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理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全书共20章。首章为“绪论”,讨论了理论心理学的几个问题,即它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发展历史与重要意义,以便读者对理论心理学有一个轮廓式的了解。末章系“结论”,就西方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回顾、了解与展望,以便读者对心理学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线索。中间18章:从主要倾向看,前九章讨论的是基本理论问题,即心理论、意识论、无意识论、行为论、潜能论、学习论、创造论、心理发展论与方法论等;后九章探索的是实际理论问题,即心理过程论、思维论、感情论、心理状态论、个性论、智能论、性格论、非智力因素论与心理素质论等。在这些篇章中,一般都讨论了各心理现象的基本性质、主要理论与重要规律。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那段动荡的岁月,《道德经》为这个被暴行和背叛撕裂的世界提供了休察现实的一视角。精微玄妙而又旷日久远的遒家哲学征逐步被人热知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源于对日常生活无所不在的奇妙加以充分理解的人类经验。近年来,古代竹简本《道德经》的发现提供了新的解读资源,中国学学者安乐哲、郝大维正是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为当代读者开启了一扇感受(《道德经》万古常新智慧的天窗。尽管《道德经》一直被归于老子名下,但事实上其作者并不可知。它有可能产生干公冗前四百多年前口传文化时代。《道德经》的箴言警语远非一般的哲学教义,它透过全新视角描绘的人生真谛,引导读者习练自我教化的瑜珈。道家思想中,人类经验的每,构成都能够产生一系列波及整个宁宙的无尽涟漪。《道德经》潜在表
面对当今世界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现实,我们需要树立怎样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人类是否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支点,形成一种正确的知识,获得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本质、规律的总图景吗?一种有别于我们教科书的西方哲学观及其思维方式能够是合理的吗?
《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是部关于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临床应用研究的书籍。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复杂深奥,艰涩难懂。作者根据多年应用罗夏墨迹测验的经验,通俗易懂地为读者解读了综合系统的发展简史、实施过程、记分规则和解释规则,并完整详细地分析了多个临床案例,展现了综合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读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仅适合有关罗夏墨迹测验的科学研究,也可用作高校心理学专业和广大读者的趣味读物。本书由孔德生、李琼编著。
极想象是荣格发明出来的最重要的心理分析方法;荣格对梦的分析也别具一格。本书作者罗伯特约翰逊作为荣格的弟子,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对释梦来说,首先主要对梦中的意象进行联想。梦是用象征来说话的,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心灵的密码,当我们这个象征让我们联想到某个事物、某种感受,有恍然大悟之感,那就意味着找到了梦的密码。等我们逐一解开了梦的密码,这个梦的完整意义就会呈现。通常,梦会告诉我们内在的真相。 在积极想象中,自我——意识有深度的参与。对我们的心灵而言,一些想法、某种情绪背后往往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就可以窥见冰山下的部分。当某种恼人的情绪出现时,问它“请问你是谁?你是我内在的哪个部分?你想对我说什么?“通过这种方式,你会慢慢进入那个神奇的内在世界。 无论是运
导语《思维研究》由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等校的研究工作者集体编写。全书共七章。内容包括:思维的神经基础、思维与心理学、思维与人工智能、思维与语言、人际交互中的决策、心智游移、思维的演化。《思维研究》由唐孝威主编,何洁协助进行编辑工作。内容提要《思维研究》介绍唐孝威院士和其合作者在脑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中对思维若干问题的评述和研究。内容包括:思维的神经基础、思维与心理学、思维与人工智能、思维与语言、人际交互中的决策、心智游移、思维的演化。《思维研究》在介绍有关思维研究知识的基础上,力求展现当前各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
本书作者在理论方面,开拓了我国关于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提出无意识是一个多水平、多层次的系统,其中既有低级无意识,又有高级无意识,他往往是未被意识到的认识,即意识阈限下的认识,相当于无意识。本书主要介绍了阿拉伯、日本和中国心理学的思想,供广大读者阅读学习。
《幸福学》不是一部理论性的玄学,更不是通过旁征博引、诡言雄辩的妙论。里面只是用浅近的语言。通俗的故事,能懂的道理,可行的方法,建构一个实用的轻松的知识体系。不求学问有成,而求读者幸福!《幸福学》由孔刃非所著。
人的主体性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的重要主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针对西方学者对现代性和主体性的批判,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对“还有没有、还要不要主体性”的困惑,本书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观点鲜明的回答。全书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十章。前五章,首先提出主体和主体性概念,分析了主体性的矛盾内涵,论述了人生的阶段和个人主体性的演化,然后讨论了群体主体性、人类主体性,以及个人、群体和人类主体性的一致性。后五章,由人的认识的主体性开始,论及对象化中的主体性,强调生产、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而后分析了当代主体性困境的实质,进而探讨了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以及信息与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