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害怕一些事情: 怕辜负别人,怕做得不好,怕被评价、被抛弃,怕打扰别人,怕发表意见,怕表达感受 这些阻碍我们生活的日常恐惧可分为四类,每个人都应关心: 对成长的恐惧,或难以获得一个真正独立的成年人的地位。 害怕表达自己或定义自己,很难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对行动的恐惧导致难以投射和构建生命意义。 对分离的恐惧导致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本极具启发性的书中,作者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那些囚禁我们的恐惧。他为我们提供了解放和充实生活的工具,不仅引导我们逐步挣脱恐惧的枷锁,还帮助我们能够自信地拥抱每一个挑战,活出更加自由、充实且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是一部多维度探索注意力的全新力作,对席卷全球的注意力危机发出了警告,并从个体角度和社会层面对造成注意力危机的原因做了一番审视。 我们的注意力是如何失去的?作者历时三年,采访了世界上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家以及互联网公司技术专家,总结出了影响注意力的12个原因:生活加速、心流受阻、身心疲惫、深度阅读崩溃、思维漫游停滞、高科技操控、冷酷的乐观主义、高度警觉状态、饮食、环境污染、多动症的错误应对以及儿童身心的禁锢。 作者认为,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如果我们对注意力危机有深刻的理解与反思,并有决心为此而奋斗,人类是可以从注意力危机中寻找到出路的,重回深度思考是可以实现的。
疯狂是行为的反常、情绪的波动、思维的混乱; 疯狂是无法自控的挣扎、难以预测的危险; 疯狂是迫切需要被隔离、被救治的精神疾病; ...... 长久以来,人们将疯狂视为一种例外,认为那只是少数 非正常人 面临的困境。然而,在《什么是疯狂?》中,精神分析师达里安 利德借由丰富的案例,提出了新的观点:疯狂是人类共同的生命经验,它并不一定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而是我们解决内心冲突的方式;疯狂也并不总是伴随着剧烈的情感爆发,相反,它往往与正常生活无缝地交织在一起,而这些 安静的疯狂 背后,则潜藏着个体自我修复的尝试。在疯狂与文明之间,学会直面内心无声的风暴,才是每个人必修的心理课。
内容提要 在科技席卷一切的今天,人类该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坚持自主?《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一书提出了深刻的回答。作者倪考梦历时18年,结合古典哲学、心理科学与前沿技术,打造了 自主三角形 理论模型,全面解析自主的定义、价值及实现路径。他强调,自主不仅是自由的感受,更是对生活的掌控,是意愿、能力与资源三者平衡的结果。书中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到社会集体的自主实践,层层深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提供实践的可操作性。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社会与个体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为追求自我成长的人们指明方向,是一部兼具思想启迪与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 专家推荐语: 用十八年书写自我,带你见证从赫拉克勒斯到普罗米修斯的蜕变之旅。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AI时代的浪潮中,唯有自主,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对亚氏《论灵魂》文本的一种解注:针对某些神秘化的误释而对亚氏思想的捍卫;以亚氏作为一位可信赖的顾问而对人类思想活动本身所进行的探究。该书也可被视为布伦塔诺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秘密发源地。
当今社会的伦理挑战日益复杂模糊,往往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让人在决策边缘踟蹰不前。在《斯坦福大学伦理课》一书中,苏珊 利奥托提出了通俗易懂、深刻而富有说服力的新视角 道德准则如何能引发积极的连锁反应,从个人延展至家庭、社区、职场乃至更广阔的世界,为善的力量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 作为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道德顾问,利奥托曾为跨国企业、学术机构、非营利组织提供指导,并在斯坦福大学讲授伦理课程。她以专业积淀为模糊的道德困境拨开迷雾,提炼出简单易行的四步决策法,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书中更揭示了驱动人类道德决策的六大核心要素,通过剖析当下最具挑战性的伦理难题,教会读者构建清晰价值观、勇敢发声、做出有效决策,最终为个人与社会创造更道德的生存环境。
与以往的社会心理学专著有所不同,本书从神经科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当前的热点问题探索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内容涵盖了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幸福感、自我意识、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共情等社会心理学焦点主题。作者还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特征和心理机制,具体分析了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品对标 国家出版基金 项目,以现实需要为导向,聚焦国家 十四五 规划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科技前沿领域,系统梳理心理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动前沿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为科技前沿领域的攻关添砖加瓦。
