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易懂地介绍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克莱因学派、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当代弗洛伊德主义修正者等,对各学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的阐述,同时介绍了不同的流派之间在理论和临床技术上存在的争议。作者在阐明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时,常常结合案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行文生动活泼,有很强的可读性。
《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既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同时又具有ji佳的临床应用性,对于和早年发展严重受损的困难病人/来访者工作的专业人员尤其有参考价值。作者以清晰易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读了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还是熟悉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早期心理发展和治疗理念。此外,作者还用自己提出的这些理念来重新解读了精神分析的一些核心概念,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过程。
南希 麦克威廉斯博士的心理治疗著作,受到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心理治疗从业者的认可,至今已被翻译为15种语言,被广泛用于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学治疗师的培训及督导。2004年,《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的中文版出版后,立刻成为国内心理治疗培训的公认优质教材。十年后,她的另外两本著作《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和《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二版)》亦翻译出中文版,由此三本著作的精装版本共同出版,希望为心理治疗领域的学习和工作者们提供便利。
本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本书作者在督导心理治疗师的过程中,总结了诸多心理治疗课程中没有涉及,但对治疗师的实践工作又非常重要的难点问题。本书将这些难点一一剖析,力图帮助治疗师在工作中可以更顺畅。其中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分析师的敏感性、信仰、主观情感、好奇与敬畏;治疗师对治疗的准备;如何帮助来访者做好治疗的准备;治疗的边界问题、两难的境地;职业倦怠与满足;还有治疗师的自我照顾。作者也呈现了两个完整的精神分析案例,帮助治疗师读者理解精神分析内涵。
本书内容非常清晰明了,涉及俄狄浦斯情结中男孩的情况、女孩的情况,还有答疑环节等,非常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甚至零基础的读者阅读。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读者来说,本书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而对于初学者,本书又可以作为一本初级的教材,难怪本书被纽约大学读书协会评为 大学生***的100本书 之一。
走进18位精神疾病患者鲜活的世界,看见人世百态,体味人间悲喜 在形形色色的人间悲欢和点点滴滴的人世温情中,照见并疗愈自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世界上每八个人中, 就有一个人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及其导致的社会精神健康问题涵盖精神障碍、心理社会残疾和其他与显著痛苦、功能障碍或自我伤害风险相关的精神状态。 对精神科,社会大众有误解,患者也无所适从,求治时往往摸不清门槛,神经内科往往成为精神病患者寻求帮助的第一科室。精神科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学科。在精神科,绝大多数临床病例是常见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疾病,真正有精神症状的病患不到临床病例的十分之一。 作者选取了自己从业二十多年中遇到的18个具有代表性的临床故事,带领广大读者走进形形色色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去体味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饱受精神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理论上,本书整合了当代精神动力学方法和精神病理学模型,介绍了治疗自我和人际功能障碍的移情焦点心理治疗方法;实践上,本指南与DSM-5规范兼容,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辅以大量的实例和线上资源,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人格障碍评估和治疗的实用指导。 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
我们很荣幸地推出这本新书,重新开启《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并基于讨论和进展,使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开创性著作更适应于当下的时代。 我们选择《哀伤与忧郁》(Freud,1917[1915])作为丛书第二辑的开篇,因为它是理解人类哀伤和抑郁过程的正常方面和精神病理方面的一个里程碑,它也是标志着客体关系理论开始重视客体起源的一个转折点。《哀伤与忧郁》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部作品中,他介绍了精神结构的和第二地形学理论之间的桥梁,解释了自我的关键实体,联系并辨明了由于客体丧失而产生的认同,修通了真实和想象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篇复杂的论文,它派生出多个论题。 作为这本书的编辑,我们的个任务是识别出可以从《哀伤与忧郁》中发展出来的主题。经过长时间富有成果的讨论,我们确定了
投射性认同 和 内摄性认同 ,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就是说明人类的心态相互 感染 的机制。 来访者的情绪、感受、欲望会感染到治疗师,治疗师的情绪、感受、欲望也会感染回去给来访者。 作为治疗师,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愿意接受来访者心态的感染,愿意感染对方传递过来的抑郁、焦虑、愤怒、仇恨、绝望、痛苦、悲哀等等,然后在内心通过对这些情绪的投射认同与内摄认同进行正念观察,产生理解接纳,带着悲悯慈爱。 如果是一个完美的精神分析过程,治疗师再把正念观察,理解接纳,悲悯慈爱这三种心态 传染 回去给来访者。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过程。
