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在本书的开始,布隆伯格思考了怎样从人际间视角看待分裂疏离。令他意外的是,他发现被病人否认的体验往往需要经由分析师的内部对话才能找到,因为被解离了的自体 他人互动结构先是在分析师那里被引发,然后才在人际间场里展现出来。 这个领悟导致了其他发现,布隆伯格经常在分裂病人及其他人格障碍病人的解离结构之下找到创伤体验 哪怕是在非创伤性病人身上也能找到。这个发现使心理结构的人际间理念得以以新的面貌出现,布隆伯格进而认识到,所有严重的人格异常都暗藏了解离防御,用以避开内部创伤体验,控制外部世界,从而避免再次创伤。这些领悟开启了对治疗过程本身固有的解离过程的全新理解。在布隆伯格看来,病人关系世界里的突发事件,及其对分析师保持治疗姿态的努力产生的冲击,使得*深
在《人际关系疗法》中,埃伦 弗兰克和杰西卡 C.利文森利用详细的案例和临床说明,给读者展示了该取向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的临床阶段。人际关系疗法IPT是独特的,因为它在临床上较少关注来访者内在或内心的世界,而较多地关注来访者的人际关系世界和社会世界。本书作者还仔细考察了现有支持IPT用于不同群体和显现出来的不同问题的实证资料。 什么是IPT? 人际关系疗法(IPT)是一种针对抑郁症及其他集中于人际关系机能障碍和精神病症状交叉点的聚焦疗法。IPT的理论基础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精神病障碍是在人际关系背景中出现的。治疗的所有部分都一次又一次地旨在将个体症状的发展与其社会环境联系到一起。通过IPT,来访者将学会如何解决现存的人际关系挑战,如何预期将来的人际关系关注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如何促进当前症状的改
。。。
本书是 中国应用心理学思想史研究丛书 之一,书中系统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心理学思想。绪论章论述了中国管理心理学思想的体系、特征及意义,然后分别论述了中国管理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管理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领导管理心理思想、目标管理心理思想、人力管理心理思想、环境管理心理思想、时间管理心理思想、信息决策管理心理思想、自我管理心理思想、近现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等。本书的特色在于,管理心理学体系的建构体现了中国特色,内容丰富完整,具有独创性。
《沉思录》是自己写给自己的隐秘手书,《箴言录》开始也只是在沙龙里口耳流传,直到出现了多有错误的盗印本,作者才不得不自己将其整理付梓。这两部书都不是为出版而作,不意却成为经典之作,甚至有一本还成为今天中国的书.虽然说它不仅留传、而且也流行总归是一件好事——和时下坊间许多书相比,“与其你流行,还不如我流行”呢!但是,它的流行的确和作者、也许我还可以说和译者没有多少关系。它们的确不是那种好读又实用的书,读它们是很要费些力气的,而且还可能让人感到不安——为什么我不能还有另一种生活, 不能让我的生活还有更具精神性的一面?甚至还可能让人感到不快——难道我的内心真的还有这样多不洁的东西?但是,好书终究还是好书。对的一类书,我们要努力去配得上它,而不是由它来迁就我们。
《生命从来不肯简单》内容如下:人总是欲望自己并不欲望的东西,放弃自己没有放弃的东西。我们常常需要依赖身外之物,如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方能获得幸福,但是,安稳和深情的幸福,却只能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生命从来不肯简单,人生是一场大的修行,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有人性的弱点,我们总需在这黑暗中观照自己,提炼自己,懂得舍弃和无念,才能寻找到喜悦和幸福的真谛,走向心智的真正成熟。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与思辨的通识性心理学著作。本书中涵盖成长与社交、学习与文化、逻辑与理性、家庭教养与亲子关系等,各专题相对独立,既对个人生活各方面进行较为理性深刻的思考,又能为大学阶段通识教育的框架提供探索方向。本书是家长和中小学老师了解心理学的窗口,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之外的阅读辅助,是心理健康咨询从业者的“个人成长”参考。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哲学史纲要》提出了以哲学思想为经、以哲学家为纬的新的中国哲学史编撰体例;形成了新的哲学分派思想,即将中国哲学分为自然主义、人为主义、享乐主义、神秘主义、苦行主义、理性主义六大派。此外,书中还对墨子、杨朱哲学进行了深深的剖析和辨证,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简易哲学纲要/大家小书》包括《哲学大纲》、《美学与美育》两部分。一部分收录《简易哲学纲要》、《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怎样研究哲学》、《孔子之精神生活》等四文,简要介绍哲学定义、内涵、学术史与研究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收录蔡氏关于美学、美育的文章、讲义、采访记录等,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记录。
《未完的对话》记录了以赛亚·伯林和波兰女学者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长达15年的讨论,包括了两人的通信和对话整理,内容涉及伯林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如自由观和文化多元论,兼及他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回忆。另外,本书也收录了贝阿塔研究伯林思想的几篇文章。
《中国过程研究(第2辑)》所收录的21篇文章分为三组:“国人论道”主要记录的是中国学者在“过程研究”方向上进行各方面的探索所留下的足迹,“他山之石”则反映了西方学人对“过程研究”、特别是对有关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的各种问题进行的思考;最后,编者从本辑起隆重推出“经典重译”栏目,其目的在于通过重译和新译既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又篇幅适当的经典性“过程研究”文章,为学者的相关探索提供更加可靠的学术资源。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推动学者不断进一步拓展各自的研究视野、从根本上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的助推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列主义常识公民读本之一。本书从马克思主义概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内涵和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现实意义等四个方面,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这套科学理论体系。
《现代西方交往理论研究》旨在系统地梳理、分析研究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社会背景条件下的现代西方交往理论。诉诸不同基点上的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尽管理论架构、运思路数各异,但它们都是以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为支点,去说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网络结构关系,阐明交往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传承、历史演进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是以消解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突破“方法论的唯我论”为其理论的出发点,显示出现代西方哲学在从近代哲学的“观念论”向“语言学”的转换中,已由传统哲学囿于意识的理性主体、主客问题的研究转向实践主体、主体际问题的研究,以及越来越贴近生活的“实践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