为什么你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像自己? 为什么你常常做出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举动? 为什么你总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梦 知道答案! 《预见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承袭心理学大师的经典理论,通过解梦的方式,结合生活实例,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和隐秘欲望,从而帮助我们找到焦虑、恐惧、孤独的根源。同时,作者提出了一些技巧,教我们如何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梦进行科学解释,从而认识自己,成就自己。
《物质·意识·场: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人类世界存在的哲学沉思》就是其数十年潜心研究哲学的结晶。科学泰斗钱学森读了该书后,称此书“扩宽了视野,深受教益”,是“探索新的哲学思维”,哲学界的一些学者对此书评价也极高。阅读本书,可以充分领略到哲学上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对于80年代末期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思想的诱惑,更是一种浪漫气质的熏染。那时,人们像传递一本情感日记一样,争相阅读这本书,有几分神秘,也有几分神圣,那种感觉显然不同于对知识的饥渴。
本书试图在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中阐述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并将其视为这个传统自身的一次“规定了的否定”。这意味着否定辩证法中同时蕴涵着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这种批判与拯救的张力,无疑将改变长期以来阿多诺在汉语学界那种单纯的颠覆者和否定者的形象。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卷,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 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大学译丛:跟大卫·哈维读 》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以及在阅读《资本论》文本中显然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易经入门》改深奥之古语为今言,化艰涩为简易,在台湾一经面世即风行于市;《易经》,我国最古老的人文经典,号称“群经之首”;《易经》,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被尊为“天人之学”;书中精义,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对天道与人理的综合探寻;古人以此吉凶,指点迷津:今人以此临机应变,天人呼应。
本书源自柯瓦雷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举行的一系列讲演,后经扩充而成此书。在这本书中,柯瓦雷主要关注的是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人类思想经历井完成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和谐整体宇宙(cosmos)的解体和空间的几何化。这场革命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从库萨的尼古拉开始,经过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儿、莱布尼茨、牛顿等思想家的探讨和争论,古希腊和中世纪的那个有限封闭的秩序井然的世界(costaos),最终演变成了均一而无限的宇宙(universe)。在本书中,柯瓦雷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科学思想史研究的魅力和深度,说明了十六、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思想与当时科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构建和解决的途径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为我们理解整个欧洲近代哲学史提供重要启发。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一般公认是世界哲学名著,事实上也是历史学名著,确切些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名著,尤其是至今少有的马克思以前唯物史观学说史名著。它和作者另一部著作《俄国社会思想史》(三卷本,中译本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同为思想史名著。
《系统辩证法》(1988)、《系统哲学》(2008)和《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2013)三本著作构成了乌杰系统哲学思想的主要脉络。这三本著作的基本问题包括系统哲学思想史、系统哲学基本观点、系统哲学的基本规律、系统哲学范畴以及系统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问题落脚在系统哲学与当今实践。《系统哲学三大定律:乌杰 解析》抓住这些最重要的观点进行讲解、注释、说明和发挥,特别是补充了一些系统科学的典型案例和文献供初学者参考。《系统哲学三大定律:乌杰 解析》作者从哲学史和科学史的背景出发,对系统哲学思想的提出、发展以及重大问题一一作了回顾和解析,是对乌杰系统哲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更是一次总结和提高。
宋明理学足我古代学术史上的一个思想高峰,宋明理学之核心即“理学”。理学的鲜明特色就是强调精神自我,将其视为人性的本质。理学是探讨个人的精神发展规律的心理学。 《无我之我:程朱理学之精神自我思想研究》论述了传统社会背景下个人精神自我的发展问题,对精神自我的意识结构从内容与功能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提出了丰富的思怨,进行了精神自我发展的实践探索,提出了颇为有效的训练理论与实践路径。
在此组合起来的以文字绘就的思想家们的小插画似乎得出了某种富有意义的集合——它不是哲学史,但却像一个挂满个性研究与理智肖像的画廊。这个画廊表明了尼采有多么正确,因为他曾经指出,所有哲学体系往往也是属于作者的某种悄然的回忆和自白。 彼得·斯洛特戴克希望这本《哲学气质(从柏拉图到福柯)》中的这些小研究已经表明,哲学气质的标度远远超出了卑贱与高贵这种主体之间的类型对立。它就像被逻各斯照亮的灵魂一样伸展开来,对此赫拉克利特断言:灵魂的边界你是找不出来的,就是你走尽了每一条大路也找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