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看待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平庸琐碎的日常?又该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习惯性忽略的事物上?在这个容易分心的时代,我们的生活终日与手机、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相连。 研究显示,现代人每隔6分钟就要看一下手机, 要划手机2500次!我们逐渐丧失了专注力,体验和活在当下的能力也慢慢褪去:我们看,但没看见;听,又没听进心里;我们一刻不停地想事情,却未曾真正思考过。 面对现代人的注意力恐慌症,《纽约时报》专栏作者罗伯·沃克帮你按下暂停键。 131个对抗分心、寻找灵感、发现日常乐趣的观察练习,将为你打造灵活的感官接收力,拉近身体与头脑的距离, 终改变你观看、思考、感受生活的方式,重拾挖掘事物的快乐。 ●每次去超市购物时寻找 奇特的商品●凭感觉选择吃饭的餐厅,别去看大众点评●寻找城市景观中的数字
30多年前,在畅销800多万册的《放手》(Codependent No More)一书中,梅洛迪·贝蒂率先提出了“依赖共生”(Codependency)一词,之后这个问题逐渐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所谓
面对人生中的混乱、焦虑与倦怠,我们需要的,不是虚伪的励志、空洞的安慰,而是严父近乎残酷的苛责教诲。 在引爆 的现象级畅销书《人生十二法则》中,知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将人类数千年来的哲学思考、神话故事中的精神财富与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前沿研究相结合,用12条基本的人生法则,为我们找到摆脱人生困境的方法,其中包括如何摆脱长期的低落与疲惫,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跨越式的进阶,如何发展有益身心的关系等。你只需要践行其中的几条,就能轻松夺回人生的主动权。 写给每一个挣扎生活的年轻人我总是失败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一我总是委屈自己满足别人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二我的好朋友堕落了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三我比别人差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四我没法对孩子说“不”怎么办?—
如何在人际行为世界的共构中创造出不同社会群体可以互相参看的社会学习空间,从而促发社群意识的转化与行动能力的提升? 夏林清教授基于多年对欧美团体理论的研究和扎根社群的在地实践, 系统勾勒了大小团体的理论与方法,不仅详述了团体操作案例,也介绍了不同团体方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脉络,以期帮助读者辨识欧美大小团体工作方法何以产生、如何发生,从而思考并探索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了之后怎么用等一系列本质问题;帮助专业工作者避免落入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与经验的窘境,促发一条自我探索和团体工作并行交织的知识路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系统回顾团体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存在-经验治疗团体、训练团体、心理剧、完形治疗团体、社会工作团体等小团体工作方法的主要概念、工作模式以及实践
科技公司极力想要掩盖这则事实:人们正被人为地塑造成它们期望的样子。请尝试回想数字世界中常见的几个场景:收到一条直击兴趣点的推送,点进阅读;跳出一个红包界面,点进领取;看到一则“限时优惠”信息,立即下单……为什么数字世界总能说服人们,让人毫无抵抗地理性失灵?科技公司前用户体验专家利拉斯·马加利特,结合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向读者揭露了数字用户被算法/技术所操控的事实。她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被广泛应用于科技产品的脑科学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技术对人产生的生理、心理,乃至文化方面的影响。作者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数字世界中的交互,警惕趋于无形的数字操控。
人 直被认为是复杂而难测的, 理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试图去找到人类思考、行事、决策的规律。在《人 的本质》中,社会 理学泰斗丹尼 韦格纳给出了 个 选答案,他融合社会 理学、道德 理学的前沿研究,提出了 个适用于解释复杂人类人性和行为的 简思维工具 智知觉地图。每 个读懂这个工具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 妙之处,它能够帮助我们回答有关人类的诸多问题。比如人类感知世 和 判世 的方式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是多变的?爱与恨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是 智?谁拥有 智? 智知觉地图就像 个多能的 镜,拥有了这个思考框架,我们几乎能够洞悉所有人类社会与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把人类比作机器,那么这就像是我们 于打开了机器人的身体,看清楚了内 的线路排布。《人 的本质》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和理性,如果这本书没有改变你看待世 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