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经》、《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人类认识早产生的哲学体系。《道家哲学》是一部专门探讨道家哲学的学术论著,分为“导论”、“玄道本体论”、“有无相生论”、“天人自然论”、“社会历史论”、“形神生命论”、“人生修养论”、“精神养生论”和“道教哲学”九章内容;《道家哲学》作者张尚仁通过对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抱朴子》文本的解读与体会,从道家哲学的基本范畴——“自然”、“道”、“天”、“地”、“人”着手,来展开对道家哲学理论的梳理和探讨,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道家哲学范畴体系。n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内容:自然是构建的,而不是发现的——正如真相是制造的,而不是找到的——这一思想正是近科学史学术界的主要基调。追溯文化中科学的性别化根源,唐娜·哈拉维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中可以说是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揭示了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全书,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计算机控制的有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免疫系统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地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在其中一些文章中,她探讨并发展了现有的女权主义学术参考中争议性的术语;通过映射“自然”和“经验”这两个有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研究》从西方地缘战略理论一个经典流派入手,对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可以说,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地缘战略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一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麦金德的地缘战略思想体系,既分析研究了其陆权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也分析研究了其全球时空观念、“心脏地带”理论、海陆对抗理论。二是较为深刻地剖析了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优劣,既承认其地缘战略的理论精髓,肯定其对世界历史进程、国际形势分析和全球霸权体系的独到见解,也着重分析了其地缘战略思想的局限性,指出了其着眼于冲突和战争,从权力、对抗、势力范围、霸权、实力中心等视角和方法入手,为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和争夺势力范围所提供的地缘战略理论,已无法解释新世纪新时期的国际政治现实。三是对麦金德地缘
长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缘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作为亚洲大河,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0/0,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010,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010,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占全国的30%以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内地转移以及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5年8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把多学科、多层面、全方位研究长江文化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离开了长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化;全面深入地研究长江文化,不利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而且对于从整体上认识长江流域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及其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速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老子《道德经》两千多年来不断被人们所诠释,并流传有多种版本。该书观点认为长沙马王堆帛书甲本其实就是老子祖本,并根据自己修炼的实际体会,完全从修炼的角度解释《道德经》,特别是对老子自创的29个字的解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为了保持《道德经》版本的原貌,凡原文出现的地方尽可能排成繁体。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怀特海本体论的思想渊源及其本体论建构所遵循的思维逻辑,并凸显了这一哲学体系在哲学话语圈中所应具备的理论意义。这种研究遵循了两条路径,其一,是顺着怀特海的思路,对传统实体哲学进行了梳理,总结其走向没落的内在症结,并试图证明,从“实体到机体”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历史路径,这条路径同时也是西方本体论复兴的希望所在;其二,将怀特海与当时欧陆的现象学以及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哲学进行了多向度的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彰显怀特海对于当今世界哲学发展所具备的典范意义,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有必要以怀特海为契机,激活中国传统机体哲学,以及马克思的机体思想,建构起一种“新机体主义”,它应该能够承载起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同时又具备世界意义。
本书基于“理性主义范式转换”这一理论坐标,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从理论层面到实践视阈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与分析,旨在揭示哈贝马斯由“传统主体理性”范式转向“交往理性”范式背后所蕴含的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信息和传播技术不仅仅是工具,相反,它们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自我理解(我们是谁),人与人的互动(人类如何社会化),人类关于实在的理解(形而上学理念),以及人类与实在如何互动(人类的能动性)等。在每一种情形中,信息与传播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伦理、法律和政治意蕴,而我们对此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在线生活宣言:超连接时代的人类》一书旨在更新我们的哲学观。这是一个建构性的目标,意在为重新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制定政策所依凭的哲学理念,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信息与传播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以及令人满意地解决这些问题。
