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父母》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 渴望与父母亲密,却常常被疏远和拒绝; 有什么优点或成就,都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父母只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却不关心他的情感和想法; 感到沮丧时寻求父母的安慰,得到的只有冷漠; 经常感觉孤独、空虚、无价值、被背叛或被抛弃; ? 那么,这并非孩子的错,而是他的父母有问题。这样的父母在不健康的家庭中长大,形成了不成熟的人格和人际交往模式:或情绪极其不稳定,或控制孩子的生活,或逃避自己的责任,或拒绝和疏远孩子。 ? 为了取悦不成熟的父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会严重扭曲。这种伤害并不会止于童年,而是会延续到成年之后:他们可能会缺乏自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与和父母类似的人结婚,对下一代的教养也在无意识重复父母的模式。 ? 不成熟父母问题专家琳赛 吉布森博士提供
本书译自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既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本书主要阐述儿童的人格形成以及由此展开的教育意义。作者将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划归为“追求优越”“自卑情结”“社会情感”三个方面,并一一用案例与理论展开解析。书中针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又展开为“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与性”“教育中的错误”“对父母的教育”来进行解析与提供方法,为家长和老师解惑。
本书保留了原来版本中新颖、独特的自主学习形式,同时沿用以往的风格,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如学习、发展、动机、教学和评估,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准确、及时的更新,而且反映了目前不断涌现在研究领域和社会实践中的新趋势,如对学生的多样性、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的全纳教育、神经科学和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等主题进行了理性的梳理。 本书适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
本书作者是一名心理咨询的专业工作者,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者,本书内容基于当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家庭教育和心理临床中所遇到的真实案例为参考,针对父母常见的家庭教育困扰,从心理成长的视角给予分析和回应。帮助父母在理解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看到自身成长的空间,从家庭的视角来提供综合的问题解决方案。每一个孩子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育儿是一个生命遇见生命的过程。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看见”真实的孩子, 要懂得“看见”真实的自己。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作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杨敏毅、谢晓敏编著的《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指导教师如何与高中生交流,探讨学生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高中教师书。本书延续了杨敏毅老师一贯的写作风格,以故事为中心,以聆听手记为载体,对教师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全书案例与手记相结合,案例真实生动,贴近当年的高中生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理性对待高考、考试、处理人际关系、与家长和谐沟通,解决一些基本的学生的心理障碍:如失眠、晕血症、抑郁症、强迫症等言行学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帮助非心理专业的一线教师更能轻松地读懂学生心,对学生做出更有益的指导。文章篇篇可读,富有启发意义。 全书结构合理,内容扎实,论述得当,是一本质量比较好的书稿。
《教育心理学简编》是爱德华·桑代克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的精编版,共3卷27章,分别阐述了人类本性、学习心理、个体差异及其成因。作者系统地阐述了人的本性——“人当生命之初,即当父精与母卵结合为人时,就已经具备了数确定将来行为的原始倾向”,亦即“情境”与“反应”的“联结”;系统论述了学习定律的普适性,解释了练习成绩的变化及其原因,指出了心理疲劳的原因和心理卫生的措施;深入讨论了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差异的影响。
当我们引领自己真心诚意地与他人接触时——也就是当我们是自我负责的、包容别人的、具备同理心的、诚实而有界限的时候——热情的连结就会发生。真心接触需要我们沟通“正面”和“负面”的感受与想法,并且对我们真实想说的绝不掩藏。当我们以心相会,我们就与热情相会。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运用他们个人与专业经验的资源,道出如何让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面向都能因热情而更加丰美的真谛。书中有着令人兴奋的观念与实际可行的建议,能帮助我们拥抱热情的所有面向,并让生命力更加旺盛。这本书会帮助我们再度找到热情的心,并能更充分地跟他人及周遭的世界连结。
本书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系列用书”之一,该书集作者多年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与研究的一个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全书共分理论、设计、操作、评价四个篇幅,分别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概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论分析、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流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素材、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示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以求全面解决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问题。
《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讨论学校管理沟通,也希望以沟通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一次对话或交流。《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并不使读者达到“潜能开发”的目标,这一目标是读者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努力可以逐步实现的。《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基本目标在于“理念改进”。希望读者通过《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在自身的学校管理理念方面有所感悟和改进,进而在学校管理方式方面有所更新和完善。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理念改进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作为《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主要读者,都已经是心智成熟的个体,或者说他们心理与智慧发展都已经成型,他们对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如果想改变或改进他们的理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学校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灵深处的碰撞》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是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校长、一线教师们集思广益、辛勤笔耕的结晶。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扎扎实实的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性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心灵深处的碰撞》具有以下几个
