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航空心理学领域较为全面、前沿的学术作品,作者从脑科学的视角,对航空心理学及人因工程领域进行了广泛、前沿的权威综述,为理解航空航天环境、人员飞行能力与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而且为航空领域人员的选拔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依据。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重点介绍了中国航空安全文化结构研究等中国学者提出的新研究成果。作品对标 国家出版基金 项目,以现实需要为导向,聚焦国家 十四五 规划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科技前沿领域,系统梳理心理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动前沿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为科技前沿领域的攻关添砖加瓦。
在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资源来建构中国自己的本土心理学,需要以此来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发展。如是,就有必要系统梳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思想的研究方式,梳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到底挖掘出哪些资源、建构出哪些理论,就需要系统反思西方心理学历史演进的三重脉络,即认识取向、存在取向和进化发生取向。需要以此三重脉络,作为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的借镜。为此,本书在对西方心理学历史演进脉络分析的基础上,具体进行了儒家心理学的反思、道家心理学的新阐释、俗民语境中民众 随 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阐微。最后,本书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困境及挑战,并对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未来出路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与以往的社会心理学专著有所不同,本书从神经科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当前的热点问题探索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内容涵盖了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幸福感、自我意识、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共情等社会心理学焦点主题。作者还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特征和心理机制,具体分析了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品对标 国家出版基金 项目,以现实需要为导向,聚焦国家 十四五 规划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科技前沿领域,系统梳理心理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动前沿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为科技前沿领域的攻关添砖加瓦。
政治哲学是一种超学科的学问。它的论题范围既涉及道德、法律、宗教、习俗以致社群、民族、国家及其经济分配方式,又涉及性别、友谊、婚姻、家庭、养育、教育以至文学艺术等表现方式,因此政治哲学具有不受现代学术分工所牢笼的特性。说到底,政治哲学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之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集中表达。置身于二十一世纪开端的中国学人正在萌发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这必将首先体现为政治哲学的叩问。这套“政治哲学文库”将以平实的学风为我国的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一个起点,推动中国政治哲学逐渐成熟。
在“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学者把人文精神的危机归咎于市场经济,这一现点是不对的。市场经济并没有要求知识分子去当商人,更没有叫知识分子去当挂着“教授”、“学者”、“作家”招牌的奸商,所以市场经济对人文精神的危机不负任何责任。相反,如果我们真想提倡人文精神,倒是应该对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持热烈的欢迎态度。
本书由存在心理学大师罗洛·梅和当代美国存在心理学的领导人之一科克·施耐德合著而成,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存在心理学家和治疗师所写的文章,如亚伯拉罕·马斯洛、詹姆斯·布根塔尔、欧文·雅洛姆、保罗·鲍曼等,探讨了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分析理论。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追溯了存在心理学的文学、哲学和心理学起源;第二部分讨论了存在一整合心理学的发展及其未来的方向;最后一部分则用十多位持存在一整合倾向的心理学家的临床案例,以形象直观的方法阐述了应用存在一整合心理学来治疗的方式和手段。
《伪装的哲学:人与人相处的哲学》主要内容包括:成功背后的低调隐忍史、沉默是金、人际脉络关系中左右逢源、商战中更需火眼金睛的洞察力、笼络人心不如掌握人心、攻心的诸葛孔明、树立威信和威望的有效手段、旁敲侧击树立威望的手段、必须让部属意识到的上下级关系、部下需要你的理解和尊重、如何成为值得信赖和托付的人、提升自己的地位、让下属无条件服从提高效率等。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展开论述,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系统地对空间的概念、流变,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内容、结构、发展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阐释。不管是实践的“人化自然空间”、“资本”的全球空间布展,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空间,都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空间”本来就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不应该将其拒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之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既深化了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研究,又观照了当下社会发展的空间现实问题。
《哲学逻辑研究》是199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哲学逻辑研究》的成果,内容包括一阶逻辑,模态逻辑,时态逻辑,条件句逻辑,多值逻辑,相干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弗协调逻辑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哲学逻辑研究》全面、、准确地论述了哲学逻辑领域的重要分支,同时也阐述了作者近年取得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若干新的逻辑,如不用联结词和量词的一阶逻辑,弗协调逻辑的一些,这些成果达到了国际逻辑研究水平。它将有助于读者对于哲学逻辑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加深对新理论、新成果的了解,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深入开展现代逻辑基本理论研究。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荫麟在清华毕业生中可说与钱锺书齐名,曾被钱穆称许为“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惜乎英年早逝,但短短三十七岁人生却已留下文史哲著作二百万余言,尤以文笔绚烂的《中国史纲》很为有名。张荫麟以哲治史,若要了解其史学,首先要研究他的哲学,但时下各种张荫麟文集所收哲学文章,寥寥无几。《史家之哲思:张荫麟哲学文存》编者陈润成、李欣荣研究张荫麟的学术多年,尽搜散见于民国报刊杂志上的张荫麟重要哲学文章和译文三十多篇,尘封斯坦福数十年的张氏硕士论文也一并收录书中,以飨读者。
《想透彻(当代哲学导论)》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当代哲学导论著作,介绍了人类生活中很为关键的那些问题,包括心灵与知识的本质、道德论断的状况、上帝的存在、科学的作用,以及语言的法则。 有名哲学家夸梅·安东尼·阿皮亚阐述了在我们的时代“做”哲学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于希望活得更有思想深度的人们来说,思考这些哲学问题为什么重要。人们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作为一名哲学家就意味着信奉某些哲学观点,或者是某位思想家的追随者。与此相反,阿皮亚认为,“哲学探索的成果并不结束于某一固定观念,而是心灵在众多的可能性上更舒服地休憩;或者重新表述问题,开始新的探索。” 本书围绕八个核心主题展开论述:心灵、知识、语言、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形而上学,追述了过去的哲学家们如何思考这些主题,比如霍布斯、维特根斯坦、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卷,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大学译丛:跟大卫·哈维读》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以及在阅读《资本论》文本中显然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安丽霞著的《现代性的忧郁(从颓废到碎片的灵光)》讲述了如果把现代性看作一个忧郁的谱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链条上各式面孔的哲人们:愤怒的马克思,忧郁的波德莱尔,沉闷而压抑的韦伯,打碎一切、生活在“虚无”废墟中的尼采,走向“碎片”化的齐美尔,以及试图通过“废墟”指点迷津的本雅明。如果说“理念、理性、启蒙”承载了确定性的历史,那么“现代性”则承载了对“当下”的思考,宣布了“动荡不安”的合法性。
自近代以来,哲学不断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哲学家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宣告着哲学的危机,究其实质,是对区别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辩证思维方式的拒斥、反叛和消解。因此,要想证明哲学存在的合法性,首先必须证明科学真理的局限性,这样,才有区别于科学真理的哲学真理存在的必要性,进而才能论证区别于科学思维的思辨思维或哲学思维的确定性。根据这一思路,《论辩证思维的确定性》提出了辩证思维确定性的三条证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