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以 自卑感 社会情感 为核心概念,强调个体的多种心理现象,如知觉、记忆、情绪情感、思维和性格,都是以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并服务于个体所追求的生活目标的。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人类行为的物质基础、内在驱力和发展规律,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性格特征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多种性格特征的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社会情感对个体性格特征的调节作用。 《理解人性》认为个体的行为模式起源于童年早期,自卑感是其行为的重要驱力,它为人们发展社会情感、识别并调整自己性格和行为中的缺陷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照。《理解人性》旨在使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也对这些原理在日常关系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这里所说的日常关系不仅包括人与世界
为何我总是不开心? 只有你才能给我快乐! 我没有资格享有美好生活。 你怎么就是不听我的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自己和别人发出类似的声音,其实这是个人的信念系统、沟通方式和情绪管理出现了问题。 阅读本书,你将学会 ●做情绪的主人,充分享受、完全拥有正面情绪,恰当处理负面情绪; ●利用大脑的工作规律,运用潜意识引导我们相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和谐的信念系统,改进对待同类事情的想法与做法,化解内心冲突; ●通过制造机会不断肯定自我,提高自我价值,自尊、自信、自爱; ●立足于自己理想的身份,制订出改变环境及行为层次的计划,激发个人潜力; ●正确运用内感官的知识改变与别人的沟通方式,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恰当地使用正面词语,掌握大脑接收语言的规律,拥有充满力量的健康心理!
畅销书作者斯蒂芬妮 斯塔尔(Stefanie Stahl)根据迈尔斯-布里格斯(Myers-Briggs)的类型指标(MBTI)列出了16种基本的人格类型。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四个心理维度进行解析,并提供与不同维度的人的相处之道。第二部分包含性格测试和性格解析,基于性格测试结果,可以从工作、爱情、友谊、为人父母、问题与发展机遇等视角进一步了解自己和他人,并提供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相处的小技巧。对于自己和他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缺少的手册,它让人们生活在一起变得更加容易,甚至有助于选择正确的伴侣。
《人的自我寻求》的主题是关于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本书从分析人的空虚、孤独与焦虑入手,解释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因素。然后通过强调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力图论证它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最后试图通过对自由、良心、勇气等传统价值作新的阐释而重新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 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 地貌 ,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你 颠覆固有的传统思维,突破自我限制,重新整合思维认知 的重量级积极心理学好书! 我们所经历的无意识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 许多我们放弃自由意志的方式背后的原因都是无意识顺从。 人们倾向于寻求确定性,但由于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现状,我们就不再注意到变化和新的可能。一旦我们认识到过去无觉知的决定限制了我们,那么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重新设计世界,而不是用昨天来定义今天和明天。 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你颠覆固有的传统思维、突破自我限制、重新整合思维认知的重量级心理学好书!也是兰格教授到目前为止在哈佛心理学的学术历程与成果精华。 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保持觉知,就能够找到更好的可能选择,提升工作效率、心理幸福感和创造力。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她整个学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要面对独自一个人的生活。在当今社会,孤独是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现代人面对的孤独大体有三种: 没有伴侣、没有知己,因缺少必要的联结而感受到的孤独。这是受生活逼迫而生的非选择性孤独; 一个人生活,认为既然已经一个人了,那不妨就尽情享受自己的时间吧,这也是一种选择性孤独。 远离尘世喧嚣,一个人在静默中深刻直面自己内心 存在的孤独 。这是希求自由和解放而陷入的选择性孤独。 作者从社会现象和人的精神角度带领我们去认识孤独,从心理学和哲学角度向我们展现了独处的意义。我们不必美化孤独,更不用去刻意追求孤独,把人生的装扮出病态凄美的调性。如果我们可以在孤独中生出一种坚定的直面内心的力量,就能开辟出生机盎然的心灵花园。只有学会了更好地独处,才能更
当卡拉 多尔蒂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时,她的世界改变了。迷茫40年、艰难确认后,她终于能够走出自己的 阴影生活 ,得到解脱。 双相情感障碍常见的类型分为Ⅰ型和Ⅱ型。在欧洲的大量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是相较于双相情感障碍Ⅰ型(躁郁症)更为普遍的类型,也是症状相对较轻的一种,其特点是重抑郁轻躁狂,且容易与抑郁症混淆而不易诊断。 卡拉 多尔蒂用患者和专家的双重视角,总结出一套翔实有效的识别与治疗重抑郁轻躁狂症状的实用方法,帮助受困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或即将受困于此的人们准确应对,少走弯路,过上更平和的生活。
临床精神分析一直关注的是病人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运作的?如何转化的?如何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中理解与他人的关系? 为了解决关系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定位问题,格林伯格和米歇尔提出两种基本的解决方法:驱力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与他人的关系是由驱力满足的需要所产生的,并被其所塑造;以及各种关系模型,在这些模型中,关系本身被看作是首要的,不可再分的。两位作者对精神分析观点的历史进行了巧妙的综述,追溯了两种模型之间的分歧与相互影响,以及主要的理论家在努力确立对待这些模型的立场中所采用的复杂策略。并进一步阐明,只有在考虑驱力模型与关系模型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全面理解诊断与精神分析技术中存在的许多争议和方法。
