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拉康的主体性理论。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宣布 主体死亡 的浪潮中,作者逆流而上,探讨了作为一个主体诞生的意义,带领读者一步步进入拉康的概念体系,解释了一个人如何成为主体 导致精神病。本书清晰地引导读者穿越拉康理论的迷宫,将他者、对象、作为语言结构的无意识、异化与分离、父性隐喻、享乐和性差异等核心概念拆解开来,结合拉康在临床上的关注点来阐述他的理论,提供了迄今为止对拉康作品最平衡、最精密、最有洞察力的见解,特别适合入门者阅读。
为什么你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像自己? 为什么你常常做出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举动? 为什么你总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梦 知道答案! 《预见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承袭心理学大师的经典理论,通过解梦的方式,结合生活实例,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和隐秘欲望,从而帮助我们找到焦虑、恐惧、孤独的根源。同时,作者提出了一些技巧,教我们如何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梦进行科学解释,从而认识自己,成就自己。
本选题通过对美学史的考察和对现代美学的批判,在重建存在论和现象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首先,本书区分了审美本质的发现方法和证明方法,前者是现象学,后者是存在论。其次,对现象学作了新的规定,认为现象即存在的显现。现象学有缺席现象学和充实的现象学之分,缺席现象学通过存在缺席的生存体验而建立推定存在论,充实的现象学是审美现象学,可以发现美的本质进而领会存在的意义。再次,对存在的性质作了规定,认为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具有同一性;是生存的根据,具有本真性。然后,运用存在论证明审美是自由的是生存方式和的体验方式,具有主体间性(存在同一性的体现)和性(存在本真性的体现),从而回归存在,显现存在的意义。复次,审美以性和主体间性了现实生存,沟通了我与世界,从而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回归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讲述了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本书收录了刘放桐近二十年来所发表的关于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关系的二十七篇论文,紧紧围绕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相关性这一主题展开。作者心系我国哲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进行对话的可能性及其基础这一尚具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p 《从黑格尔到尼采》是思想史论著,关注的是思想的历史事情,如此思想的动因却出于现实的历史——即我们早就听说过的问题:为什么巴赫、莫扎特、歌德、贝多芬、席勒培植的德语文化精神竟然到头来孕育出以德意志青年人为主体的纳粹党徒? /p n p 德国文化名城魏玛有歌德故居,也有尼采档案馆,纳粹党徒并没有捣毁,而是作为精神遗产加以保护和继承。人们不禁要问,德国人文主义与纳粹党徒现象究竟是什么关系?德语文化的历史其实很短,18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德国人文主义据说是德国文化的真正开端,思考这一历史关系,无异于检审整个德意志精神的品质。 /p
学问的开端,是这一学问的思想史。学术与学术思想史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史相当于一幢装满“心智地图”的大厦,在那里,有遗存在传统里的各种思考。只要我们承认我们不是历史上出现过的Z聪明Z智慧的人,我们就要认真浏览这些心智地图,并很容易就注意到那些公认Z聪明Z智慧的人和他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以及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他们认为重要却尚未澄清的问题。本书记录了作者对思想史关键问题的理解与思考过程,对思想史当中核心的“理解”“表达”“情境”“重要性”“个体与整全”“思维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讨论。
科学哲学的后现代思想错综复杂,有必要加以梳理澄清。较之同类著述,本著或许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文献较为详实,这主要源自作者正在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西方科学思想经典文献编目研究”;二,研究纲领较为明晰简练,本著采用文献检索、思想源流、研究纲领、学界评论和理论重估等五个维度审视了“历史转向”“实践转向”“社会转向”“STS转向”“修辞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等六个重要思想趋势;三,本著的基本结论是,在科学哲学后现代思想中值得关注、有思想价值的是“回到康德”,回到科学与哲学的统一,回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