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大典》第 2 卷《基本催眠引导与暗示》共 4 篇,16 章。 本书介绍了催眠的基本知识、历史与现状,是由米尔顿 艾瑞克森(以下称艾瑞克森)、简 海利和约翰 威克兰德三人共同解读的有史以来最详细的催眠治疗逐字稿,是读者学习和理解艾瑞克森催眠的 抓手 。 本书具体介绍了 6 种催眠技术,均为艾瑞克森原创,如双重束缚、间接暗示、手臂悬浮、双重沟通、震惊技术和催眠后暗示的行为和状态,有说明、有原理、有举例、有分析,合在一起仿佛是艾瑞克森催眠的百宝箱。 本书还引入了由欧内斯特 罗西(以下称罗西)首创的社会心理基因组学的核心概念,罗西试图用当代神经科学的发展来解释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原理和机制,让读者看到了罗西的努力、用心和与时俱进。 本书内容经典、表述形式多样,适用于心理工作者、脑科学研究者、行为研究者、心身科学研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大典》第3卷《敞开心扉:创新性心理治疗》共5篇,32章。 本书书名源自1980年米尔顿 艾瑞克森(以下称艾瑞克森)与欧内斯特 罗西(以下称罗西)、马里恩 摩尔之间一次互动的誊录,在最后一章有翔实的记录。 当时罗西提出了一个请求: 敞开我的心扉,学习为了成为一名治疗性催眠的优秀从业者我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本卷不仅汇集了艾瑞克森做过的不寻常的治疗,还涵盖了他的学生和同事对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深入探究和传承。 罗西在书中探讨了昼夜基本休息 活动周期(BRAC)在艾瑞克森催眠治疗中的有效应用,以及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周期是心身沟通的终极源泉,为催眠从业者打开了新的视角。 本书内容经典、表述形式多样,适用于心理工作者、语言研究者、行为研究者、脑科学研究者、心身科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及想改变人生的探索者。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大典》第 4 卷《治疗性催眠的高阶技术》共 5 篇,25 章。 本书收录了艾瑞克森逾 50 年职业生涯中的部分案例,这些案例均在临床意义上实现了治愈,共涉及四类问题:阻抗的应对、全新自我认同的创建、对神经症的处理,以及对精神疾病的开创性探索试验。 而在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技术层面,艾瑞克森采用技术原理结合真实案例并辅以技术要点剖析的方式,对一些高阶方法,如困惑技术、非言语(或哑剧)技术及散缀式暗示技术进行了详细阐释。 这些阐述细致、缜密,可操作性强。案例则堪称艺术,饱含艾瑞克森对心理疾病、对人类、对生活的理解。 本书无论是对寻求创新治疗理念与方法的心理工作从业者,还是对想收获自我成长、深化生活的普通个人而言,都具有极大的阅读价值。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大典》第 1 卷《治疗性催眠的本质》共 4 篇,17 章。 本书从探索意识和催眠的本质开始,介绍了米尔顿 艾瑞克森(以下称艾瑞克森)为区分催眠性和非催眠性现实所做的催眠实验,以及在探索梦游式催眠状态方面所做的实验研究,以此来澄清大多数催眠工作者对催眠反应与暗示感受性关系的误解。 欧内斯特 罗西(以下称罗西)还从神经心理生理学角度探讨了艾瑞克森的四阶段创造力周期,探索心理活动调节分子活动和生理功能的本质,从神经科学角度解释治疗性催眠、心理治疗和疗愈在促进心身康复方面的功效。 本书内容经典、表述形式多样,适用于心理工作者、语言研究者、行为研究者、脑科学研究者、身心科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及想改变人生的探索者。
传统的催眠被简化为一种服从的、蛊惑的、失去知觉的现象,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缺乏可以理解它的方法,而只是研究了其消极面和投射的阴影。实际上,经《什么是催眠》作者弗朗索瓦·鲁斯唐所重新定义的催眠是一种异相的醒觉状态,这种状态把构成我们存在的参量交由我们支配,同时让我们获得建构世界的能力。催眠向我们的世界的诸多次元开放,它和我们熟知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受限醒觉截然不同。在这层意义上的催眠疗法使我们通过想象和预期改变我们的举止和行为,这种能力对建立我们与他者以及我们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位置起决定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它并不属于心理学,而是属于一种宇宙论。催眠是更为宽广、更为敏感的醒觉,它的实践可以成为一门生活的艺术。它意味着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不存在任何深奥的东西,激活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潜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