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认为,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社会理论,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社会学的其他理论都不能全面解释社会进化或者提出社会进化的构思,它们只能说明某一社会现象领域。因此,哈贝马斯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要想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普遍的社会进化理论和达到它原来所确立的目标,就必须重建。《社科文献精品译库: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修订版)》是哈贝马斯学术历程中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之一。这时。哈贝马斯开始转向批判理论的深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一套以交往理论为框架的社会进化理论,并且提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设想。《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修订版)》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信息和传播技术不仅仅是工具,相反,它们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自我理解(我们是谁),人与人的互动(人类如何社会化),人类关于实在的理解(形而上学理念),以及人类与实在如何互动(人类的能动性)等。在每一种情形中,信息与传播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伦理、法律和政治意蕴,而我们对此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在线生活宣言:超连接时代的人类》一书旨在更新我们的哲学观。这是一个建构性的目标,意在为重新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制定政策所依凭的哲学理念,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信息与传播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以及令人满意地解决这些问题。
《大争论:左派和右派的起源》是系统梳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起源的一本书。两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政治生活由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组成:以托马斯·潘恩为代表的激进党和以埃德蒙·伯克为代表的保守党。法国大革命期间,两位意识形态巨擘在“改革的保守主义”与“重建的激进主义”之间争执不下,左派与右派由此而生。面对社会,我们是首先对运转良好的部分心怀感激,巩固维护,还是首先对运转不畅的部分心怀愤怒,破旧立新?为了减贫,我们是希望通过公共资金补贴穷人的收入,还是帮助穷人掌握技能,从而提高收入?两种可能性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一种通过强势的进步迈向理想,一种对珍贵的遗产加以保留和完善。《大争论》深刻检视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个哲学信仰系统对于自由、平等、人性、历史、理智与改革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并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很重要的作品。在本靠前卷中,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思想。他区分出了四种行动类型:目的性行动、规范调节的行动、戏剧式行动、交往行动。四种行为侧重于世界的不同方面,并得出结论,交往行动比其它行动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因为它考虑了所有这三个世界。交往行动组成的世界也是由日常语言支撑的世界,即生活世界。交往行动也是一种言谈行动。言谈行动又分为三种有效的断言(陈述):在"命题内容"或涉及外部或主观世界方面,陈述是真实的;在关于现存的规范关系或社会界方面,陈述是正确的;在表明经验者的意图与其主观感受方面,陈述是真诚的。在现实的交往活动过程中,这三种有效断言能被提出、
本书研究了信息有机体的伦理学基础,正是我们这些信息化有机体在信息化环境(信息空间)中成长繁衍,并且对其建构及福祉负有责任。简言之,信息伦理学关注信息空间中的信息化有机体的伦理。部分描述了信息革命,其后的信息伦理学的作用与本性,它的抽象层次法和它的各种问题,以及关于计算机和信息伦理学的基础性论争。第二部分探讨了作为道德行动的受动者(即接受者)的信息化实体与信息空间的本质,道德能动者(即发送者)的本质,我们作为对于我们的环境及其栖居者的福祉负有责任的人类能动者的建构性价值,信息空间中的善与恶,良善道德能动者所遭遇的困难,以及对于我们的自我的信息化解释。最后一部分则回答了诸如隐私、分布式系统中的道德、信息伦理学与商业伦理学之间的关系、共同信息伦理学的全球化本质等问题。
“这本书从康德哲学的各个角度进行总述,把康德的批判哲学压缩在几百页来说明,足以显示作者的研究功力和技巧。这本书将提供一个对康德哲学的非常精湛的介绍。”——菲利普 斯卓坦(英国 reading 大学)评价在这本书中, Paul Guyer把康德的核心概念——“自治”——作为
本书以人类文明的哲学表征为主题,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表征人类文明的哲学”,论述了哲学的表征意义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表征,中篇“范畴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文明的大逻辑,并具体阐述了《资本论》所构建的历史内涵逻辑,下篇“文明形态变革与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集中阐述了创建文明新形态的哲学理念创新。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心理学的长期过去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从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或哲学心理学时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的短期历史被称为科学心理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是指具有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与之相对的是前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前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主要指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它以纯粹思辨的方式进行推演研究,试图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它主要受到近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影响,采用经验尤其是实验的方式进行归纳研究,得出心理现象本质的知识。 从理论形态演变上看,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心
《论文字学》作者雅克·德里达(1930-2004)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初版于1967年的《论文字学》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全书分两大部分。部分从解构主义的基本精神出发着重追溯了文字概念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第二部分通过对莱维-斯特劳斯和卢梭的著作的解读,展示了一种新的阅读风格和阅读策略,揭示了文字的替补特征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组织、情感世界、文化生活乃至生存方式的深刻影响。