《叙事的自我:我们如何以叙事的方式理解自身》是学界少有的从叙事理论角度来探讨关键的哲学概念和社会政治理论的学术专著。它试图通过揭示叙事对人格同一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影响,将叙事在个体层面与其在社会层面发挥的作用联系起来考虑。不仅用叙事方法重新阐释了经典的哲学概念,还基于叙事本身的特点,将这种讨论延伸到了社会和政治领域,探讨了社会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叙事建构以及社会意义空间的叙事建构。作者文笔晓畅、洗练,不仅可供研究者参考,亦可为哲学爱好者赏读。
《现代主义与虚无主义》主要通过梳理尼采、海德格尔、本雅明、阿多诺、卡夫卡、贝克特、布朗肖、德里达、鲍德里亚、瓦蒂默等人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思想与虚无主义的复杂纠葛,指出大多数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美学虽然都把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规定为虚无主义,都主张艺术是对抗虚无主义的力量,但最终又都成为虚无主义的化身。
建省600年来,在贵州的传统学术文化瑰宝中,有本土特点且又最能与全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接轨、交流和对话的当首推“黔中三宝”,即黔中王学、佛学和易学。“黔中三宝”是黔中传统文化中的奇葩,亦是黔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相对于贵州原有的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博大精深,具有更加系统、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刻的特点,居于一个形而上的核心地位,再加上这一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使其自然拥有宏大的文化影响力和亲和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能够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给予人们以形上智慧的启迪,值得我们重新发掘和认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学术书库·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黔学中的形上智慧资源》对于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论述,目的是融古开今,重铸未来,给当代贵州人才成长提供文化土壤,提供学术
二宫尊德(1787-1856年)幼名金次郎,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德川幕府时代)末期的思想家和农政学家,已故去154年了。他逝世后日本人很崇敬他,当时许多小学校园中竖立起金次郎“负薪读书”的塑像。日本学界和中国社会文化学者至今仍在研究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有个萌芽、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他的“报德仕法”思想与实践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日本虽然经过明治、大正、昭和等时代的动荡和兴衰,但这种作用一直持续至今。日本全国有五百多个报德社,另有“一圆融合社”和“全国报德团体联络协议会”等社团组织,不断宣传其思想。一些企业家运用其思想有效地指导了日本近现代工业及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当今研究他的思想与实践,对解决农业发展,推动中日之间思想文化的学术交流和现代人加强道德修养,均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本书是当代法国很重要的技术及媒体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lger)和巴黎第十大学哲学教授埃利·杜灵的访谈录,此书不但覆盖了斯蒂格勒很精要的思想,包括《技术与时间》中所奠基的技术哲学和他对资本主义操纵媒体的批判,而且详细讨论了他的哲学思考方法——经由意外与缺失。这本书是进入斯蒂格勒思想的不二途径。
《大辞海》是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辞书的一个空白。 《大辞海》的编纂以《辞海》(1999年版)为基础,继承《辞海》的优点并加以拓展,以增收《辞海》尚未涉及的新领域和各学科的新词新义为重点,适当补充缺漏。全书收词约25万条,共约5000万字,均为《辞海》的两倍以上,按学科分类编纂分卷出版。 本书是《哲学卷》,由余源培、夏征农、陈至立编著。
《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对印度吠檀多不二论的两位最重要的哲学家乔荼波陀和商羯罗的哲学思想的述评,这种述评是针对他们的重要哲学著作《圣教论》和《示教千则》来展开的。吠檀多哲学是印度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 哲学流派,其理论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吠陀文献,并且至今还影响着占印度70%的人口。下篇是对商羯罗的梵文经典《示教千则》的汉译与注解商羯罗著述众多,但只有《示教千则》一书被认为是思想。此书也被称为是引导个人走向自我解脱的教科书。
作为当代的量子物理学家与最为活跃的科学思想家,玻姆教授在本书中发展了一种量子理论,这理论把存在作为一个未破缺的整体(包括物质与精神)来处理。作者从理论的科学背景出发,进而质疑语言在破碎性的哲学思维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我们关于宇宙与实在的观念本身是这个未破缺整体中的一个发展着的部分。他引入了隐缠序的观念,即,任何相对独立要素的内部,都包含着一切要素(即存在总体)的总和,犹如一张折叠纸的接触点可以包含着纸展开时所展示的总图像的实质关系一样。隐缠序不仅可以对量子理论所隐含的物质新属性,而且对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给出了一致性的说明。玻姆教授提出了一种合理而科学的理论来说明宇宙论和实在的本性,如我们所观察到的那样,其说明方式并不把被说明的对象跟(我们所经验的)意识割裂开
本书基于“理性主义范式转换”这一理论坐标,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从理论层面到实践视阈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与分析,旨在揭示哈贝马斯由“传统主体理性”范式转向“交往理性”范式背后所蕴含的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