●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上)是全球躁郁症研究领域的大师、畅销书作家凯 雷德菲尔德 杰米森,以躁郁症患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撰写的经典之作,为我们细腻地呈现了自己从少女时代起与躁郁症纠缠的心路历程。 ● 在本书中,杰米森记录了自己从初次躁郁症发作,到本书完成的近30年中,与躁郁症共处的点点滴滴。本书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让一个深受躁狂和抑郁双重情感障碍折磨的病人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游走在兴奋和低沉边缘的痛苦灵魂,帮我们真正走进躁郁症病人的内心。 ● 作为一个躁郁症患者,杰米森是如何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业的?她是怎样成为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甚至是躁郁症研究专家的?躁郁症患者的身份给了她怎样的困扰与帮助?她又为躁郁症患者们做了些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本书将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 利伯曼解读人类 社会脑 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
本书主要讲述行为科学(重点是心理学)中使用的统计知识,内容涉及描述性统计、简单的假设验证、多元统计和统计建模等。全书共分5个部分:1、描述性统计;2、推论统计;3、多元统计;4、以结构方程为例,介绍统计建模的过程;5、介绍“新统计”的基本思想。本书特色在于:(1)没有深奥的数学公式,题目尽量用简单的数据,消除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恐惧。(2)将统计与具体的研究情境相结合,向读者传递如何针对具体研究运用适宜的统计方法的信息。(3)在理论方面,吸收西方心理学界新近的统计理论方法,反映学术界新动态。(4)试图将高等统计的一些重要内容,包括应用软件包SPSS输出结果,以较通俗的方式介绍给读者。(5)书末配有10套综合练习题,供读者自学之用。
●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下),是全球躁郁症研究领域的大师凯 雷德菲尔德 杰米森的自传性作品,在本书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她与丈夫近20 年的生活,以及丈夫患癌症、病故前前后后的经历与情感变化。 ● 一个躁郁症患者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是否时常要面临分崩离析或疾病带来的绝望?杰米森在书中回忆了她与丈夫的生活,包括两人如何想办法应对躁郁症这个 恶魔 ,如何让情绪保持稳定,又如何面对死亡即将来临的事实。这其中,有浪漫的往事和温馨的时刻,也有棘手的、令人无奈的、疲惫不堪的时刻,杰米森的躁郁症,理查德的癌症,让他们的心情与希望像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 ● 这本书中有爱情以及爱情带来的点点滴滴,有死亡以及随死亡而逝的丝丝缕缕;有爱的绵长不绝,也有悲痛的深刻教益。这是杰米森对自己生活、
◎内容简介 梅兰妮 克莱茵和R. D. 温尼科特是当代精神分析领域的大师,他们的主张有着深刻的渊源又截然不同。因此对两人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 基本原则 早期精神发展 外部客体的角色 精神痛苦 实践与理论 等五个角度入手,围绕两位大师展开了精要的介绍,并开展了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比较与对话,让读者对克莱茵与温尼科特思想的的异同能够有清晰的把握。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是罗洛 梅探讨暴力问题的一部力作。本书秉承作者一贯主张的存在心理学观点,将暴力视为人存在深处的原始生命力的一种体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远离自身的存在,回避自身的权力,处于无知的境地,反而导致暴力横行。 作者对暴力、攻击、权力、无知、无能、革命、反叛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存在分析,提倡一种新的成长伦理的生活方式,要求每个人觉知本心,正视当下,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过一种与恶共存的向善生活。
如何看人不走眼? 如何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 如何识破谎言,对骗术免疫? 如何像FBI、CIA一样拿捏人性? 如何在社交中占据主动,洞察他人心理?
这是一个关于复杂心智的悖论:人类本身具有建立联结、探索和创新的天赋,以应对变动时代;然而,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所带来的压力,常常使我们难以在最需要的时候启动这些能力。 本书作者基于她们在成人发展、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系列实践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复杂性,解锁身体密码,重启驾驭复杂性的天赋。通过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洞察自己的身心变化,重新定义情感体验,深化与他人的联结。此外,还能转化复杂性所带来的焦虑、疲惫和无所适从,获得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和力量。
基因不是命中注定的蓝图,而是精心设计的旋钮和开关。 从胚胎开始到生命终结,微小而持续的环境刺激,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基因的性状表达。智力、天赋从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与遗传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虽然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控制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动态过程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就像一台有许多潜藏曲目的自动点唱机,而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固定指令。它设定的是某些内置的,让人们有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能力。没有人天生注定平庸。 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本书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雄辩地驳斥了基因决定论的荒谬,以前沿的基因互动论为理论依据,在 G E 的范式框架下,清晰提出改善基因的4大指标和10大窍门,帮助你重新认知自己,打通个人发展的通道 这一通道是
本书是罗杰斯与20世纪知识界重要人物,如神学家布贝尔、蒂利希、尼布尔,心理学家斯金纳、贝特森、梅和科学家波拉尼等人的对话集。书中关注了如何认识知识和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价值观和信仰在追求科学知识当中的作用。目录 1 序言. 2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法 3 马丁 布贝尔 4 保罗 蒂利希 5 斯金纳.6 迈克尔 波拉尼 7 格雷戈里 贝森 8 莱因霍尔德 尼布尔 9 罗洛 梅
过去的20年里,认知神经科学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使用多种非侵害性的技术来研究人类大脑的活动。这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关于记忆的研究成果。书中的主题包括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人类大脑的活动机理,长期记忆的成功与失败,工作记忆、内隐记忆以及记忆与疾病的关系。关于记忆的认知神经科学既强调空间的问题,又强调时间的问题。斯科特在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大量背景信息与多幅插图来介绍相关内容,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常态病理学》深入分析了现代人的常态病理学:包括何为精神健康、当代文化中的宗教真空、对生产与消费的崇拜、快乐与安全的关系,等等;明确阐释了精神健康的概念和人文主义的人学理论;并在最后部分试图从社会经济、科学、神经心理、动物实验、人类的天生被动性等多重角度回答 人是天生懒惰的吗? 这一经典问题。此外,弗洛姆还试图在本书中给出如何克服不健全的社会、自恋、异化、恋尸癖等精神疾病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