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器官,而神经科学是一个充满生机、硕果累累的研究领域。卡尔森著的《生理心理学--走进行为神经科学的世界》第九版整合了近年来神经科学和生理心理学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精神药理学、感知觉、睡眠、生殖行为、情绪、摄食行为、学习与记忆、语言、神经疾病以及精神障碍等方面的前沿知识。 相对于其他生理心理学教材而言,本书介绍了 多的人类个案研究,并辅以丰富的图表,内容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读者在跟着本书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将在潜移默化中把神经科学领域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在日常生活中融会贯通。
人脑的重量不超过1.6千克,只占体重的2%~3%,但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几乎监督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样子。当大脑退化时,人们不仅无法完成简单的任务,还会失去自身的独特性和个性。我们意识到大脑控制了许多活动,走路、说话、大笑和思考只是冰山一角。最有趣、最神秘的是被称为“心灵”的心理功能,例如感觉、意识、理解和创造力,它们是由大脑创造的吗?这本书脱胎于哈佛大学的新生研讨会“神奇的大脑”。它介绍了我们迄今对脑功能的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策略,用300多页的篇幅浓缩了脑与心智的知识精华,展示了神经科学领域的本质和研究活力。本书前半部分描述了理解大脑所推荐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大脑的一般结构、脑细胞之间如何相互沟通以使我们体验世界。后半部分涉及更高层次的概念,如视觉、感知、
本书是为大学非心理学专业编写的一本教材,同时,也是适合各界人士阅读的一本心理学基础性读物。在编写时我们考虑了这样几点:,体系的完整。本书注重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按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分成相应的部分,编为心理学与心理,第二编为心理过程,第三编为个性心理,第四编为心理交用。每一编还分成不同的单元。比如,第二编包括三单元:分别为单元:认识过程;第二单元:情感过程;第三单元:意志过程。而这三个过程,从知识体系来讲,正是心理过程的几部分内容。第二,注重基础知识的铺垫。第三,注意形式上的变化。每一章后面还有“下一章提示”,这样也表明本书比较注意知识的预习与衔接,符合人的谁知规律。文中订概念都进行加重处理,有助于引起学生注意。
人心之所以难以捉摸,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合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把人类回归到动物水平,从宏观的进化视角来分析人类的心理,一切就会变得容易理解了。Dunbar等人的这本《进化心理学》中没有各式各样的理论,没有满满的数据,没有堆积如山的结果分析,而更似一本轻松简单而又不失专业的课外读物。书中援引了许多例子阐述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或进化结果,易读性非常强。
纵观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种,我们会发现,只有人类会因为情绪方面的原因而落泪,甚至将悲剧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学专家迈克尔?特林布尔对人类的这个显著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本书中探讨了哭泣行为与控制人类情绪的大脑之间的联系,从的研究成果出发,在神经学范畴内对哭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并对这一行为在人类学研究上的价值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解释。作者认为情绪性哭泣是人类进化的转折点。人类不仅会因为自身经历的悲剧而哭泣,也会对他人的悲伤情绪做出反应,即便对方是虚构的人物也不例外。他还注意到了人类在流泪之后获得的情绪上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很可能强化了我们追寻悲剧故事和动人音乐等艺术成果的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本我”,孔子也提出“食色性也”这一著名论断。人类的这些基本需求与动机到底来源于哪里、为什么会形成、有何规律,有何秘密?《梦、性与饥渴:生物心理学的解读》改编自詹姆斯卡拉特的名著《生物心理学(第10版)》,其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睡眠、做梦、饥渴、体温、生殖与性等人类基本需求在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根源与意义。《梦、性与饥渴:生物心理学的解读》有明显的科普风格,语言通俗易懂、清新风趣,适合社会大众和一般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