作者大卫 沙夫在本书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了他在与来访者心理治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这些共鸣,从而形成了其对心理治疗独特的观点: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寻客体和重建自体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过程,而来访者的成长恰恰见证了治疗师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可以说,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是在关系中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成为自己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才可以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而一位可以找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发展自体的人,终将不再需要心理治疗。
本书是美国精神分析师斯蒂芬 A.米切尔的遗著。 本书作者出版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Freud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深受业界人士欢迎。 本书适合希望深入理解亲密关系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章我们从精神分析发生的场所开始,病人和其治疗师正处于精神分析的一个疗程的中间阶段。由此,我们将逐步扩展到其他的病人,我们将对临床上精神分析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作一个更综合性的概述; 第二章我们将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一个概述;第三章讲述精神分析的历史渊源;第四章介绍精神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播种、发芽以及扩展的情况;第五章转向有关精神分析评论中一些严肃的问题并就此予以讨论; 第六章把目光转向精神分析研究中的一些复杂的领域;第七章讲述精神分析在咨询室以外的应用的一些方式;第八章从精神分析和其他的心理治疗方式出发试着展现精神分析处在各种心理治疗方式中的地位。后,在第九章,我们介绍了英国精神分析的培训、职业体系、以及涉及到的国内和国际框架。
督导既是一段发展过程,又是一段治疗过程。 督导师在督导他人的工作实践时,不仅要利用自己作为治疗师的经验,还要对他人如何学习、对组织机构因素如何影响治疗和督导有明确的理解。本书探讨了督导与教学、督导与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相应指导。 对于想要成为精神分析取向或心理动力取向督导师的人,以及已经执业的督导师来说,本书是一本能够带来启发的著作。
精神分析复杂性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诠释性理论。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框架,用于诠释情绪困扰及与之相关的痛苦的人际关系体验产生并持续存在的原因。在实践中将这一理解框架转化为临床敏感力(或特定的临床态度),将推动临床工作者的工作,更有效地应对困扰,获得改变。 本书适用于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以及其他对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领域中的新趋势感兴趣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学者和教师。
论弗洛伊德的《论潜意识》 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的一个重要分册,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目前该系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精神分析专业的教学辅导书。 本书开篇首先呈现弗洛伊德的经典论文《论潜意识》,然后由国际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和理论家围绕该论文进行主题讨论。每位讨论者首先概述弗洛伊德论文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澄清其中不明确的概念,然后讨论者会以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方式整理出弗洛伊德论文中的重要思想与当代议题之间的发展脉络。 本书试图带领精神分析学科的学习者深入思考这些议题,希望他们阅读此书如同与国际杰出的精神分析师们进行深入的对话。
我们很荣幸在《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介绍这本新书,通过讨论和新的发展更新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开创性工作。 解释? 建构? 解构? 重构? 正如弗洛伊德在他的论文《分析中的建构》(Freud, 1937d)[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和《有止境和无止境的分析》(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Freud,1937c)大致相同]中所说,精神分析工作的目的基本上是解除压抑(repression),从而解除婴儿期健忘症,也可能修复早期的情绪体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分析师有两种方法,也就是两种可用的工具:解释与建构。 在这个术语的经典意义上,解释是指对碎片化的材料赋予意义,从而促进对其背后的潜意识议题的理解;而建构是在之前解释的基础上,将这些材料的元素组合在一起,使之变得有序而完整;在某些情况下这会合成一个假设,为相关的婴儿期冲突带来新的
本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近期新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通过视频、语音等手段在网络上进行沟通愈发便利快捷,远程心理治疗在如此有力的技术支撑之下得以飞速发展,许多精神分析师未经深思就纷纷兴奋地投入其中,开始利用计算机、手机等媒介为身处异地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尽管有人声称以技术为媒介的远程心理治疗和咨访双方共同在场的面对面心理治疗是等效的,但其实很少有研究证据能够支持并推进这些主张。那么,在不能直接面对面的情况下,治疗过程真的仍然有效吗?正如一位患者所言,当盯着屏幕的治疗无法进行 亲吻或踢踹 时,会发生什么呢?*亲密的关系,包括精神分析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一种重要的内隐的非言语成分,它与外显的言语成分具有同等的分量,甚至是更重的分量。这种微妙的交流又是如何受到以技术为媒介的交流方式影响的?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