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帮助人们把各种负面情绪和消级想法转化为生命动力的心理学论著。 我们所有想法和情绪都是内在性格的呈现,它们由于我们的经历而被迫扮演一些特殊角色,以致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或冲动。针对这个问题,作者创立的“情绪决定命运——内在家庭系统(IFS)”模型提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即帮助人们爱上自己(理解困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与之共处),从而更好地控制冲动或自动化反应,提升价值感,让人们由内而外变得更强大,更有信心,富有创造力。此外,它也能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拥有更多的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精神动力论》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这一明显矛盾,既对精神动力问题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也对精神动力的开发进行实践探索,旨在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和现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并力求克服和矫正现代社会条件下,重物质,轻精神;重功利,轻意义;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偏向。 《精神动力论》一书所具有的特色,是著者浓厚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本书研究的问题集中而典型,思路清晰而严谨,论述缜密而深刻。既有对精神动力的历史审视,也有对精神动力现代价值的认定;既有对精神动力结构的微观分析,也有对精神动力形成规律的探讨;既回答了精神动力“是什么”的本质性问题,也探索了精神动力如何开发的问题。
会谈是咨询师必须具有的重要技能之一。《心理会谈的基本技巧》这本书即面向有志成为职业咨询师的广大读者,囊括不同职业场景下成功会谈必需的步骤和技能,书中采用的程序式学习模型已经过三十余年的培训和实践验证。本书清晰具体地介绍了会谈的基本技巧,也提供了正确应用这些技巧的对象和情境。学完本书,参考丰富个案,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人员都可以准确掌控会谈流程、合理应用会谈技巧、限度实现会谈目的。
本书作者用科学的历史研究探讨了西方战争中士兵进行杀戮行为的心理社会过程和代价,内容包括:人类对于杀死同类的抗拒心理;因为不得不执行杀戮而带来的战斗创伤;现代军队如何训练士兵以避免精神减员,提高战斗效率;战争中的暴行,以及这些暴行对于军队战斗力的两面性效应;战斗中士兵的情绪反应阶段以及所付出的心理代价;越南战争带给美军士兵深重心理创伤的原因解析以及美国社会为此所付出的相应代价;当今美国社会中泛滥的暴力元素对未成年人的严重负面影响等。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文化转型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社会心理学可以从哪些角度表达自己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文化、群体与认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立足于“文化”与“群体”,从文化社会心理学及群际心理学两个学科视角出发,探讨“认同”这一机制的形成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文化、群体与认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一部分聚焦于“文化、群体与认同”相关主题的理论探讨与思考;第二部分结合已有的实证研究,探讨中国社会中现实群体的形成及文化、群体与认同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化、群体与认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以及其他义化研究领域的人士阅读,也可供在不同社会文化中工作生活的人士参考。
为什么会小魔术的男生容易讨女孩子喜欢?为什么刘谦的魔术比别人看起来更精彩?为什么我们喜欢被魔术师“骗”得不亦乐乎?因为他们使用了可以被称为“魔术师心理操控术”的心理学技术。“又一次改变世界。”苹果前CEO乔布斯“现实扭曲力场”闻名天下,生前的遗憾可能是没有来中国和赵本山大叔切磋一下。除了这两位大师级人物,还有一群人也同样拥有“现实扭曲力场”,那就是魔术师。他们同时还是艺人、技术流心理学家、时装设计师、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抓住别人的错误,操控别人的心理,以“欺骗”为生。魔术师很像保险推销员,顾客明知道他们的目的,到却经常乖乖地“就范”。种种不可思议的魔术,背后的心理学原理简单而又深刻。普通人一个小小的习惯性错觉,能让魔术师变出许多花样。世界上有成百上千的精彩魔术,它们背后用到的
《汉字情:符号中的情感世界》在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情感类汉字结构做深度解析,探寻其中的原型意义。在此过程中,沿着相关汉字的隐匿路径,进入情感的原型世界,找到情感的本质,进而呈现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汉字出发来研究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另辟蹊径,本书以性情开篇,谈及欲喜怒恐悲等汉字,最后以爱收尾,全面展现了汉字与情感的联系。笔者坚信汉字背后的原型存在,认为汉字是一个自组织的原型系统,而不是信手拈来的、可以任意指代的语言符号。原型视域下的汉字则是一次复原化石的生命之旅,重新回到字象之初的灵动而鲜活的状态,亦即让字来说话,字说字话。
以下定义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涉及的内容。 1. 组织“是有着共同预期的结构,这些预期是和角色密切相连的,因为角色会界定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人和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预期” 2. 一个组织“是一个可辨识的社会实体,它通过在其成员及客体中相协调的活动和关系来追求多重的目标。这样一种社会系统是开放式的,而且它的生存有赖于在更大的实体——社会中的其他个体和子系统。” 3. 组织建构首先是建立这样一个共识之上,即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这一共识被称为一致性确认(Consensual Validation),是哈里· 斯达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首次提出的。鲁斯·蒙鲁(Ruth Munroe)在谈到沙利文的著作时,把握住了这一短语的微妙之意,而这层微妙之意正是我们希望能将其整合入组织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