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内在家庭系统(简称IFS,俗称部分心理学)进行了介绍,IFS模型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教授和实践。IFS揭示了每个个体心理的子人格或 部分 如何像家庭成员一样相互联系,以及部分之间的对立极化如何导致情绪上的痛苦。IFS创始人理查德 C.施瓦茨和资深治疗师玛莎 斯威齐在书中介绍了IFS的核心概念及应用方法,为正在与创伤、焦虑、抑郁、饮食失调、成瘾和其他行为问题斗争的人提供了实用的治疗策略,并提出了IFS在家庭治疗、夫妻治疗和社会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治疗关系很大地影响疗效已是业界共识,但是如何建立和巩固咨访同盟,让其为治疗服务,这方面的著述则不多。《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第七版)》关注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对来访者进行即时干预所带来的帮助,并且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方针,提供了从初始访谈到干预,再到修通和结束的全过程。 《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第七版)》是特别实用的治疗指南,能帮助治疗师学习如何辨识、响应来访者重复出现却不再适用的关系模式及核心议题;如何通过与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同盟与人际过程,解决来访者的困扰;如何让来访者将治疗中亲身体验的再学习迁移到真实生活中。此外,本书可以帮助治疗师缓解对犯错的担忧,应对来访者的阻抗,面对移情和反移情议题,打破治疗僵局。书中辅以大量的对话案例,是作者将几十年的经验倾囊相授,让
《情感勒索》 我们*关心、血缘*浓、交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 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1部分介绍了有关 情绪 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情绪的本质、情绪的生物演化起源和社会文化起源、情绪的外界诱因和内部评估、情绪的多种表达方式等。 第二部分阐述了情绪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情绪涉及的脑结构和神经化学物质、情绪与内分泌和压力之间的复杂联系、情绪在人类一生中的变化规律、情绪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情绪对多种认知功能发挥的作用等。 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增进我们的情绪健康:负面情绪有哪些价值、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划分、情绪的个体差异、临床上有关情绪的若干障碍及其处理、多种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等。 本书的两位作者学识渊博,对情绪相关的海量知识信手拈来,组织得当,而且文笔生动幽默、深入浅出,读来令人获益匪浅又耳目一新。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本书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为;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本书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一本极具科学价值的教科书。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独到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全貌和新进展,涵盖了从帮助组织评价和获得有效的人力资源到促进组织员工的健康与幸福等内容。本书(对应的是原书第7版)较第5版更新部分包括:(1)超过100个发生于2011年及以后新的背景资料;(2)滥用监督、正义气候、就业不足、研究诚信、退伍军人融入和信用检查等诸多主题已增加大幅修改。
在焦虑的时代,做1%的清醒者是选薪资、职业光环?还是选生活质量?是继续在舒适区里温水煮青蛙?还是破釜沉舟追逐梦想?是结束一段食之无味的婚姻?还是在将就中耗尽余生?高考志愿 转行 裸辞 副业 婚姻困局 子女规划......人生1%的关键抉择,需要的不是「正确方案」而是「清醒行动」的勇气与能力从ji端场景的决策实战中,找到日常困境的解决灵感在《怎样决定大事》中,劳伦斯·艾莉森和尼尔·肖特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超过20年以来帮助军官、士兵、警察、消防员、医生和其他高风险环境中的专业人员在危机时刻做出艰难决定的决策技巧,以及这些决策技巧应该如何应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决定接受一份新工作、选择一段婚姻,还是在职业生涯中改变职业、结束一段关系、环游世界、搬家到地球另一端的 。 从理性分析,到情感、心理和时机的
会谈是咨询师必须具有的重要技能之一。《心理会谈的基本技巧》这本书即面向有志成为职业咨询师的广大读者,囊括不同职业场景下成功会谈必需的步骤和技能,书中采用的程序式学习模型已经过三十余年的培训和实践验证。 本书清晰具体地介绍了会谈的基本技巧,也提供了正确应用这些技巧的对象和情境。学完本书,参考丰富个案,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人员都可以准确掌控会谈流程、合理应用会谈技巧、限度实现会谈目的。
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力的再生产”,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图,也充分体现
每个人都有饥肠辘辘的时候,但除了正常的食欲和节假日的大吃大喝外,我们经常会渴望吃某种食物,这种欲望是持续不断的、令人讨厌的,并且会侵占我们的大脑。更重要的是,它会破坏我们事先制订好的营养和节食计划。 我们对食物的渴望往往来源于休闲娱乐、兴奋或爱的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即我们渴望吃的每一种食物都对应着一种需要被关注的特定情绪或问题。《食物与情绪
恶贯满盈的罪犯往往经历过怎样的童年?“天生犯罪人”真的存在吗?凶残的系列杀手都是精神病态者吗?好人为何会做坏事?网络欺凌者通常会选择什么类型的欺凌对象?这些都是犯罪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话题。《犯罪心理学》第 12 版基于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全面、准确地整合了犯罪心理学的当代研究、理论及实践。本书的内容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进行编排,首先对犯罪进行界定并阐述如何测量犯罪。其次,讨论了诱发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神经生物等方面的风险因素、情境因素,以及使个体避免走上犯罪道路的保护因素,并着重探讨了攻击与暴力。 ,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具体的犯罪类型,如未成年人犯罪、杀人、亲密关系与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与工作场所暴力、性侵害、职务犯罪、网络犯罪等,既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