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 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 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 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
本书阐释如何为长期心理创伤幸存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作者总结他们在过去65年中治疗长期心理创伤的临床经验和研究经验,以及十九世纪以来大量丰富的心理创伤文献,指出创伤的本质就是人格的结构解离 人格中各个心理-生物子系统过分僵化,彼此封闭,导致幸存者的人格作为整体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作者把人格结构解离理论和行动心理学结合起来,发展出阶段取向的治疗模式,聚焦于识别和治疗人格结构解离和相关的适应不良的心智行动和行为行动。治疗的基础是,支持长期心理创伤幸存者学习更有效的心智行动和行为活动,使他们变得有能力适应生活,有能力解决他们的结构解离。
《实用青年心理学:从自我探索到心理调适》(第11版)以 心理调适 为主线,涵盖当代生活中与青年人心理调适相关的各个领域,包括人格的构成及影响、压力应对、自尊与自我调节、人际沟通、友谊与爱情、心理障碍等,并为有需求的读者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及行动方案。 在内容的编排上,各章均以个人探索练习为引。这部分由自我评估(心理测验)和自我反思(相关问题)组成。正文主要介绍相关的、基于实证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比如在压力及其影响一章中,作者介绍了压力的本质、主要来源、对压力的反应、压力的潜在影响、影响压力耐受性的因素等。后,每章以 应用 结尾,讲述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例如提高学业成绩、有效利用时间、提升幸福感、改善人际关系,等等。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理论上,本书整合了当代精神动力学方法和精神病理学模型,介绍了治疗自我和人际功能障碍的移情焦点心理治疗方法;实践上,本指南与DSM-5规范兼容,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辅以大量的实例和线上资源,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人格障碍评估和治疗的实用指导。 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
脑电的独特优势使其在临床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随着人脑电活动实时测量技术的逐步提高,一系列脑电信号处理方法得到快速发展,脑电有望成为更有效和通用的研究大脑功能的工具。本书各章由相关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研究者撰写,旨在以全面、简洁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作者对脑电技术本身及信号处理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心得,向读者提供覆盖脑电神经基础、主流脑电信号处理和特征提取方法相关的概念、数学及应用知识。大多数章节还链接了MATLAB软件、代码和示例数据。
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 詹姆斯的代表作。它既是当时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本总结,又是詹姆斯机能主义(或实用主义)心理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该书不仅被视为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而且被公认为美国机能学派兴起的里程碑。书中所列主题包括大脑的功能、习惯、心理学的方法和陷阱、思想之流、自我意识、注意、概念作用、辨别和比较、记忆、感觉、知觉、推理、本能、情绪、意志等,大致确定了以后百余年来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这部巨著已经被翻译成法、德、意、俄和西班牙等几十种文字。
中国当今社会的特殊形态不仅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带来了巨大冲击,心理健康成为巨大的社会需求。作者结合自己在行政、学术和教学多方面的经验与实践,从中小学校心理 教育研究、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基础研究六个角度以六卷本的形式,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失为一部恢宏巨著,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社会心理学》(第8版)生动地将社会心理学置于当代的现实情境中,不仅将经典的理论应用于生活,而且探讨了新的前沿性研究。全书包括16章内容,既关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如社会认知、归因、自我与身份认同、态度、劝服与态度改变、攻击、亲社会行为、亲密关系、偏见等,又体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如领导力与群体决策、语言与沟通等。另外,本书将文化单独作为一章进行阐述,突出文化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关键地位。 第8版更新了250多条文献,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进展;设计了丰富的、充满趣味性的专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探索日常的社会心理现象。这部令人信服的、汇集了世界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研究的作品,相信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
温尼科特既是一位小儿科医师,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师,本书是温尼科特思想的继承者简 艾布拉姆对温尼科特关键术语的回顾与整理,是迄今为止对温尼科特全部著作的重要研究之一。全书展示了温尼科特的术语的演变过程,每条术语都包含着从温尼科特出版的图书或发表的文章中摘录的引文,展现了温尼科特理论的演变过程。 温尼科特是研究母婴关系的代表人物,他的母婴理论尤其是 抱持 原初母性贯注 足够好的母亲 足够好的环境 等重要概念,对当今社会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环境,促进健康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他还把足够好的母性养育技巧延伸至精神分析治疗的设置中,例如如何为病人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治疗师像处于原初母性贯注中的母亲帮助病人修复失败。本书无论是对于父母、儿童教育者还是从事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是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
本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科书作者戴维 迈尔斯(David Myers)撰写,自出版以来,一直位列美国亚马逊心理学教科书畅销榜榜首,是美国高等院校中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本书系统阐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主要分支领域,包括生物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障碍与治疗等,同时还展现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心理学与文学、哲学、历史、体育、宗教、政治和通俗文化等领域的联系。作者戴维 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教材撰写方面的突出才能,将严谨的科学性与宽广的人文性结合起来,兼具理性和感性,使读者能够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本书由国内资深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领衔18位心理学教授联袂翻译,并被中国心理学会
