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名方验案说评》从临床运用实际出发,精选出历代医生治疗温热病名方48首,对此加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评说,并以此为纲精选当代医生林名宿的临床运用验案700余例,附加按语而辑成,以览当代医贤运用温病名方之绝技,得窥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温热病水平之一斑。
本书规模宏大,展示出自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灿烂成就。本书部分分册自1989年以来就已陆续出版。现重作装帧设计,全套七册以崭新的面貌一起推出。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隋、唐及五代时期的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的批评家与论著以及这段时期有创新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都作了系统的研究和富有开拓性的剖析。
《西游记杂剧》是一部“难解之书”。迄今为止,它一部孤本流传于世。它所叙述的唐僧师徒“西游取经”之故事,又和人们所熟知的《西游记》小说不太一样,乃“西游记的多重平行宇宙”里较为奇特的一个。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故事的某个阶段(自元至明),以及元明时代中国人的想象世界。譬如孙悟空与一般妖怪无异,既抢公主又想吃唐僧,而且爱唱小曲。又如猪八戒并非天蓬元帅下凡,而且高强,和孙悟空不相上下,后被二郎神的细犬咬倒被擒……《西游记杂剧》的内容,设计唐宋元明时期的俗语,多引佛道儒甚至袄教的典故,很容易被“误读”,本书以明万历刊本《杂剧西游记》(日本昭和3年(1928)东京斯文会铅排本)为底本,予以校勘注释,希翼读者能够加深对《西游记杂剧》的理解。
本书是鲁迅先生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共收自周至隋的散佚小说三十六种,一千四百余则。作者通过搜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或不见于史志著录者的散佚小说,结合前人辑录的相关刊本加以比对,完成此书。所选三十六种小说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但主要以志人志怪为主,篇幅多短小,每一种都由若干则记载集合而成。郑振铎先生曾评价此书是“鲁迅先生用很严谨的‘汉学家法’来校辑的”,“不仅少有,则后有来作,也断难超过他的范围和方法”。
这是本《西游记》文学研究论文集。为便于编目及读者的检索,《20世纪西游记研究(套装上下册)》把入选论文按其主要内容作了分类,上卷主要包括总论、作者研究、版本研究、渊源研究、影响研究五个版块,下卷主要包括题旨研究、人物研究、艺术研究、文化研究四个版块,另外后《20世纪西游记研究(套装上下册)》收入了有关《西游记》是否童话小说的一系列文章,这是《西游记》研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方面,也算是对当初编者们在《回视与》一文中提出的应加强“《西游记》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研究”的一种回应。百年《西游记》研究之所以一脉相承,不绝如缕,即使在曲折行途中依然显示出向前推进的态势,乃是因为在研究进程中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合奏,更有立场相左针锋相对之争鸣,思想与观点的切磋与撞击激发了《西游记》研究的活力,并使其
体外循环技术成功应用于心脏手术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体外循环为我国每年近十多万心脏手术的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从体外循环技术中衍生出来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ocorporeal membrane eoxygenation,ECMO)在我国也逐渐发展及推广开来。ECMO的应用除心脏外科外,还可应用到非心脏的其他外科手术,心脏内科、呼吸内科、急救医学、器官移植等,尤其在危重病患者循环和呼吸支持方面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国际ELSO组织(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已将ECMO纳人体外生命支持(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ECLS)范围。
《图像时代的精神寓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神话、艺术与思想/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以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视觉艺术为研究对象,以考古学发现为数据基础。与传统艺术史写作方法不同的是,《图像时代的精神寓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神话、艺术与思想/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避免以材质分类和历史年代为章节,而是聚焦于学术史上的各种史前理论,如图腾说、女神论、生殖崇拜论与萨满教理论等,并对各种理论与史前艺术的联系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作者将史前的艺术成就在理论的分析过程中展现给读者,并强调批评性思维在考古学与艺术史学理论建设上的重要性。全书语言通俗易懂,脉络清晰,有意义。
本书稿系作者在《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除了刊正少量内容和文字讹误外,主要工作是增补例证和条目。经过修订,书稿正文标目由原先的300余目增至339目,分条由原来的350条左右增至403条,还为不少原有条目补充了例证。在新增的例证和条目中,材料搜集范围有所扩大,时代上上溯六朝、下探元明以沟通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文章体裁上亦旁及笔记以外的散文形式。
《诗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曾说过:“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作者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作了探索分析。在对中西诗论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诗的起源、境界、情感、语言、节奏、声韵以及诗歌与散文、音乐、绘画间的关系。《诗论》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块里程碑”。《诗论》于1931年前后写成初稿,朱光潜先生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时曾用作教材,并一再修改,1943年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以后的历次出版均有增补,使得本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此次出版,又将朱光潜论诗的十三篇文章补入。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读到对疾病细致而的描述,这是作家在对真实病例近距离观察之后受启发而撰写的。有些疾病文学中的描述甚至出现在作为医学正式认定某种疾病之前,几乎什么疾病都可在文学作品里找到相应的描述。文学作品甚至为疾病观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不仅从人文方面给普通读者提供了对疾病的解读,而且也为临床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真实病例提供了一种文学性的特殊的文献描述。文学医学对病人和医生及其疾病的描述时常堪比医学文献,为医生的工作提供了特殊的视角。本书所辑文章即是文学作品中关于疾病描写的研究。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亦邻真先生已经发表的论文、专著和词条等蒙古学研究的汉文版全集汇总。部分是他的未刊稿,以及从蒙古文新译为汉文的论文稿,此外还有部分手写稿和信札的照片,均为首次出版。两位整理者乌云毕力格和乌兰教授也都是著名的蒙古学学家,为亦邻真先生的学生,对于原稿进行了收集,编排,并对于部分蒙文稿件进行了汉译。