18世纪60年代,数学家欧拉应邀为德国公主函授哲学、物理学、宇宙学、化学、音乐等多个科学和艺术分支的知识。为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文笔优美的文章,它们充分体现了欧拉渊博的知识、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这些通信被整理成书并翻译成英文,分两卷出版,《欧拉致德国公主的书信:关于自然哲学的不同学科(卷 英文版)》收录了115篇文章。
本书以日本明治时期哲学家、京都学派代表人物西田几多郎为中心,将其他重要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和辻哲郎等纳入视野,论证明治时期的日本虽表面上呈现西洋文化一边倒的局面,但明治人在精神深处一直留存着传统的宋学思维方式。西田的哲学思想说明:在日本,西方哲学是在旧有的宋学伦理观上被理解、吸收和批判的。
老子《道德经》两千多年来不断被人们所诠释,并流传有多种版本。该书观点认为长沙马王堆帛书甲本其实就是老子祖本,并根据自己修炼的实际体会,完全从修炼的角度解释《道德经》,特别是对老子自创的29个字的解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为了保持《道德经》版本的原貌,凡原文出现的地方尽可能排成繁体。
《叙事的自我:我们如何以叙事的方式理解自身》是学界少有的从叙事理论角度来探讨关键的哲学概念和社会政治理论的学术专著。它试图通过揭示叙事对人格同一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影响,将叙事在个体层面与其在社会层面发挥的作用联系起来考虑。不仅用叙事方法重新阐释了经典的哲学概念,还基于叙事本身的特点,将这种讨论延伸到了社会和政治领域,探讨了社会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叙事建构以及社会意义空间的叙事建构。作者文笔晓畅、洗练,不仅可供研究者参考,亦可为哲学爱好者赏读。
论述唯物史观的书,好像有很多,然而一旦我们去稍作列举说明,却会发现出乎意外的少。即便这些较为少数的书,当其与近年来马克思研究的急速发展相对照时,最终也只有作为“经典”的意义存在。我想,要真正实现唯物史观原像的体系再建构,还需要相当长的年月。虽说如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关心愈发广泛高涨的今天,至少,大家都希望能够出现基于近年马克思研究的成果的哪怕是概述也好。 虽然笔者并没有写作概说式论著的能力,只是在外界的不断怂恿下才不顾才疏学浅,对时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显露的唯物史观的原像加以素描,依照其粗线的轮廓作了如下描述。 在阐发前人学说的时候,与其摘录各个基本的命题,莫如致力于凸显支撑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和范畴的构想。为此,虽然这不能不是纯粹介绍性的记述,可是,我打算将自己大胆的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内容:自然是构建的,而不是发现的——正如真相是制造的,而不是找到的——这一思想正是近科学史学术界的主要基调。追溯文化中科学的性别化根源,唐娜·哈拉维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中可以说是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揭示了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全书,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计算机控制的有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免疫系统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地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在其中一些文章中,她探讨并发展了现有的女权主义学术参考中争议性的术语;通过映射“自然”和“经验”这两个有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很重要的作品。在本靠前卷中,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思想。他区分出了四种行动类型:目的性行动、规范调节的行动、戏剧式行动、交往行动。四种行为侧重于世界的不同方面,并得出结论,交往行动比其它行动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因为它考虑了所有这三个世界。交往行动组成的世界也是由日常语言支撑的世界,即生活世界。 交往行动也是一种言谈行动。言谈行动又分为三种有效的断言(陈述):在"命题内容"或涉及外部或主观世界方面,陈述是真实的;在关于现存的规范关系或社会界方面,陈述是正确的;在表明经验者的意图与其主观感受方面,陈述是真诚的。在现实的交往活动过程中,这三种有效断言能被提出、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章论述了生命科学哲学兴起的背景,区分了生命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两种理论倾向,指出了生命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最后介绍了外生命科学哲学研究的进展;第二章分析了这种解释方式的合理性及其与因果性解释方式的关系,并由此进一步讨论了生命科学的自主性问题;第三章从不同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正反两方面论证的依据,并对各种观点进行了比较,说明生物学理论缺少规律的原因;第四章讨论了还原概念和突现概念的历史发展,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原因,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最后指出了它们的途径;第五章着重讨论了进化论的统计特性与进化过程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问题;第六章讨论了生命难以定义的各种原因,论述了定义生命的两种主要方法;第七章指出了人工生命提出的主要的哲学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内容:自然是构建的,而不是发现的正如真相是制造的,而不是找到的这一思想正是近科学史学术界的主要基调。追溯文化中科学的性别化根源,唐娜·哈拉维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中可以说是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揭示了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全书,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计算机控制的有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免疫系统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地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在其中一些文章中,她探讨并发展了现有的女权主义学术参考中争议性的术语;通过映射“自然”和“经验”这两个有力而又模糊的
《叙事的自我:我们如何以叙事的方式理解自身》是学界少有的从叙事理论角度来探讨关键的哲学概念和社会政治理论的学术专著。它试图通过揭示叙事对人格同一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影响,将叙事在个体层面与其在社会层面发挥的作用联系起来考虑。不仅用叙事方法重新阐释了经典的哲学概念,还基于叙事本身的特点,将这种讨论延伸到了社会和政治领域,探讨了社会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叙事建构以及社会意义空间的叙事建构。作者文笔晓畅、洗练,不仅可供研究者参考,亦可为哲学爱好者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