《理性》 今天,人类正在攀登科学理解的新高度,但是似乎也正在失去理智。假新闻、江湖郎中、阴谋论和 后真相 仍无处不在。我们该如何弄清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是歪理邪说呢?当代思想家史蒂芬 平克在《理性》这本书中回答了所有关于理性的问题。平克否定了 人类是非理性的,人类仅仅是充满了偏见、谬误和错觉的穴居人 这一陈词滥调。毕竟,人类发现了自然规律、延长了自身的寿命并丰富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为理性本身设定了基准。 平克向我们雄辩地证明,理性是引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重要原则,是利用知识实现目标的能力。 理性很重要。它为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公共领域带来更好的选择,是社会正义和道德进步的终驱动力。对于个体来说,来自生活中的证据表明,推理能力越强的人,生活的越好;对于群体来说,理性是引导道德与物质进步的力量
本书一直被奉为普通心理学教科书的典范之作,其主要作者西尔格德自1928年便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开设非常受欢迎的心理学导论课程,他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于1953年独自编写了本书第1版。由于内容丰富、观点全面、着重启发学生思维,特别适合作为初学者的授课或自学教材。本书自出版后就一直普受赞誉,到1962年第3版时,销量高达40万册。其后陆续被翻译成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汉语等多种语言,是全世界大学广泛使用的普通心理学教材。 为适应心理学领域的不断进步,本书自1967年修订时开始增加新作者,以期融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和新出现的分支领域。50多年间本书已出至14版,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始终代表心理学教材中的黄金标准。虽然新作者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但为了纪念西尔格德对本书和心理学教育的贡献,本书始终保留西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趣味盎然、富有意义且发人深省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其实用性、可读性与趣味性在同类图书中独树一帜。 作者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力图涵盖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相关的所有领域,包括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思维和记忆、动机和情感、教学策略和学习环境,以及课堂评估策略等内容。本书设计的 个案研究 亲身体验 走进课堂 应用大脑研究 创设富有成效的课堂环境 教师资格考试练习 等专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情境和问题中。与前面的版本相比,本版在保留了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特点的基础上,还对整体框架做了较大调整,并增加了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示例,确保了本书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本书适合教育工作者、心理学或教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理论上,本书整合了当代精神动力学方法和精神病理学模型,介绍了治疗自我和人际功能障碍的移情焦点心理治疗方法;实践上,本指南与DSM-5规范兼容,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辅以大量的实例和线上资源,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人格障碍评估和治疗的实用指导。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
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孝道、重报观念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有过哪些情结、迷信和崇拜心理与行为? 中国人以何种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心理学虽不是诞生在中国的一门科学,但中国文化中从不缺少心理学思想,这些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塑造并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书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下册精选有关中国人的六个主题,通过深入分析其内涵、类型、表征、成因等,揭示中国人心理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阅读此书,人们将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获得新的理解。
社会心理应激与压力无处不在,但当前应激研究可能存在消极认知偏差及应激原进化机制适应不良问题,在当前时代境遇下,无论从观念上还是社会适应上都需要重新审视应激的概念及其作用。本研究以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引,遵循多方法、多角度论证的研究思路,对正、负向社会心理应激的效应、影响因素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层层递进的探讨,着重探讨了正向社会心理应激的积极效应、生成条件和神经基础。本课题基于应激下可以保持健康、创伤中可以受益的理念,在关注负向心理应激的同时强调对应激积极效应的重视,为揭示不同性质应激的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其次,基于新冠疫情及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社会现实需要,有助于高应激职业人员选拔及民众社会心理建设。本研究将从应激认知重评及社会心理应激积极干预角度对
中国人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它何时诞生,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 中国人重做人、尚和、讲人情、重脸面,这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体现?它们又对我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心理学虽不是诞生在中国的一门科学,但中国文化中从不缺少心理学思想。从我们日常书写的汉字到日常生活里的行为,无不蕴含心理学的影子。本书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上册精选有关中国人的五个主题,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总结,力图逼真展现中国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还原人际交往中中国人真实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每一个阅读此书的读者都会获得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全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