及长三角、港珠澳、京津冀、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西部经济协作区等多种区域发展战略,其中还包含了他对中西部城市发展类型的思考。 本书汇集了费孝通十余年中所写的近六十篇考察随记,大致按时间线索排列,不仅呈现了晚年费孝通 从实求知 的所思所想;某种意义上也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黄金时期的历史进程。
马尔库塞从未完全撤退到艺术与美学之中,终其一生,马尔库塞的课题都致力于将批判社会理论、哲学、激进政治与对艺术、文化变革的反思整合起来。有时,这些要素彼此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当中。他经常会强调一个要素却忽略另一个要素,但在他*成熟、*综合的文本中,它们被聚集到了一起并做了调解。从马尔库塞整个著述来看,它们形成了一种与解放景象、激进社会变革方案相伴随的对统治的批判。对艺术与审美理论的关切是马尔库塞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到目前还没有得到恰当的估量,也没有放到其整个著作中来考虑。这一卷提供的这些文本和解释性资料能够完成这一任务。马尔库塞为今天的美学理论和批判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艺术与美学、为反思艺术与政治之关联的持续努力,以及为持续引起共鸣并从属于重大相关问题的具体审美和文化现象的研
《伊利亚特》为古希腊不朽英雄史诗,西方古典文化基石。两代古典文学翻译家罗念生、王焕生先生倾力译作。《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叙事史诗,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堪称西方人类古代文明的奇葩。全诗分24卷,15693行,叙述的是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大将阿克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事情。《伊利亚特》极大地影响了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文学创造风格,突破了史诗仅限于记史的传统,开始关注人物的内心,是诗体小说的开山鼻祖,其文学成就在当今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 齐备,校勘精当,体例严明,反映出一代翻译大师的贡献原貌。
《第十卷·讲义》汇集了作者四十年教学实践中的讲义手稿,大部分讲义手稿是第一次出版,内容涉及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这些研究和观点有的澄清了当时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很多根本性概念问题,加深了学界对史学理论一些根本问题的认知,很多研究后来成为史学理论界的共识。
吴景超(1901 1968)是一个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及新闻传媒等方面卓有成就且影响深远的人物。鉴于有关研究比较零散,相关研究资料多未经整理,我们编辑了这本集研究性、纪念性与资料性于一身的纪念文集。本书共分四编。编 研究与纪念 收录研究论文或纪念性文章21篇,部分已在他处发表者均由作者根据其研究进展进行补充和修改。第二、三、四编所录25篇,皆为1949年前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珍贵文献,包括吴景超自述性文章、关于吴景超生平事迹的记述,以及对他文章与著作的评论等。附录列表详细展示吴景超书评书介的有关信息。
《巨人与侏儒》是当代重要思想家、政治哲学家布鲁姆的文集,书名取自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布鲁姆之所以选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对他而言,区分人的禀赋与自然差别,区分事物的好坏,乃是一切政治哲学的起点。 这本文集中所收录的文章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面对先哲们的高贵精神遗产 那些伟大的书。用先哲独特的眼光和深邃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现代人的臆想来判断那些伟大思想的价值,不仅由现代反观古代,而且更透过古代反思现代的问题,那些记录在伟大作品中的,超越特定文化、经济、政治限制的永恒问题,应该是阅读伟大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 布鲁姆呼唤读者不放弃对 什么是美好生活 的追问,这样才能在所有看似无区别的生活样式中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只有以伟大思想的范例为对照来审察生活,我们才不至于简单认同那
这四本书收录了布哈林生前四部重要的著作,包括:列宁批注版《过渡时期经济学〉》(郑异凡等译)、《社会主义及其文化》(郑异凡译)、《辩证法概论》(孟广钧译)、《时代》(赵永穆译)。 文集勾勒出布哈林一生思想的发展轨迹,涉及到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多个方面。这四部著作中的三部(《辩证法概论》《社会主义及其文化》《时代》)在此之前从未与我国读者见面。《过渡时期经济学》及列宁的批注过去虽在我国公开出版过,但都是以独立形式分别出版,将二者放在一起出版尚属首次。 《过渡时期经济学》是布哈林1920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本书从理论上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规律,分析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书中论述了社会革命时期生产力暂时下降以及在新的基础上发展的必然性;展示了过渡时期城乡关系的根本变
本书著者顾准,他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在中国全面实行计划经济时,他发文呼吁中国应进行市场化改革;他虽被两次被错划“右派”,但仍坚信市场经济将是中国的“神武景气”。他从经济学破壁而出,研究古希腊罗马史、中国历史、诸子百家、中世纪、法国大革命,力图从更高的学术视点反思中国,呼唤改革。顾准禀赋聪颖,好学深思,他学养深邃,视野宽广,他的学问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学、人类学等。顾准的学说给予孙冶方、王元化、吴敬琏等不少启迪。学者李慎之评价顾准说,顾准是点燃自己拆下肋骨,照破点燃黑暗的人。《顾准文集》是凝聚着著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本书是在历年出版的《顾准文集》的基础上,经过顾准胞弟陈敏之、次子高梁、学者罗银胜先生的修订增补而成,全书结构更显完整,内容更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与历史教育家程应镠(1916 1994)的文学作品集。本书将程应镠文学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年集》曾在民国时期编定出版,包含1937 1938年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其余文章则收录于《一年集外》中,诗词作品见于《流金诗词稿》,后两者均为首次出版。书中包含众多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和纪实性文学作品,此外还收录了有关中国历史教育、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等方面的评论文章,内容上可谓丰富全面。本书一方面是对程应镠文学作品的汇总,为程应镠个人生平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本书收录的文学作品能够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和近代文学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参考。
本书对智慧城市的信息协同结构与模式展开研究,以协同论、图论、复杂网络理论、信息生态理论以及群体智慧理论为理论支撑,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析智慧城市的信息协同结构和信息协同模式,分析信息协同网络的薄弱环节,提出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的整体优化和配置策略,对丰富信息协同理论体系、促进信息协同建设向信息生态化发展、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本书为《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精品文库 香港讲座教授自选集》第一辑作品,是郑吉雄教授的论文集。本书分为 易学 汉学 清代学术 三个单元,大体涵括了作者毕生治学最主要用功的三个领域,全书选收作者14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论文分别梳理《易》与儒、道思想源流,分析河图、洛书、太极图与宋代道学义理的关系,比较海外汉学家得失并结合对方特色反思自身学术文化故步,着眼经学考据,聚焦三位祖籍安徽的学者对其乡先辈戴震思想的阐释。收录的论文是作者四十年治学成果的集中展示。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大数据主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21 ZD16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 健全国家大数据主权的安全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18VSJ034),国家工程实验室 面向网络主权战略的政府大数据治理机制研究 研究成果。本书基于数据主权的现实问题,从数据主权的发展历史及基础理论开始梳理,界定了数据主权的内涵与外延,阐述了数据主权的权利体系架构,分析了数据主权的形成机理并归纳了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等具有典型特征的主要国家或组织的数据主权战略定位及数据治理模式,结合研究成果与我国数据主权治理现状提出了健全中国数据主权安全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书中不仅对数据主权的基础概念理论进行梳理与探讨,更整理归纳了多个国家的数据主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