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是什么?是一种积极乐观、言弃的假想方式吗?在本书中,作者希望换一个角度,用一种更丰富而深刻的概念来诠释心理韧性,其中的学问远不止从逆境中站起来。 拥有心理韧性的人不仅能从失业、健康问题、股市失利、恐怖主义威胁、自然灾害等挫折中恢复原状,他们还能快速自我调整,重构生活所抛给的,进而经历一番刻骨铭心的成长。他们不是因为逆境本身,而是因为处理逆境的方式而变得更加强大。作者基于40多年的研究和20年的实践,阐述了一些提升心理韧性的技巧。
积极心理学于1998年由本书作者同事,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里格曼提出,并逐渐发展。自二战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补救,但大多数心理学家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心理学潜在的观念将人类的本质嵌套进入一种病态模式——身带缺陷、脆弱不堪、生存环境残酷、不良基因影响等。 积极心理学的创立,修正了这种心理学的不平衡,并向深入人心的心理疾病模式展开挑战。它向心理学家和大众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病损,也要帮助人们构筑生命的美好;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积极心理学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痛苦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 作为一位权威的积极心理学家,本书作者从普通心理学的观
本书是“心流之父”、积极心理学大师希斯赞特米哈伊历时30年潜心研究的经典之作。他访谈了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分析他们的人格特征,以及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流”体验,总结出创造力产生的运作方式,提出了令每个人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充盈的实用建议。创造力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来自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以及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对于创造力的观点、产品或发现,这三者都必不可少。一个人看起来很有个人“创造力”并不能成为决定他是否有创造力的条件,重要的是他创造的新奇事物是否被一个领域所接纳,这也许是机会、毅力或天地地利相结合的结果。富有创造力的人之间彼此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非常喜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