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一书辑录了荣格关于哲学、心理学、东西方宗教等方面的十一篇专题论文,对于心理学、宗教心理学及心理分析爱好者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今最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当代精神分析理论)》(作者大卫·萨夫)是继《客体关系入门》之后的又一力作,具体阐述了客体关系理论在性关系及其治疗上的应用,为我们理解性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就能找到影响两性关系的原动力。《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简单、清晰、易懂,是一部能让人喻快阅读并容易消化吸收的著作,也是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性关系及其治疗的著作。作者一如继往地在本书中使用了治疗中的实例来补充抽象的概念,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对于家庭与婚姻治疗师,以及试图了解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
本书是著名心理治疗师简·霍尔的经典著作。这本书高度实用、读者友好,有助于心理动力治疗师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探索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一段值得的旅程,而治疗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向导。在短程治疗盛行的今天,本书展示了如何深入更为广阔的长程精神分析治疗,深入更为曲折复杂的“人心”,从心理动力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二者的衔接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和临床实践上的案例,弥补了进一步深入治疗方法上和指引上的空白,为现在心理动力咨询师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走向精神分析提供了更多方法和衔接的桥梁。
本书是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学院举办的“中法精神分析治疗连续培训”的实用教程,也是精神分析治疗理论和实践在中国临床一线的研究与尝试;其内容生动鲜活,但又不同于故事演绎;就像一次中法精神分析的原汁原味的对话。如果读者能静下心来阅读,您能感受到如临现场般的与老师和学员们在一起交流,因为老师不是在讲理论,而是将精神分析的态度融入细节之中,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无私地和大家分享。阅读中您会将遇到的问题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会激发出更多的问题。本书适合临床医生、心理治疗师、教师及精神分析相关人士阅读。
从实践发展来看,精神分析确立了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格局和样式。当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具体方法有上百种,它们大多都与精神分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或受到精神分析的影响。也完全可以说,正是精神分析带动了现今人们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同时,精神分析咨询与治疗技术现今仍是被广泛运用的方法。 这本《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主要介绍了精神分析运动史上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与实践。我们把它们分为理论范式,即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自我心理学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客体关系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在介绍每个代表人物的思想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他们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模式(包括心理结构、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影响因素等)、儿
精神分析是20世纪影响的知识运动和社会运动之一。《灵魂的秘密:精神分析的社会史和文化史》对精神分析的起源、发展及其蕴含作了透彻的描述和分析,同时首次将精神分析置于历史背景之中,探讨其与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可谓精神分析史的拓荒之作。?
这本书是作者三 曲的 点, 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 理 的 手册,第二 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 ,本 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理论上,本书整合了当代 动力学方法和 病理学模型,介绍了 自我和人际功能障碍的移情焦点 理 方法;实践上,本指南与DSM-5规范兼容,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辅以大量的实例和线上资源,为临床工作者 人格障碍 估和 的实用指导。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 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
《生与死的战斗:与施受虐的对抗》是一本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专业书籍,描述的是心理分析师和来访者之间治疗的互动情况,探索了影响日常生活的施虐和受虐两个颇具争议而又令人困惑的心理病理。案例中,来访者有在他们自身的亲密关系中体会痛苦的需要,并且会在任何试图接近他们的人的身上引发这样的痛苦,这就是书中所涉及的受虐与施虐的主题所指。这类情感阻碍了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找到慰藉。 从大的视角上,它采用当代的精神分析工具检视了生死之间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师和来访者日常的互动空间变成了研究失败、牺牲和绝望等痛苦体验之演化变迁的ZUI佳地点。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生与死的战斗:与施受虐的对抗》展现了敏锐而富有经验的分析师是如何帮助此类来访者的,并由此为读者提供了治疗此类心理病理患者的模式。参加案例
内容简介
本书关于巴林特部分的内容是在我的硕士论文《迈克尔·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时光匆匆,不觉硕士毕业已有两年。这两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酸痛苦辣,让我懂得了珍惜所拥有的现在,也让我更加怀念曾经的美好。 刚人师门时,郭老师对我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那种殷切的关怀至今仍让我感动与难以忘怀,也让我仍感到愧对于师恩。为了让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郭老师不辞辛劳,在每周六都要组织一次师门研讨会,共同学习和探讨由贾晓明等人翻译的那本MichaelSt.C1air撰写的《现代精神分析“”》及其英文版。当时的学习氛围很浓烈,每次的研讨会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次思想上的交流和探讨机会,彼此获益颇多,而且这种心灵的交流也增进了师门同学的感情,以至于
《精神科会诊实录》为作者将近二十多年来会诊笔记整理后,结合研究文献资料而编写。有些疾病是常见的,有些则是罕见的。有些病例虽然诊断明确,但同时伴有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治疗极为棘手,它折射了临床实践中失败与成教训与经验。有鉴于此,作者在会诊后将每个会诊病例作了记录并进行分析讨论;而且在会诊同时,也向会诊科室医师请教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诊疗知识和专用术语,为本书的编写做了积累,希望为精神科医师和相关临床医师提供参考资料,在遇到精神障碍的患者时拓宽思路,曲突徒薪。本书内容包括在急诊科、内科、外科等疾病伴发或并存的精神障碍的诊断,以及精神障碍患者出现躯体疾病时的治疗措施。突破了单一精神科知识范围,结合内科、外科或妇产科知识来解释患者出现的精神异常现象。
本书旨在表明当代精神分析学派并非孤立的观念岛屿,原则上通常是可以整合的,整合这些学派引人入胜,在临床上也是既有用又有趣。本书认为关系性社会环境既是被体验到的,也是被不断建构的,努力克服将人际关系和“对象”关系或人际和内心这样的概念一分为二、仿佛关注一方就必然意味着否定或贬低另一方的不当倾向。本书还详尽地阐述了这一观点的临床含义,概要提出了一种关于精神分析治疗活动的互动性“关系冲突”模式,并将其同经典驱力模式和发展受阻模式作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