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如何将对声音的不同属性的值组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一个完整的知觉?这是关于知觉的相当基本和困难的问题之一。因为在多重声音属性混合呈现的情况下, 声音的属性值被错误地组合, 从而产生错觉性联合。 本书将艺术和科学的思维见解融为一体, 通过注重对音乐错觉的深入探讨, 构建了人们对音乐和语言感知的统一方法。对于贯穿人类知觉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 作者以大量的音响实例, 让人们体验并认识到听觉信息被加工时的共性特征和因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各异的个性特征, 通过 音乐听知觉重组 、 三全音感知双重性 、 从语音到歌声的感知错觉转换 和 虚幻词的产生 等领域的深入探析, 用音乐和语言解开人类认知的奥秘。 作者还对如 耳虫 等音乐和语音的幻觉现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论述。书中嵌入的二维码可扫描获取相关音视频,
人工智能科学既是全球学界热点关注的重要学科之一,但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科学的书籍都是从科学和工程学角度写就的,从哲学角度对于人工智能问题的关注,还相对稀少。虽有一些论文论及,但是无大部头的系统论述。这和人工智能科学自身的研究目标有关。早期的人工智能专家的研究野心是,要通过机器模拟的方式来全面复制人类心智活动。正是因为看到了哲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内在关联,现在西方已经有一门比较火热的新哲学分支,就叫“人工智能哲学”,甚至有自己的专门刊物,如“机器和心智”。但汉语哲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全面跟进。所以本书要向读者介绍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介绍“人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维氏哲学将对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的子课题做出贡
“没有问题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然而这却成了中国哲学界的窘状:大多数学者有的是观点,而恰恰没有问题了。作者选择了“问题”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无疑显示出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强烈的哲学使命感。他不仅从心理学、语言一逻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一般哲学、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观等多学科对于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梳理,而且对于问题是什么、问题的结构、问题的基本特征、问题的基本功能、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评价、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解决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立意新颖、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论证严密有据,能将当今学术界的这一重大难题探讨得较为深入透彻,实属不易,而且本书作为一部原创性较强的学术著作,本身就具有的开创性和学术理论价值,将在某种程度上推
《牛津哲学词典》为我社引进的牛津百科分类词典系列之一,内容广泛,信息全面,是目前最的哲学词典。本词典共收录词条2500条,包括的哲学术语和概念,以及 500多位哲学家的生平介绍和相邻学科中有关哲学的术语,介绍了从亚里斯多德到禅宗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
《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作者罗门则从自然法传统的立场,揭示了一个事实:普通法与自然法有一种特殊的亲合关系,普通法始终在运用自然法。恰恰是普通法成了自然法的存身之所,并且只有普通法较为充分地做到了这一点。本书可供相关研究的工作者阅读或参考。
作为当代的量子物理学家与最为活跃的科学思想家,玻姆教授在本书中发展了一种量子理论,这理论把存在作为一个未破缺的整体(包括物质与精神)来处理。 作者从理论的科学背景出发,进而质疑语言在破碎性的哲学思维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我们关于宇宙与实在的观念本身是这个未破缺整体中的一个发展着的部分。他引入了隐缠序的观念,即,任何相对独立要素的内部,都包含着一切要素(即存在总体)的总和,犹如一张折叠纸的接触点可以包含着纸展开时所展示的总图像的实质关系一样。隐缠序不仅可以对量子理论所隐含的物质新属性,而且对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给出了一致性的说明。 玻姆教授提出了一种合理而科学的理论来说明宇宙论和实在的本性,如我们所观察到的那样,其说明方式并不把被说明的对象跟(我们所经验的)意
p 《从黑格尔到尼采》是思想史论著,关注的是思想的历史事情,如此思想的动因却出于现实的历史——即我们早就听说过的问题:为什么巴赫、莫扎特、歌德、贝多芬、席勒培植的德语文化精神竟然到头来孕育出以德意志青年人为主体的纳粹党徒? /p n p 德国文化名城魏玛有歌德故居,也有尼采档案馆,纳粹党徒并没有捣毁,而是作为精神遗产加以保护和继承。人们不禁要问,德国人文主义与纳粹党徒现象究竟是什么关系?德语文化的历史其实很短,18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德国人文主义据说是德国文化的真正开端,思考这一历史关系,无异于检审整个德意志精神的品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