书在介绍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若干进展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从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分析入手,论述了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等的学习与教学,并对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的迁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观点,并最后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反映了我们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思考与研究的成果。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数学课程改革问题,数学教学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学双基与创新的关系,数学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问题,数学知识学习与数学情感问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本书共分为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中心理教育评定的原则和方法、学校中的智力测验、学生的问题行为及人格测评、学校中的行为评估等。
本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目前心理疾病正在“入侵”大学校园,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编著者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而编写此书,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作者作为一个母亲和教育专家,对\\\\\\\\\\\\\\\\\\\\\\\\\\\\\\\\\\\\\\\\\\\\\\\\\\\\\\\\\\\\\\\"天赋优势教育”有着理论+实践的探索。这一教育理念和方法强调在科学观察和判断孩子的优劣势所在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规划和引导,真正实现精准规划、因材施教。6年来,这一教育理念已经被实践所验证,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和信赖。发现孩子的天赋特质,并顺应其先天优势去引导,遵循教育的规律,可让无数焦虑的父母放下对未知的担忧,让教育变得 简单, 愉快, 有效。书中所有案例均来自于真实教育实践。
作为家长,当孩子还在我们的羽翼之下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来帮助孩子有能力应对今后可能遇到的困境?作为老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不仅学习好,而且不会有“玻璃心”或者成为“空心人”?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帮助自己、我们的孩子或学生成为 坚韧的人吗?心理韧性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素质,这是一种能通过后天的训练得以提升的能力。本书首先讲解了心理韧性是什么,然后根据“Toughen up”(强悍化)模型从如何提升对挫折的容忍度、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面对失败、如何进行自我肯定、如何建立有益的关系等九个方面指导读者提升与增强心理韧性,并且每一章均包括理论介绍、应用方法、案例分析、实操练习和自助作业。 希望家长和老师通过学习本书中的内容,引导与培养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它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等,本书通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较新的理论成果,帮助立志从事教师工作者奠定较好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利用优秀教育教学实例,使学员能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分析、了解中学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学生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情况和基本要求。本书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岗前培训的教材。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会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 站在世纪之交,我社思量有必要重树前辈们的精神财富。2003年春夏之交,我社副社长、副总编黄旭赴沪,力邀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先生和郑金洲教授担任主编,诚请老中青教育学者校注和介评,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辑入这套《丛编》的,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风骚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
由李伯黍和燕国材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是高校心理学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在职教师的培训用书或参考读物。第三版系编写组原有成员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结合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新发展,对本书进行再次修订的新成果。 《教育心理学》在保持第二版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继续突出德育心理和中国传统教育心理思想两大特色,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在编排方式上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各章前添加“要点提示”、“主要概念”等小栏目。全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既反映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又贴近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文字流畅,可读性强。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还制作了配套电子资源包(包括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参考资料),供读者免费下载。
《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讨论学校管理沟通,也希望以沟通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一次对话或交流。《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并不使读者达到“潜能开发”的目标,这一目标是读者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努力可以逐步实现的。《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基本目标在于“理念改进”。希望读者通过《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在自身的学校管理理念方面有所感悟和改进,进而在学校管理方式方面有所更新和完善。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理念改进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作为《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主要读者,都已经是心智成熟的个体,或者说他们心理与智慧发展都已经成型,他们对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如果想改变或改进他们的理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